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世智慧决定你的影响力(1 / 1)

外圆内方,游刃有余

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就凝聚在一枚小小的古铜钱中——外面圆圆的,中间却是棱角分明的方孔。其寓示着“外圆内方”的做人道理: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

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财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分厘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以后,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韦陀身上,体现的是做人的“方”;弥勒佛则是“圆”的代表。很显然,无论是方或是圆,都没有方圆合一来得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学校时成绩是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的人在学校时成绩是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十分赞赏“外圆内方”的做人原则。他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老先生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真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同样,动为方,静为圆;刚为方,柔为圆。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变是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这方圆之中,而方圆也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大学士纪晓岚身处清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过渡时期,以天纵之聪明,在复杂多变的官场中,随机应变,方圆相济,上得天道,下抚黎民,生前显赫,死后留芳。他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他巧妙地将方和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了天理与人欲、品德与才华、生活与事业、为学为官等一系列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的高度统一。从方圆的角度来看待纪晓岚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发现:就人际交往而言,纪晓岚认为,一个人与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与最仇恨的敌人之间,也有依赖面。处理好人际关系,主要就是根据彼此依赖面大还是对立面大,巧妙地把握方与圆的转化。

“伴君如伴虎。”纪晓岚在处理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时,也充分地运用了方圆之道。一天,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大佛寺。君臣二人来到天王殿,但见殿内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正在看着他们憨笑。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笑?”纪晓岚从容答道:“此乃佛见佛笑。”乾隆问:“此话怎讲?”纪晓岚道:“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之活佛,今朝又来佛殿礼佛,所以说是佛见佛笑。”乾隆暗暗赞许,转身欲走,忽见大肚弥勒佛正对纪晓岚笑,回身又问:“那佛也看卿笑,又是为何?”纪晓岚说:“圣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总之,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