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见H. Kotzenberg的Bild und Aufschrift in der Malerei China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Literatenmaler der Ming-Zeit (1368-1644) T'ang Yin, Wen Chengming und Shen Chou(《中国画中的画与题画:着重考察明代的文人画家唐寅、文徵明和沈周》),威斯巴登,1981年;J. C. Y. Watt主编的Renditions(《译丛》)第6期(艺术专题), 1976年。
[56] 《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卷六,第7页上—下。
[57] 关于画论中的儒学成分,见J. F. Cahill(高居翰)的Confucian Elements in the Theory of Painting(《画论中的儒学成分》),载A. F. Wright(芮鹤寿)主编的The Confucian Persuasion(《儒教》),斯坦福,加利福尼亚州,1960年,第115—140页。另见S. Bush的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 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ch'ang (1555-1636)(《中国士大夫论画:自苏轼而至于董其昌》),剑桥,马萨诸塞州,1985年;S. Bush, Hsioyen Shih(时学颜)主编的Early Chinese Texts on Painting(《中国早期论画的文本》),剑桥,马萨诸塞州,1985年。
[58] 见R. C. Egan(艾朗诺)的Poems on Paintings. Su Shih and Huang T'ing-chien(《关于画的诗:苏轼与黄庭坚》),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刊》)第49期(1989年),第365—419页;另见H. C. Chang(张心沧)的Su Tung-p'o's Poems on Wu Tao-tzu(《苏东坡关于吴道子的诗》),载Tamkang Review(《淡江评论》)1.1(1970年),第15—28页。
[59] 见W. Acker的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唐及唐以前论画的文本若干》两卷)(莱顿,1954年)。
[60] 关于程颐与苏轼对感情与自然间的关系的看法,见Chr. Murck的Su Shih's Reading of the Chung yung(《苏轼读〈中庸〉》),载S. Bush、Chr. Murck编的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中国的艺术理论》),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3年,第278页及以下。
[61] 苏轼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郎晔选注(北京,1957年),卷四十八,第807页;参见Chr. Murck主编的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中国的艺术理论》)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3年,第286页及以下。
[62] 见Diana Yu-shih Chen(陈幼石)的Change and Continuation in Su Shih's Theory of Literature. A Note on his Ch'ih-pi fu(《苏轼文学理论中的变与常:〈赤壁赋〉注释》),载MS(《华裔学志》)第31期(1974—1975),第375—392页;参见B. Watson(华兹生)的Su Tung-p'o. Selections from a Sung Dynasty Poet(《东坡居士轼书》),纽约,1965年,第92页。
[63] 选译本:Shih Shun Liu(刘师舜)主编的Chinese Classical Prose. The Eight Masters of the T'ang-Sung-Period, Selected and Translated(《中国古典散文:唐宋八大家》),香港,1979年。
[64] 见Yu-Shi Chen(陈幼石)的Images and Ideas in Chinese Classical Prose. Studies of Four Masters(《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与观念:韩柳欧苏古文论》),香港,1979年。
[65] 《河东先生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第11页上。
[66] 王禹偁的《答张扶书》,载《小畜集》,《四部丛刊》本,卷十八,第11页下—第12页下;关于王禹偁的生平与作品,见徐规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北京,1982年)。
[67] 《欧阳修全集》,中国学术名著丛刊,第536页;另参见Yu-shih Chen(陈幼石)的The Lite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yang Hsiu(《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与实践》),载A. A. Rickett(李克)主编的Chines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rom Confucius to Liang Ch'i-ch'ao(《中国文学观:孔子到梁启超》),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8年,第67—96页,特别是第70—71页。
[68] 关于欧阳修的散文,见R. C. Egan(艾朗诺)的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1072)(《欧阳修的文学著作》),剑桥,1984年。
[69] 《欧阳修全集》,中国学术名著,第491页。
[70] 《欧阳修全集》,中国学术名著丛刊,第483页及以下。
[71] 见H. R. Willamson的Wang An-shih(《王安石》2卷),伦敦,1935年,1937年。另见J. W. Walls(王健)的Wang An-shih's Record of an Excursion to Mount Pao-shan. A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的翻译与注释,载Wm. H. Nienhauser, Jr.(倪豪士)主编的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选》),香港,1976年,第159—166页。
[72] 关于朱熹对文学理解,见R. J. Lynn(林理彰)的Chu Hsia s Literary Theorist and Critic(《作为文学理论和批评家的朱熹》),载Wing-tsit Chan(陈荣捷)主编的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朱熹与新儒学》),火奴鲁鲁,夏威夷州,1986年,第337—354页;关于他的诗,见Li Chi的Chu Hsi the Poet(《诗人朱熹》),载TP(《通报》)第58期(1972年),第55—119页。
[73] 这层关系在归隐者这里也被强调。见D. S. Nivison(倪卫德)的Protest against Conventions and Conventions of Protest(《对惯例的抗议与抗议的惯例》),载A. F. Wright(芮鹤寿)编的The Confucian Persuasion(《儒教》),第177—201页。
