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1 / 1)

格局 郭 婷 778 字 1个月前

朴素是一种参悟生命、通达人生的高贵情愫,跟贫穷不能同日而语,因为贫穷是被动的承受,朴素是接近生命本色的生活方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衣食住行中不事张扬,有的人“一阔脸就变”。我们当然不会痴迷拮据的生活,问题是食尽人间美味,穿遍世间绫罗,是否等同于获得幸福?我们需要适度地消费,抑制欲望无止境地蔓延,对动物表达起码的关怀,至少不是把它们杀死,制成菜肴,再原封不动地倒掉,难道非要用猴脑、鹿唇、熊掌来佐餐,难道把动物的皮毛窃为己有,就能穿出生命的颜色?

对于朴素生活的远离,可能伤害万物共生的感情,至少我们应该顾及动物的表情。表情是人们心理健康的试纸,在人际交往中,它可以被理解为脸色,通过脸色能看出很多问题,比如健康情况、发展状态、心情指数等,但都市表情中的很多内容已经程式化,令人难以捉摸。这个情况在自然界可以找到参照。据说中国骆驼是世界上最美的,因为拥有双峰,而非洲的骆驼只是单峰。内蒙古阿拉善盟曾是名副其实的骆驼之乡,由于连年干旱,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5000毫米,骆驼的主食马莲草几近灭绝。马莲草作为沙漠中最耐旱的植物,也在干旱之时化为尘土,沙漠中最耐活的骆驼遂营养不良,其中侥幸存活的骆驼体重几乎打了对折。阿拉善盟的骆驼锐减,他们本应高耸的驼峰开始向两边低垂,在求生的焦灼中,我们已无法读懂它们的表情。

曾读过一篇环保文章,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远远不够。文中的盗猎者为了获取熊胆和熊掌,将捕获到的黑熊囚禁在笼子里。黑熊每天早上7点45分停止进食,它们悲痛地哀号,继而被抽取胆汁。抽取胆汁前黑熊浑身战栗,甚至小便失禁;胆汁流失之后蜷缩于角落,眼中充满泪水。这是我们能读懂的表情,读后感到非常抑郁,我们期望的自然本应充满憨态可掬的河狸、欢畅跃动的羚羊、举止文雅的仙鹤……以整体的景观传递自然的烛照,但当我们留意动物表情的时候,却感到别样的沉重,它们的目光迷离、悲伤而恐惧。

我们应该对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这并非要人们放弃自觉能动的权利,而是对他者表达起码的关怀。当我们在善待其他生物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善待自己。

人们对“敬畏生命”的理念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更愿意看宠物的撒欢儿,更在意吃家畜的肉,更乐于以珍稀动物的毛皮覆盖自身。环境伦理学家施韦泽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这样的人对“被牺牲的生命怀着一种责任感和怜悯心”,他们的表情一定不是欢乐的。

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看见对面楼顶的广告上美丽的白领动情地笑着,沉浸在其所推广的产品中。我很关心她的这种笑容跟内心有没有实质的联系,并认为这样的创意似乎略显单薄,同时表现出人们的某种做作,我们是否关心自己笑容的质量?有个朋友曾经很好奇,在他住所前面的街道上,很长一段时间,早晨5点钟都有一辆驴车准时经过,驴车上躺着熟睡的男人,每天都是他俩——驴拉着坐车的人,按着预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走去,驴和人几乎都没有表情,除了因冬冷夏热而产生的自然反射。我们不能失去表情,正如不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无休止地体验屠戮的快意。曾读过的那篇文章中的捕猎者可能感到庆幸,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但从道义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灵性早已降格,未必高于他们蔑视的万物。

边沁曾期待:“这样的时代终将到来,那时,人性将用它的‘披风’为所有能呼吸的动物遮挡风雨。”动物大概没有这样的奢望,它们只是不希望自己无端地遭遇屠戮,不至于成为人们健康心灵之外的消遣,可即使是这样低起点的期望,仍然不能得到起码的满足。人们固然不必都成为素食主义者,但应该守持良知层面的朴素,至少不能在无聊的炫耀中表露自己的浅薄,当动物保护主义者投入地表达自己的憧憬时,我们应该读懂他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