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制人(1 / 1)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秦朝末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项梁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这是“先发制人”典故的出处,是最典型的先发制人。

汉明帝十六年,班超曾担任假司马随窦固出击匈奴,杀敌立功。后来又与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的鄯善国,鄯善王开始对班超等人非常热情,待若贵宾,后来几天却突然冷淡疏远起来。同去的人都感到非常疑惑,不知是什么原因。

班超分析说:“鄯善王一直在我们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与汉朝友好,一会儿又与匈奴友好。我想,他对我们的态度变化一定与匈奴有关。会不会是匈奴的使者也来到鄯善国了呢?”

大家认为班超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班超唤来接待他们的其中一个鄯善国侍者,诈唬他说:“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儿呢?”

侍者不敢隐瞒,只好照实说了匈奴使者的情况和他们的住处。班超于是把侍者捆了起来并关在他们住的营帐里,以免他泄露出去。

然后,班超把自己所带领的三十六个人全部找到一起来喝酒。正喝到兴头上,班超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一起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原来是想为国立功而求得富贵。想不到,匈奴使者也来到了这里,现在大家都感觉到了,鄯善王的态度已明显地亲匈奴而冷淡我们。如果他把我们出卖给匈奴人,那我们恐怕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怎么办呢?”

大家都表示愿听从班超的。

班超说:“事到如今,我们只有先下手干掉匈奴的使者,使鄯善王断了与匈奴友好的念头,我们的情况才会有所好转。”

有人提出是不是要先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说:“事不宜迟,郭恂是个斯文官员,若跟他说,必然把他吓倒,反而会坏事。”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意见,于是,班超做出了周密的部署。

当天晚上,大风呼啸,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直扑匈奴使者的营帐。见营帐就烧,逢人头便砍,还在睡梦中的匈奴使者们还弄不明白缘由就都成了刀下鬼,一共三十余人被斩首,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等人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大惊失色,自觉已对匈奴王说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于是就只好死心塌地与汉朝友好了。

班超等人圆满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带着鄯善王的儿子作为人质回到了汉朝。

试想,班超如果不先发制人,抢先斩了匈奴使者的头,使鄯善王没有退路,就必然会受制于鄯善王和匈奴,莫说完成任务,恐怕最后连命都会保不住。

先发制人是一种快攻战术,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战术更多地运用于战争军事领域。

搏击中刀光剑影,攻防瞬间变换,因此在实战中,抓住战机成为了第一要素,谁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谁占了先机,谁就极有可能赢得搏斗的胜利。

先发制人,能够在心理上对敌产生“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先发制人是以一种积极的防御应对不可预测的危险的方式。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先发制人,一击必杀呢?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夫火形恶,故人鲜灼;水形儒,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形,无令溺子儒故。”出招必须凶猛,讲求打击的力度,一下子就重创对手。

当然,不仅军事战争如此,市场竞争、人际关系也都需要我们把握先机,处处走在别人前面,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犹太人是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而如今,在华夏大地上也出现了这样一群会赚钱的“犹太人”,那就是温州人。温州人很会做生意,他们的生意经在哪里呢?有位学者曾对温州人做过这样的分析:“温州人善于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了解竞争对手的状态,做到知己知彼,先发制人,及时抢占市场制高点。当许多人在感叹市场无法进入的时候,这些人却发现,市场实际上早已被温州人占领。”

做事不要犹豫。看准时机先下手,会让你更出众。

先发制人是一种快攻战术,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快、准、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