[74] 关于宋代对某种传统的重构的思想,见H. Schmidt-Glintzer(施寒微)的Die Identit?t der buddhistischen Schulen und die Kompilation buddhistischer Universalgeschichten in China(《中国各佛教宗派的身份认同及世界佛教史的编纂》),威斯巴登,1982年,第26页及以下。
[75] 见S. H. Sargent(萨进德)的Can Latecomers Get There First? Sung Poets and T'ang Poetry(《后来者居上?宋代的诗人与唐诗》),载CLEAR(《中国文学》)4.2(1982年),第165—198页。
[76] 宋诗概论,见吉川幸次郎的《宋诗概说》,英译本An Introduction to Sung Poetry(剑桥,马萨诸塞州,1967年)。
[77] 《宛陵先生集》,《四部丛刊》本,卷六十,第1页下—第2页下。
[78] 《六一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1981年),第266页;另见J. Chaves(齐皎瀚)的Mei Yao-ch'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ung Poetry(《梅尧臣与早期宋诗的发展》),纽约,1976年,第77页。
[79] 有自序传世,注明时间为咸平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他去世前大约一年。
[80] 《小畜集》,《四部丛刊》本,卷八,第11页下—第12页下;参见J. Chaves(齐皎瀚)的Mei Yao-ch'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ung Poetry(《梅尧臣与早期宋诗的发展》),纽约,1976年,第60页。
[81] 《小畜集》,《四部丛刊》本,卷四,第7页上—第8页上;参见J. Chaves(齐皎瀚),同上,第61页及以下;另见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北京,1958年)。
[82] 见《西昆酬唱集》,《四部丛刊》本,卷二,第6页上;参见吉川幸次郎的《宋诗概说》,英译本An Introduction to Sung Poetry(剑桥,马萨诸塞州,1967年),第51页。
[83] 关于梅尧臣,参见P. Leimbigler的Mei Yao-ch'en (1001-1060). Versuch einer literarischen und politischen Deutung(《梅尧臣:文学与政治的解释尝试》),威斯巴登,1970年;J. Chaves(齐皎瀚)的Mei Yao-ch'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ung Poetry(《梅尧臣与早期宋诗的发展》);M. E. Workman的Mei Yao-ch'en and Huang T'ing-chien. Literati Poets of Northern Sung (960-1126)(《梅尧臣与黄庭坚:北宋的士大夫诗人》),载Tsinghua Journal of Chinses Study(《清华学报》)新刊第13期(1981年),第161—195页。关于欧阳修,见James T. C. Liu(刘子健)的Ou-yang Hsiu. An Eleventh Century Neo-Confucianist(《欧阳修:11世纪的新儒者》),斯坦福,加利福尼亚州,1967年,关于诗,特别是第131—141页;R. C. Egan(艾朗诺)的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1072)(《欧阳修的文学著作》)。
[84] 《宛陵先生集》,《四部丛刊》本,卷四,第3页下至第4页上。
[85] 《宛陵先生集》,《四部丛刊》本,卷十,第16页上—下。
[86] 《宛陵先生集》,《四部丛刊》本,卷七,第7页上—第8页上;另见J. Chaves(齐皎瀚)的Mei Yao-ch'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ung Poetry(《梅尧臣与早期宋诗的发展》),纽约,1976年,第165页。
[87] 对这位诗人非常个人的但也非常出色的描述,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纽约,1974年)。译本有C. D. LeGros Clark(李高洁)的Selections from the Works of Su Tung-p'o;B. Watson(华兹生)的Su Tung-p'o. Selections from a Sung Dynasty Poet(《东坡居士轼书》),纽约,1965年;Yuan-zhong Xu(许渊冲)的Su Dong-po. A New Translation(香港,1982年)。
[88] 关于黄庭坚,见J. H. Rupprecht的Huang T'ing-chien. A Study of His Literary Theories and Poetic Style(《黄庭坚文学理论与诗歌风格的研究》),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72年;L. Bieg的Huang T'ing-chien (1045-1105). Leben und Dichtung(《黄庭坚:生平与文学创作》),达姆施塔特,1975年;A. A. Richett(李克)的Method and Intuition. The Poetic Theories of Huang T'ing-chien(《方法与直觉:黄庭坚的诗论》),载A. A. Rickett(李克)主编的Chines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rom Confucius to Liang Ch'i-ch'ao(《中国文学观:孔子到梁启超》),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8年,第97—119页。
[89] G. Debon(德博)译的《沧浪诗话》(威斯巴登,1962年),第62页。
[90] 见J. M. Hargett(何瞻)的The Poetry of Chen Yu-yi, 1090-1139(《陈与义的诗》),印第安纳大学,博士论文,1982年;D. R. McCraw的The Poetry of Chen Yu-yi(1090—1139)《陈与义的诗》,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1986年;D. R. McCraw(麦大伟)的A New Look at the Regulated Verse in Chen Yuyi(《陈与义的律诗之新见》),载CLEAR(《中国文学》),第9卷(1987年),第1—21页。
[91] 见J. Chaves(齐皎瀚)的Heaven My Blanket, Earth My Pillow. Poems by Yang Wan-li(《天地即衾枕:杨万里的诗》),纽约,1975年;J. D. Schmidt(施吉瑞)的Yang Wan-li(《杨万里》),波士顿,马萨诸塞州,1976年。
[92] 见B. Watson的The Old Man Who Does as He Pleases. Selections From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Lu Yu(《陆放翁诗文选》),纽约,1973年;Ho Peng Yoke et al.(何丙郁等)的The Poet Alchemist(《诗人术士》),堪培拉,1972年;M. S. Duke的Lu You(《陆游》),波士顿,马萨诸塞州,1977年。
[93] 见G. Bullett的The Golden Years of Fan Cheng-ta. A Chinese Rural Sequence(《范成大的黄金岁月》),剑桥,马萨诸塞州,1946年。
[94] Chung-shu Chang(张春树)、J. Smythe的South China in the Twelfth Century. A Translation of Lu Yu's Travel Diaries July 3-Dezember 6, 1170(《12世纪的华南:陆游的〈入蜀记〉》),香港,1981年。
