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办事需善于以柔克刚(1 / 1)

社交心理学 马 丽 1008 字 1个月前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不同或处境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他。

有句俗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话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说话办事更需善于以柔克刚。

一位戴花帽的姑娘在街头碰到几个小伙子,其中一位竟伸手摘下了姑娘的帽子。面对挑衅,姑娘又恼又怒又紧张,但她马上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我的帽子挺漂亮,是吗?”“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真美。”男青年说。姑娘温柔地说:“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绝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人。”她话里有话,温和中深藏开导,委婉中包含锋芒。“当然。”青年有几分尴尬,不由自主地归还了花帽,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就这样被制止了。

我们从中不但看到了姑娘的机智,而且对她的说话技巧留下印象。我们看到,自始至终姑娘没说一句强硬的话,而是用含有“潜台词”的柔言软语,巧于应对,成功地激发了对方的自尊、自爱心理。她用冷静举止、柔言软语塑造了一个经多识广、不容侵犯的强者形象,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从这里可以领略到,温和语言具有“柔中寓刚”的威力。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能把人说“笑”的语言,通常是温和甜美的“软话”。其温和表现为:“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说理自然。”这种说法,易使对方感到亲切、愉悦。交往中,遇上有人无理取闹,你不必过分冲动,更不要破口大骂,理智的态度和温和的谈吐,能帮你转危为安,战胜对手。

马辛利任美国总统时,一项人事调动遭到许多政客的反对,在接受代表询问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马辛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温和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愧万分,不等马辛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了。也许你以为马辛利总统是个“没有脾气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个脾气极大的人,只是他有一股比脾气更大的自制力,能将脾气压住。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地进行反击,那对方绝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大凡刚烈之人,情绪颇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人的缺点,也是其致命的弱点。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事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搞砸,悔之晚矣。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爆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能有效地控制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孙子兵法有一招叫“以柔克刚”,讲的是要想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低声下气”更好了。对方越是发怒,你越应镇定温和;越是紧张的场合,越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如果做到这点,你一定能发觉对方因兴奋过度而显示出的种种弱点,从而能一一给以击破。

社交心理点拨

每天学点说话技巧——以柔克刚

有些时候,遇到一些蛮不讲理或是情绪激动的人,如果你软弱,他会欺你无能,如果硬与之对抗,又免不了两败俱伤,这时该怎么办呢?就需要软硬兼施,软中带硬,硬中带软,通过权衡机度做出选择。

生物学家巴斯德,一次在实验室工作时,突然一个男子闯进来,指责他诱骗了自己的老婆。争论中对方提出决斗。清白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将对方赶出门去,或者奋起决斗,但是那样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时候巴斯德沉着地说:“我是无辜的……如果你非要决斗,按照决斗的规矩,我有权选择武器。”

对方同意了。巴斯德指着面前的两只烧杯说:“你看这两只烧杯,一只有天花病毒,一只有水。你先选择一杯喝掉,我再喝余下的一杯,这该可以了吧?”

那男子怔住了,他一下子陷入难解的死结面前,只得停止争论与挑战,尴尬地退出了实验室。无疑,正是巴斯德提出的柔中带刺的难题,最终击败了对方。

面对态度比较恶劣的人,如果以恶制恶,有时是制服不了对方的,反而有可能把事态扩大、弄僵。这时,如果采取适当“以柔克刚”的方法,让对方知难而退是谈话的最高境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力量去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