卢维斯定理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的,其含义是: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老子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谦虚谦让退身于别人后面反而能居前列,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即位后,大权仍被太后和穰侯魏冉所操纵,他常因不得志而不开心,一心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
魏冉正在谋划发兵攻打齐国一事。此时,下人给秦昭襄王送来一封信,并禀告说:“大王,上书人要求晋见大王,那人说有急事。”
秦昭襄王正处于求贤若渴的阶段,所以他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在秦昭襄王赶去离宫的途中,突然冒出一个大汉,挡着他的轿不肯避让。
秦王的侍从大声吼道:“快让开,大王驾到!”
谁知,那个挡道的大汉高声反问说:“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有穰侯,却从来没有听说秦国有大王呀!”他的这些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他察觉到这位大汉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秦昭襄王连忙下车,上前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
秦昭襄王请范雎一同前往离宫,到了离宫后,秦王屏退左右,诚恳地向范雎请教治国之道。
其实,范雎挡住秦王的去路,就是想以此试探秦王的诚意。秦王的所作所为让他看见秦王确实至诚至恳,于是,范雎就直言不讳地说:“以秦国现在的实力足以征服诸侯,但十多年来仍没有大的进展,究其原因,不排除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没有尽心尽力,当然大王在治国的策略上也确有不足之处啊!”
秦昭襄王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谦虚地问道:“先生所言极是,请先生分析其中缘由,寡人愿闻其详。”
范雎回答说:“我们先不谈太后和穰侯专权一事。这次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大王失策的问题。眼下穰侯魏冉正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但这一决定缺乏可行性。因为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无法连接齐、秦两国。而且,如果处理不当,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所以,此时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暂时团结齐国,先攻下邻近的韩魏两国,再向齐国发兵也不迟,那时再攻打齐国,就易如反掌了。”
对于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之策,秦昭襄王非常赞赏,还拜范雎为客卿。
秦昭襄王的成功正是源自他的谦虚态度和知人善任,不但能够虚心请教于范雎,而且能够采纳忠言,倾力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方针,以此击破了其余6国的合纵势力,扩大了疆域,为后来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谦虚不仅是一种好学精神,更是一种修养和品质。谦卑和敬畏的心态,才是成熟的心态。
牛顿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当他成名后,曾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假如我有一点小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的什么,只有勤奋;假如我看得远些,没有其他的什么,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一个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尚且说出这样谦虚的话,那我们普通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自以为是,有什么理由骄傲呢?
古人早就说过:“谦受益,满招损。”只有谦虚好学,兼收并蓄,广纳雅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才能收获更多。所谓虚怀若谷,谦虚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所谓虚心,就是能够自觉修正错误,敢于接受真理。虚心的态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让你受益匪浅,使你获得生意上、名声上、人品上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收益。
纪晓岚曾指出:“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其要领在于: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掌握尺度,依形式和情况的不同而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内心中,一定要保持“诚实”的正义。一方面在做事上,对于该坚持的事,你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另一方面在做人上,应该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做出适当妥协,保持谦虚和善的作风。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说话的分寸,学会婉转和含蓄,以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同时要与朋友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同事采取不同的策略,重视生活中的应酬,通过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细节树立好的人缘,与上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于更好开展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谦虚不是低声下气地俯首称臣,不是事事唯唯诺诺,不是没尊严、没原则地做人处事,而是在自知基础上的学习和修炼,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成长成熟,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