[95] G. Debon(德博)译的《沧浪诗话》(威斯巴登,1962年),第61页及以下。
[96] 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卷九十四,第14页上及第816页;亦刊印于郭绍虞编的《宋金元文论选》(北京,1984年),第409页。
[97] 关于女真统治下的士大夫文化,见P. K. Bol(包弼徳)的Seeking Common Ground. Han Literati under Jurchen Rule(《求同:女真统治下的汉族文士》),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院》)第47期(1987年),第461—538页;另见牧野修二的Transformation of the Shih-jen in the Late Chin and Early Yuan(《金末元初士人的转变》),载Acta Asiatica(《亚洲学刊》)第45期(1983年),第1—26页。
[98] 见吉川幸次郎著、J. T. Wixted(魏世德)译的Five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 1150-1650(《中国诗歌五百年》),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9年,第44—75页。
[99] 关于赵孟,见Chu-tsing Li(李铸晋)的The Role of Wu-hsing in Early Yüan Artistic Development under Mongol Rule(《五行在元初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载J. D. Langlois(兰德璋)编,China under Mongol Rule(《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第331—370页。
[100] 《松雪斋文集》,《四部丛刊》本,卷三,第35页;参见J. Chaves(齐皎瀚)的The Columbia Book of Later Chinese Poetry. Yüa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1279-1911)(《哥伦比亚中国晚期诗选:元明清》),纽约,1986年,第23页。
[101] 关于画与题画的关系,见R. C. Egan(艾朗诺)的Poems on Paintings. Su Shih and Huang T'ing-chien(《关于画的诗:苏轼与黄庭坚》);另见H. C. Chang(张心沧)的Su Tung-p'o's Poems on Wu Tao-tzu(《苏东坡关于吴道子的诗》),第15—28页。
[102] 《铁崖先生古乐府》,《四部丛刊》本,卷一,第13页;参见J. Chaves(齐皎瀚)的The Columbia Book of Later Chinese Poetry. Yüa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1279-1911)(《哥伦比亚中国晚期诗选:元明清》),第58页。
[103] 《论语·颜渊》。
[104] 见D. Harper(夏德安)的The Analects Jade Candle: A Classic of T'ang Dringking Custom(《论语玉烛:唐酒令经典》),载T'ang Studies(《唐学报》)第4期(1986年),第69—89页;D. Pollak的Literature as Game in the T'ang(《作为唐代游戏的文学》),载S. Allen、A. P. Cohen编的Legend, Lore, and Religion in China(《中国的传说与宗教》),圣弗朗西斯科,1979年。
[105] 关于士大夫的生活,见N. Vandier-Nicolas(樊隆德)的Chinesische Malerei und Tradition der Gelehrten(《中国画与学者传统》),维尔茨堡,1983年。
[106] 《河南程氏文集》,《二程集》(北京,1981年),卷八,第584页。
[107] 见A. Mittag(闵道安)的Vom "Reiseaufenthaltsort" zum "Goldschmelztiegel". Hangchou und die Akkomodation der shi-ta-fu-Schicht in der Südlichen Sung-Zeit(《由“旅游地”到“熔炉”:杭州与南宋士大夫的适应》),载H. Schmidt-Glintzer(施寒微)主编的Lebenswelt und Weltanschauung im frühneuzeitlichen China(《中国近代早期的生活世界与世界观》),斯图加特,1990年,第97—132页。
[108] 但某些作品只是记录这样的活动发生时的印象,比如《西昆酬唱集》其实不是西昆体诗人相互唱和间产生的作品的集子。
[109] 《高青丘诗集注》,《凫藻集》,《四部备要》,卷二,第31页;参见F. W. Mote(牟复礼)的The Poet Kao Ch'i(《诗人高启》),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62年。
[110] 见J. Meskill(墨约翰)的Academies in Ming China. A Historical Essay(《明代书院》),图森,亚利桑那州,1982年;另见W. S. Atwell的From Education to Politics: The Fu She(《自教育而至于政治:复社》),载Wm. Th. de Bary(狄百瑞)主编的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新儒学的形成》),纽约,1975年,第333—367页。
[111] 见L. A. Struve(司徒琳)的The Hsü Brothers and Semiof?cial Patronage of scholars in the K'ang-hsi Period(《徐氏兄弟及康熙时期对学者的半官方的扶助》),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刊》)第42期(1982年),第231—266页,特别是第257页及以下。
[112] 苏轼的《调谑编》,《五朝小说大观》第1页上。
[113] 见J. T. Wixted(魏世德)的Poems on Poetry. Literary Criticism by Yuan Hao-wen(1190-1257)(《关于诗的诗:元好问的文学批评》),威斯巴登,1982年,第140页及以下。
[114] 见Y. Hervouet(吴德明)主编的A Sung Bibliography(《宋代书录》),香港,1978年,第449页及以下。
[115] 《沧浪诗话》(威斯巴登,1962年),由G. Debon(德博)完整译成德语并作出色的评注。
[116] 德语选译本:V. Kl?psch(吕福克)的Die Jadesplitter der Dichter(波鸿,1983年)。
[117] 《诗人玉屑》(上海,1978年),第141页及以下;德译本:第35页及以下。
[118] 德译见G. Debon(德博)《沧浪诗话》,第59页;另见R. J. Lynn(林理彰)的Orthodoxy and Enlightenment. Wang Shih-chen's Theory of Poetry and Ist Antecedents(《正统与开明:王士祯的诗学及其前身》),载Wm. Th. de Bary(狄百瑞)编的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新儒学的形成》),纽约,1975年,第217—161页,此处为第219页及以下。
[119] 《近思录》,《丛书集成》,卷二,第44页;参见Wing-tsit Chan(陈荣捷)的Re?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近思录〉英译本》),纽约,1967年,第47页。
[120] 关于笔记的体裁,见H. Franke(福赫伯)的Beitr?ge zur Kulturgeschichte Chinas unter der Mongolenherrschaft. Das Shan-kü sin-hua(《元朝统治时期中国的文化史:杨瑀的〈山居新话〉》)的导论(威斯巴登,1956年);另见Y. Hervouet(吴德明)主编的A Sung Bibliography(《宋代书录》),香港,1978年。
[121] 见W. L. Idema(伊维德)的Poet versus Minister and Monk. Su Shi on Stage in the Period 1250-1450(《诗人相对官吏与僧徒:1250—1450年间舞台上的苏轼》),载TP(《通报》)第73期(1987年),第190—216页。
[122] 关于中国的个人历史书写,见H. Franke(福赫伯)的Some Aspects of Chinese Private Historiography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公元13和14世纪的中国个人历史书写的若干方面》),载W. G. Beasley(毕斯里)、E. G. Pulleyblank(蒲立本)主编的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中国和日本的史学家》),伦敦,1961年,第115—134页。
[123] 见G. Gauler的Das Meng-ch'i pi-t'an des Shen-kua. Die Memoiren eines Staatsmannes und Universalgelehrten der N?rdlichen Sung-Zeit (960-1126)(《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位北宋的政治家和全面的学者的回忆录》),维尔茨堡,博士论文,1987年。
[124] 关于《夷坚志》,见Fu-jui Chang(张馥蕊)的Le Yi Kien Tche et la Société des Song(《〈夷坚志〉与宋代社会》),载JA(《亚洲学报》)第256期(1968年),第55—93页;W. Eichhorn(艾士宏)的Zwei Episoden aus dem I-chien chih(《〈夷坚志〉故事两篇》),载Sinologica(《中国学》)第3期(1953年),第89—96页;K. L. Kerr的Yijian Zhi. A Didactic Diversion(《〈夷坚志〉:教说上的变化》),载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远东史研究集刊》)第35期(1987年3月),第79—88页;Bonita Mei-hua Soohoo Lam的Hong Mai and the Yi Jian Zhi洪(《迈与〈夷坚志〉》),亚利桑那大学,硕士论文,1986年。
[125] 关于《夷坚志》的影响,见Fu-jui Chang(张馥蕊)的L'in?uence du Yi-kien tche sur les oeuvres litteraires(《〈夷坚志〉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载études d'histoire et de littérature chinoises offerts au professeur Jaroslav Prusek(《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献给普实克教授)》),巴黎,1976年,第51—61页。
[126] 《夷坚志》(北京,1981年),第17页及以下。
[127] 《夷坚志》(北京,1981年),第180页。
[128] 《夷坚志》(北京,1981年),第7页及以下。
[129] 见F. Hirth(夏德)、W. W. Rockhill(柔克义)的Chao Ju-kua. 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赵汝适:其论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中国与阿拉伯贸易的作品》),即《夷坚志》英译本(台北,1967年再版)。
[130] 见J. M. Hargett(何瞻)的On the Road in Twelfth Century China. The Travel Diaries of Fan Chengda (1126-1193)(《在12世纪的中国旅行:范成大的游记》),斯图加特,1989年,第9页及以下。
[131] 见Chung-shu Chang(张春书)、J. Smythe的South China in the Twelfth Century. A Translation of Lu Yu's Travel Diaries July 3-December 6,1170(《12世纪的华南:陆游的〈入蜀记〉》),香港,1981年。
[132] 范本是欧阳修1036年自开封往硖州途中共180日纪行所作《于役志》;见《欧阳修全集》,卷五,第77—82页。
[133] 见J. M. Hargett(何瞻)的Some Preliminary Remarks on the Travel Records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宋代游记初探》),载CLEAR(《中国文学》)第7期(1985年),第67—93页,此处第74页及以下。
[134] 见J. M. Hargett(何瞻)的Some Preliminary Remarks on the Travel Records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宋代游记初探》),载CLEAR(《中国文学》)第7期(1985年),第77—85页。另见é. Chavannes(沙畹)的Voyageurs chinois chez les Khitan et les Joutchen(《接近契丹和女真的中国之旅》),载JA(《亚洲学报》)9.11(1898年),第361—439页;J. M. Hargett的Fan Ch'eng-ta's (1126-1193) Lanp'ei lu. A Southern Sung Embassy Account(《范成大的〈揽辔录〉:一名宋信使的记录》),载Tsinghua Journal of Chinses Study(《清华学报》)新刊卷16,第1—2期(1984年),第119—177页;é Chavannes的Pei Yuan Lou. Récit d'un voyage dans le Nord(《北辕录》),载TP(《通报》)第5期(1904年),第163—192页;H. Franke(福赫伯)的A Sung Embassy Diary of 1211-1212. The Shih-Chin lu of Ch'eng Cho(《一名宋信使1211—1212年的日记:程卓的〈使金录〉》),载BEFEO(《法国远东学院学刊》)第69期(1981年),第171—207页。
[135] 见J. M. Hargett(何瞻),同上,第85页及以下。
[136] 宋词的德译本,见A. Hoffmann(霍福民)的Frühlingsblüten und Herbstmond. Ein Holzschnittband mit Liedern aus der Sung-Zeit 960-1279(《春花秋月:宋词木刻本》);一般性研究,见James J. Y. Liu(刘若愚)的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 A.D. 960-1126(《北宋主要词家》),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4年;Kang-i Sun Chang(孙康宜)的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晚唐迄北宋词的演进》),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0年。
[137] 关于柳永,见J. R. Hightower(海陶玮)的The Songwriter Liu Yung(《词家柳永》),第1部分,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刊》)第41期(1981年),第323—376页;第2部分,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刊》)第42期(1982年),第5—66页。
[138] 转引自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上海,1958年),第528页。
[139] 《全宋词》(北京,1965年),卷1,第37页;另见James J. Y. Liu(刘若愚)的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 A.D.960-1126(《北宋主要词家》),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4年,第66页及以下。
[140] 关于苏轼的词,见James J. Y. Liu(刘若愚)的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 A.D. 960-1126(《北宋主要词家》),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4年;R. Simon的Die frühen Lieder des Su Dong-po(《苏东坡早期的词》),法兰克福,1985年。
[141] 据Kang-i Sun Chang(孙康宜)的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晚唐迄北宋词的演进》),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0年,第160页。
[142] 江神子(亦作江城子),《全宋词》,卷1,第300页;关于苏轼的词的特点,见孙康宜的论述,同上,第169页及以下。
[143] 《全宋词》,卷1;参见Kang-i Sun Chang(孙康宜)的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晚唐迄北宋词的演进》),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0年,第163页及以下。
[144] 《全宋词》,卷1。
[145] 《全宋词》,卷1。
[146] 关于辛弃疾(1140—1207),见Irving Y. Lo(罗郁正)的Hsin Chi-chi(《辛弃疾》),纽约,1971年;G. Malmqvist(马悦然)的 On the Lyrical Poetry of Shin Chihjyi (Hsin Ch'i-chi) (1140-1207)(《论辛弃疾的词》),载BMFEA(《远东文物博物馆馆刊》)第46期(1974年),第29—63页。
[147] 见J. R. Hightower(海陶玮)的The Songs of Chou Pang-yen(《周邦彦的词》);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刊》)第37期(1977年),第229—272页。
[148] 关于李清照,见Pin-ching Hu(胡品清)的Li Ch'ing-chao(《李清照》),纽约,1966年;译本包括Paitchin Liang(梁佩琴)的Oeuvres Poétiques complètes de Li Qingzhao(《李清照诗词集》),巴黎,1977年;K. Rexroth, Ling Chung的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s(《李清照诗词全集》),纽约,1979年;E. Schwarz的Chinesische Frauenlyrik. Tzi-Lyrik der Sung-Zeit von Li Tsching-Dschau und Dschu Schudschen(《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贞的词》),慕尼黑,1985年;Hong-chiok Ng(黄凤祝)、A. Engelhardt的Li Qingzhao . Gedichte(《李清照的诗》),波恩,1985年;Jiaosheng Wang(王椒升)的The Complete Ci-Poems of Li Qingzhao(《李清照词全集》),载Sino-Platonic Papers(《中国奇想论文集》)第13期(1989年10月)。
[149] 据E. Schwarz,同上,第65页;参见Hong-chiok Ng(黄凤祝)、A. Engelhardt,同上,第81页。
[150] 《全宋词》,第927页;G. Debon(德博)译,载G. Debon(德博)的Chinesische Dichtung. Geschichte, Struktur, Theorie(《中国诗歌:历史、结构和理论》),莱顿,1989年,第262页;另见G. Debon(德博)的Mein Haus liegt menschenfern, doch nah den Dingen(《幽居近物情》),慕尼黑,1988年,第188页。
[151] 见Shuen-fu Lin(林顺夫)的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中国诗歌传统的改变:姜夔和南宋词》),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8年。
[152] 《全宋词》,卷3,第2170页;参见Shuen-fu Lin(林顺夫)的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中国诗歌传统的改变:姜夔和南宋词》),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8年,第84页。
[153] 《全宋词》,卷3,第2175页及以下。
[154] 关于吴文英,见Grace S. Fong(方秀洁)的Wu Wenying's Yongwu Ci: Poem as Artifice and Poem as Metapher(《吴文英的咏物词:诗词作为技巧与隐喻》),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刊》)第45期(1985年),第323—347页;Grace S. Fong的Wu Wenying (ca. 1200-ca. 1260) and the Art of Southern Song Ci Poetry(《吴文英与南宋词的艺术》),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7年;Chia-ying Yeh Chao(叶嘉莹)的Wu Wen-ying's Tz'u: A Modern View(《谈梦窗词的现代观》),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刊》)第29期(1969年),第53—92页。另见Chia-ying Ye Chao的On Wang I-sun and his Yung-wu Tz'u(《论王沂孙和他的咏物词》),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刊》)第40期(1980年),第55—91页。
[155] 《全宋词》,卷4,第2883页及以下;参见Chia-ying Ye Chao(叶嘉莹)的Wu Wen-ying' Tz'u. A Modern View(《谈梦窗词的现代观》),载C. Birch(白芝)主编的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中国文学体裁研究》),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州,1974年,第167页。
[156] 关于这层关系,见V. H. Mair(梅维恒)的Painting and Performance. 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Indian Genesis(《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火奴鲁鲁,夏威夷州,1988年。
[157] 关于鼓子词,见A. Lévy的Un document unique sur un genre disparu de la littérature populaire(《关于一种通俗文学中消失了的体裁的文献》),载A. Lévy的études sur le conte et le roman chinois(《中国话本小说》),巴黎,1971年,第187—210页。
[158] 关于缠达,见H. K. Josephs的The Chanda. A Sung Dynasty Entertainment(《缠达:一种宋代的娱乐形式》),载TP(《通报》)第62期(1976年),第167—198页;E. H. Crown的Jeux d'Esprits in Yüan Dynasty Verse(《元代韵文中的思想游戏》),载CLEAR(《中国文学》)2.2(1980年),第182—198页。
[159] 关于诸宫调,见W. L. Idema(伊维德)的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hu-kung-tiao(《诸宫调的演唱及其结构》),载JOS(《东方文化》)第16期(1978年),第63—78页;Li-li Ch'en(陈莉莉)的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u-kung-tiao(《诸宫调发展的背景》),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刊》)第33期(1973年),第224—237页。
[160] 见S. H. West的The Interpretation of a Dream. The Sources, Evaluation, and In?uence of the dongjing meng hua lu(《释“梦”:〈东京梦华录〉的来源,评价与影响》),载TP(《通报》)第71期(1985年),第63—108页;S. H. West的Cilia, Scale and Bristle. The Consumption of Fish and Shellfish in the Eastern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Song(《纤毛、鳞和刚毛:宋代东京鱼虾蟹及贝类的食用》),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刊》)第47期(1987年),第595—634页。
[161] 《紫山大全集》,《四库全书珍本四集》本,卷8,第13卷上—下;参见W. L. Idema(伊维德)的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hu-kung-tiao(《诸宫调的演唱及其结构》),载JOS(《东方文化》)第16期(1978年),第595—634页。
[162] 见M. Dolezelova-Velingerova(米列娜)、J. I. Grump的Ballad of the Hidden Dragon(Liu Chih-yüan chu-kung-diao)(《刘知远诸宫调》英译本),牛津,1971年。
[163] 英译本,见Li-li Ch'en(陈莉莉)的Master Tung's Western Chamber Romance (Tung Hsi-hsiang chu-kung-tiao). A Chinese Chantefable(《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剑桥,1976年。
[164] 见本书第24节。
[165] 《朝野新生太平乐府》(台北,1961年),卷9,第1—3页。英译本,见J. I. Crump(珂润璞)的Yüan-pen, Yüan Drama's Rowdy Ancestor(《院本:元杂剧吵吵闹闹的前身》),载LEW 14(1970年),第473—490页,此处为第481—483页;S. H. West的Vaudeville and Narrative. Aspects of Chin Theater(《金代戏曲诸方面》),威斯巴登,1977年,第12页及以下;D. Hawkes的Re?ections on some Yüan tsa-chü(《对某些元杂剧的思考》),载AM(《亚洲专刊》)新刊第16期(1971年),第69—81页。
[166] 见W. L. Idema(伊维德)的Yüan-pen as a Minor Form of Dramatic Literatur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院本:公元15和16世纪的戏曲文学中的一种小样式》),载CLEAR(《中国文学》)第6期(1984年),第53—75页。
[167] 关于中国戏曲史总论,见W. Dolby(杜为廉)的A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中国戏曲史》),伦敦,1976年;C. Mackerras(马克林)主编的Chinese Theater.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中国戏曲:自开端至今日》),火奴鲁鲁,夏威夷州,1983年。
[168] 关于中国戏曲早期历史的详细叙述,见W. Dolby(杜为廉)的A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中国戏曲史》),伦敦,1976年。
[169] 参见V. H. Mair(梅维恒)的Tun-huang Popular Narratives(《敦煌通俗叙事文学作品》),剑桥,1983年,第13页及以下;另见V. H. Mair的Painting and Performance. 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Indian Genesis(《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火奴鲁鲁,夏威夷州,1988年。
[170] 见P. Van der Loon(龙彼得)的Les Origines rituelles du thé?tre chinois(《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典考》),载JA(《亚洲学报》)第265期(1977年),第141—163页。
[171] 关于《沙恭达罗》,见K. Mylius的Geschichte der altindischen Literatur(《古印度文学史》),慕尼黑,1988年,第225页及以下。
[172] 关于曲子,见第389页及以下;关于元杂剧,见B. L. Riftin(李福清)的A Basic Study of Yüan Drama(《元杂剧基础研究》),莫斯科,1979年;Chung-wen Shih(时钟雯)的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Drama. Yüan Tsa-chü(《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6年。
[173] 见本书第29节最后注释中的文献;关于宋至明戏曲的、基础的资料研究,有W. L. Idema(伊维德)、S. H. West的Chinese Theatre 1100-1450. A Source Book(《中国戏曲史料(1100—1450)》),威斯巴登,1982年。
[174] 关于演出实践,见D. Hawkes的 Re?ections on Some Yüan tsa-chü(《关于某些元杂剧的思考》),载AM(《亚洲专刊》)新刊第16期(1971年),第69—81页;J. I. Crump(珂润璞)的Chinese Theatre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忽必烈时期的中国戏曲》),图森,亚利桑那州,1981年。
[175] 见J. I. Crump(珂润璞)的Chinese Theatre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忽必烈时期的中国戏曲》),图森,亚利桑那州,1981年,第23页。
[176] 关于关汉卿生平最详细的研究,是A. W. E. Dolby(杜为廉)的Kuan Han-ch'ing(《关汉卿》),载AM(《亚洲专刊》)新刊第16期(1971年),第1—60页。
[177] 关于关汉卿,见W. Oberstenfeld的Chinas bedeutendster Dramatiker der Mongolenzeit, 1280-1368. Kuan Han-ch'ing(《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关汉卿》),法兰克福,1983年。有些剧本的英译本,见Xianyi Yang(杨宪益)、Gladys Yang(戴乃迭)的Selected Plays of Guan Hanqing(《关汉卿戏曲选集》),上海,1958年;北京,1979年,第二版。
[178] 对此剧本的研译专著,是Chung-wen Shih(时钟雯)的Injustice to Tou O(Tou O Yüan,《窦娥冤》),剑桥,1972年。
[179] 英译本,见Xianyi Yang(杨宪益)、Gladys Yang(戴乃迭)的Selected Plays of Guan Hanqing(《关汉卿戏曲选集》),上海,1958年;北京,1979年,第二版,第67页及以下。
[180] 见J. P. Seaton的Mother Ch'en Instructs Her Sons. A Yüan Farce and Its Implications(《〈陈母教子〉:一出元代滑稽戏及其含意》),载Wm. H. Nienhauser, Jr.(倪豪士)主编的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选》),香港,1976年,第147—157页。
[181] 关于此形象,见G. Diesinger的Vom General zum Gott. Kuan Yü (gest. 220 n. Chr.) und seine postume Karriere(《“由将至神”:关羽(卒于220年)及其“死后的生涯”》),法兰克福,1984年。
[182] 此剧本的德译本,见V. Hundhausen(洪涛生)的Das Westzimmer. Ein chinesisches Singspiel in deutscher Sprache(《西厢记》),北京/莱比锡,1926年;莱比锡,1978年,新版,新副标题。英译本,见S. I. Hsiung(熊式一)的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His Hsiang Chi,《西厢记》),伦敦,1935年;纽约,1968年,新版。另见Shu-hwa Yao(姚舒华)的The Design Within. The Symbolic Structure in Hsi-Hsiang-chi(《内部谋篇:〈西厢记〉中的象征结构》),载études d'histoire et de littérature chinoises offerts au professeur Jaroslav Prusek(《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献给普实克教授》),巴黎,1976年,第319—337页。
[183] 见C. Mackerras(马克林)的Modern Chinese Scholarship on Theatre History. A Bibliographical Essay(《现代中国戏曲史学:一篇书目论文》),载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远东历史论文集》)第13期(1976年)。
[184] 此剧本的德译本,见A. Forke(佛尔克,M. Gimm主编)的Chinesische Dramen der Yüan-Dynastie. Zehn nachgelassene bersetzungen von Alfred Forke(《元代的中国戏曲:弗尔克翻译遗作十种》),威斯巴登,1978年。
[185] 见Yuan-shu Yen(颜元叔)的Yellow Millet Dream. A Translation / Yellow Millet Dream. A Study of Its Artistry(《〈黄粱梦〉的翻译及其艺术研究》),载Tamkang Review(《淡江评论》)6.1(1975年),第205—249页;马致远另一部杂剧的英译本,见Shiao-ling Yu(余孝玲)的Tears on the Blue Gown, by Ma Chih-yuan (?. 1251)(《青衫泪》),载Renditions(《译丛》)第10期(1978年),第131—154页。
[186] 见H. H?ke的Die Puppe (Mo-ho-lo). Ein Singspiel der Yüan-Zeit(《〈魔合罗〉:元杂剧一种》),威斯巴登,1980年。
[187] 德译本,见A. Forke(佛尔克)的Chinesische Dramen der Yüan-Dynastie. Zehn nachgelassene bersetzungen von Alfred Forke(《元代的中国戏曲:弗尔克翻译遗作十种》),威斯巴登,1978年;关于此杂剧,另见P. Z. Panish的Tumbling Pearls. The Craft of Imagery in Po P'u's Rain on the Wu-t'ung Tree(《罗珠:白朴的〈梧桐雨〉中的意象技巧》),载MS(《华裔学志》)第32期(1976年),第355—373页。关于白朴,见J. Th. Cavanaugh(甘乃元)的The Dramatic Works of the Yuan Dynasty Playwright Pai P'u(《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戏剧作品》),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1975年。
[188] 关于《赵氏孤儿》的研究,见Wu-chi Liu(柳无忌)的The Original Orphan of China(《最初的中国孤儿》),载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第5卷(1953年),第193—212页;英译本,见Pi-twan H. Wang(黄碧端)的《赵氏孤儿》,载Renditions(《译丛》)第9期(1978年),第103—131页。
[189] 刊印于《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北京,1959年),卷2;节译本,见A. Waley的The Green Bower Collection(《青楼集》),载A. Waley的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蒙古秘史》),伦敦,1963年,第89—107页;W. L. Idema(伊维德)、S. H. West, Chinese Theatre 1100-1450. A Source Book(《中国戏曲史料(1100—1450)》),第95页及以下及多处。
[190] 《太和正音谱》,刊印于《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北京,1958年),卷3,第24页及以下。
[191] 其中最知名者,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英译本,见J. I. Crump(珂润璞)的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忽必烈时期的中国戏曲》),图森,亚利桑那州,1980年,第200—245页。
[192] 见G. A. Hayden的Crime and Punishm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udge Pao Plays(《中古中国的罪与罚:包公剧三种》),剑桥,马萨诸塞州,1978年;G. A. Hayden的The Courtroom Plays of the Yüan and Early Ming Periods(《元代及明初的公案剧》),载HJAS(《哈佛亚洲研究学刊》)第34期(1974年),第192—220页;Ching-hsi Perng(彭镜禧)的Double Jeopardy. A Critique of Seven Yüan Courtroom Dramas(《双重陷阱:七种元公案剧批评》),安娜堡,密歇根州,1978年。
[193] 见G. A. Hayden的Crime and Punishm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udge Pao Plays(《中古中国的罪与罚:包公剧三种》),剑桥,马萨诸塞州,1978年。
[194] 关于包拯,见B. Schmoller的Bao Zheng (999-1062) als Beamter und Staatsmann(《包拯(999—1062):作为官吏与政治家》),波鸿,1982年。
[195] 见王骥德的《曲律》,《百部丛书集成》本,卷三,第23页下。
[196] 见H. Martin的Li Li-wenig über das Theater. Eine chinesische Dramaturgie des siebzehnten Jahrhunderts(《李笠翁论戏曲:公元17世纪的戏曲构建》),海德堡,1966年。
[197]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序》,刊印于《王国维遗书》(上海,1983年),第15册,第1页下。
[198] J. I. Crump(珂润璞)的The Study of Yüan Song Poetry Comes of Age(《元散曲研究成年》),载CLEAR(《中国文学》)4.2(1982年7月),第233—241页;W. Schlepp(施文林)的San-ch'ü.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散曲:技巧与意象》),麦迪逊,密尔沃基州,1970年;J. I. Crump(珂润璞)的Songs from Xanadu. Studies in Mongol-Dynasty Song Poetry(San-ch'ü)(《来自上都的曲子:元散曲研究》)安娜堡,密歇根州,1983年;Richard F. S. Yang(杨富森)、Charles R. Metzger的Fifty Songs from the Yuan. Poetry of 13th Century China(《元曲五十种:公元13世纪中国的诗歌》),伦敦,1967年。
[199] 对此的研究,见K. W. Radtke的Poetry of the Yuan Dynasty(《元代的诗歌》),堪培拉,1984年。
[200] 见D. R. Johnson的Yuan Music Dramas. Studies in Prosody and Structure, and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Northern Arias in the Dramatic Style(《元代北曲之结构与曲律及全元戏曲北词谱》),安娜堡,密歇根州,1980年。
[201] 见J. I. Crump(珂润璞)的Songs from Xanada. Studies in Mongol-Dynasty SongPoetry(San-ch'ü)(《来自上都的曲子:元散曲研究》),安娜堡,密歇根州,1983年,第33页;参见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台北,1969年再版),第195页。
[202] 见E. H. Crown的Jeux d'Esprits in Yüan Dynasty Verse(《元韵文中的思想游戏》),载CLEAR(《中国文学》)2.2(1980年7月),第182—198页;K. W. Radtke, Poetry of the Yuan Dynasty(《元代的诗歌》),堪培拉,1984年。
[203] 见Sherwin S. S. Fu(傅孝先)的Ma Chih-yüan's San Ch'ü(《马致远的散曲》),载Tamkang Review(《淡江评论》)6.1(1975年),第1—17页。
[204] 见R. J. Lynn(林理彰)的Kuan Yün-shih(《贯云石》),波士顿,马萨诸塞州,1980年。
[205] 见R. J. Lynn的Some Attitudes of Yüan Critics toward the San-ch'ü(《元代批评家对散曲的若干态度》),载LEW 16.3(1974年)。
[206] 见R. J. Lynn,同上,第130页。
[207]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百部丛书集成》本,第40页下至第43页上。
[208] J. Mulligan的The Lute. Kao Ming's P'i-p'a chi(《琵琶:高明的〈琵琶记〉》),纽约,1980年;C. Birch(白芝)的Tragedy and Melodrama in Early Ch'uan-ch'i Plays. "Lute Song" and "Thorn Hairpin" compared(《早期传奇戏中的悲剧与情节剧:〈琵琶记〉与〈荆钗记〉之比较》),载BSOAS(《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院刊》)36.2(1973年),第228—274页。
[209] 见J. I. Crump(珂润璞)的Wang Chiu-ssu. The Wolf of Chung Shan(《王九思:〈中山狼〉》),载Renditions(《译丛》)第7期(1977年),第29—38页。传奇小说《中山狼传》,见马中锡(1446—1512)的《东田文集》。
[210] 见J. Faurot(傅静宜)的Hsü Wie's Mi Heng-A Sixteenth Century Tsa-chü(《徐渭的祢衡:公元16世纪的杂曲》),载LEW 17(1973年),第282—304页。
[211] 见W. L. Idema(伊维德)的The Dramatic Oeuvre of Chu Yu-tun(1379-1439)(《朱有炖的戏曲作品》),莱顿,1985年。
[212] 见Isabel K. F. Wong(黄琼潘)的The Printed Collections of K'un-ch'ü Arias and their Sources(《昆曲集及其曲目出处》),载CHINOPERL Papers(《中国演唱文艺学会论集》)第8辑(1978年),第100—129页;Hsin-nung Yao(姚莘农)的The Rise and Fall of K'un-ch'ü(《昆曲的兴衰》),载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第2卷(1936年),第63—84页。
[213] 译本有V. Hundhausen(洪涛生)的Die Rückkehr der Seele. Ein romantisches Drama(《还魂记:汤显祖的浪漫戏剧》三卷),莱比锡,1980年;C. Birch(白芝)的Tang Xianzu. The Peony Pavilion(Mudan Ting,《牡丹亭》),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州,1980年;研究有C. T. Hsia(夏志清)的Tim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in the Plays of T'ang Hsien-tsu(《汤显祖笔下的时间与人生》),载Wm. Th. de Bary(狄百瑞)编的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纽约,1970年,第249—290页;John Y. H. Hu的Through Hades to Humanity. 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自冥府至人间:〈牡丹亭〉的结构分析》),载Tamkang Review(《淡江评论》)10.3/4(1980年),第591—608页;C. Birch的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eony Pavilion(《牡丹亭的构造》),载Tamkang Review(《淡江评论》)10.3/4(1980年),第609—640页。
[214] 见M. Gimm(嵇穆)的Das Yüeh-fu tsa-lu des Tuan An-chieh(《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威斯巴登,1966年,第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