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遵循的一条规则是: 永远不要把一个场景简单地用作背景……你得将场景戏剧化。你不能仅仅将它当作背景。换言之,地点必须是功能性的。所有的背景都必须是功能性的。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戈特利布)
对于导演而言,围绕着演员的空间与演员的颜值同等重要。澳大利亚电影学者阿德里安·马丁将电影艺术简单地描述为“空间中的个体”。
围绕人物的天空、地面和建筑是增加张力和悬念之感的重要工具。无论你是操纵环境本身来推动故事,还是把摄影机对准一个能引发紧张感之处,戏剧性的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你的观众感觉参与到你的故事之中。
地点对悬念有用有三个原因:
1.修饰一种潜在的情绪,这种情绪要么与环境的恐怖相吻合,要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2.对抗角色,阻止他们实现目标。
3.成为一个拟人化的对手。
当我在本章中提到“位置”时,我指的是环境、建筑物、汽车、群演、动物,以及一个空间中所包含的所有可以用于戏剧目的的东西。
悬念和地点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当你想到希区柯克最伟大的悬疑场景时,你可能会想到博物馆、国家纪念碑、风车、火车、公共汽车、网球场、电影院、挤满人群的街道,甚至是空旷的田野。这些场景多种多样,通常是在公共场所,而且常常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希区柯克喜欢打破陈词滥调,暴风雨夜、嚎叫的狼往往让人联想到悬念,可希区柯克却摒弃了这种联想。正因如此,他才会经常反其道而行之——选取阳光灿烂的地点,以证明光天化日之下也会发生可怕之事。
1 强化幽闭恐怖
将布景空间设计成不自然的狭小空间有助于营造幽闭恐怖之感。添加一些超大的道具,让场景在感觉上压倒角色。使用推拉镜头,这些物体相对于房间和其中的居住者移动而造成的视差效应,有助于进一步增加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在电视剧集《请君入瓮》(1959年)中,希区柯克利用烛台等道具部分侵入镜头空间,以遮挡演员的视线。这增强了对手隐藏于心的罪恶感和鬼屋对他良心的压迫之感。
在希区柯克的电视剧《羊腿与谋杀》中,场景的设计使得玛丽戏剧性地走过她的家时可以进行长镜头跟拍。当她和丈夫在客厅里争吵时,她转过身去,穿过厨房,走进车库,抓了一只冻羊腿。然后她穿过空地一路走回来,用它击打她丈夫的头。
之后,这一长而深的场景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构图,两个侦探在中景,背景是烤箱,正处于二人之间(羊腿正放在这个烤箱里烤制),玛丽紧张地听着他们说话。而这一集的结尾,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推轨镜头(跟踪镜头)对准了玛丽的笑脸,因为她逃脱了她的罪行。
2 一览无余的荒野
即使是一览无余、空无一人的空旷地形也会让人产生幽闭恐怖的感觉。想象一下,在午后阳光明媚的地方,到处是枯死的牧草和玉米秸秆。一条笔直的公路和一条交叉的土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至地平线上。一架小型农用飞机在远处飞行。
如何在这种空旷的环境中制造悬念?找一些贴合场景的东西——飞机。它开始飞过主角桑希尔的头顶(加里·格兰特饰),飞行员朝他射击。《西北偏北》(1959年)中著名的农药喷洒场景就是这样设置的。
为了进一步利用场景,主角可以躲到哪里才能避开飞行员?他试图拦下过往车辆。可没有成功。当然不会成功,这是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旁观者从不伸出援手。他可以藏在枯死的玉米秆丛中。角逐在继续,飞行员向玉米喷洒有毒农药,迫使桑希尔离开藏身之地。
这个场景中的每一个悬疑元素都是场景的一部分。当场景与场景中的人物相互对抗时,张力就会加剧。
3 人群中的悬念
除了打破陈词滥调外,在阳光下制造悬念的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可能是,强调在危机中无人相助,甚至警察也帮不了你。鉴于有隐藏的秘密,你可能不想让旁观者知道。带着秘密招摇过市,而秘密的暴露又是无可避免的,这样,你便能建立起悬念。
在《西北偏北》中,桑希尔被困于公开拍卖会上,主持拍卖的罪犯正在追捕他。他们已经布置了保镖,封锁了出口,如果他试图逃跑,保镖会抓住他。人群中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桑希尔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他们的不知情变成自己的优势。
桑希尔如何逃离拍卖会?以出价的方式。他疯狂地大喊高价,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哄,引起一片哗然,甚至出手打了附近的某个人。结果他被笨手笨脚的警察逮捕,然后被拖到安全之处,一路上,保镖无助地盯着他。
希区柯克利用拍卖的场景作为悬念的一部分。让我们来看看《西北偏北》拍卖行场景中的秘密的三位一体:
○ 桑希尔知道秘密。
○ 罪犯知道另一个不同的秘密。
○ 人群/警察一无所知。
○ 观众知道得比任何人都清楚。
罪犯们希望他们的身份不会暴露时,这一场景渲染了一种尴尬的感觉。桑希尔在大庭广众前出丑,设法让自己被警方拘留,但仍然没有泄露秘密。这是一张由威胁和尴尬交织的复杂的网,使得场景妙趣横生。
4 设置障碍
场景及其中的人物可以转移主角的注意力,障碍或延误他们的行动,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焦虑感。这反过来又能增加我们对主角的同理心。在《惊魂记》中,当警察拦住玛丽恩(珍妮特·利饰)并开始盘问她时,她变得更加紧张,我们的同理心也随之上升。
正如第十四章所提到的,喜剧剧情在这种情况下效果最好,因为如果你不让观众笑,这些干扰就会变得非常恼人。紧张关头惹恼了观众,你便可能失去他们。笑声是悬念的绝佳伴侣——就像坐过山车时的享受一样。它在观众中制造了一种有趣的挫败感,并迫使观众更加专注于场景中的重要事件。
想想每天早上开车去上班的路上可能会出现的所有问题。你的车可能爆胎,你可能赶上了道路施工,一辆超宽车辆阻止你使用通行车道,一辆火车在十字路口的轨道上卡住,警察设卡进行毒品测试,你的车发动机指示灯亮了,你后面的卡车开得太近,交通灯坏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现在,想想一旦你开始工作,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咖啡机坏了,饮用水没了又没换桶,厕所被封锁起来进行清洁,零食贩卖机不收你的钱,你的计算机必须重新启动才能安装更新,你的密码失灵了……
现在,想想你晚上回家后可能会出什么问题。灯泡爆了,可太高了你够不着,猫走丢了;橱柜里爬满了蚂蚁,你收到一封恐吓信,你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但当你拿起电话却没人说话;你的电视信号不好,你踢到了脚指头……
现在,想象一个你关灯上床之后会出的乱子……
我这么写可能已经让你紧张不已。这些元素是你导演之笔的“忧虑调色板”。这些都是在你的电影场景中营造张力的要素。把这些要素引入情节,给你的主角造成阻碍,就像拉开十字弓,越拉越紧。
在电影中,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场景中的重要故事元素。因为我们已为主角设置了重重障碍,让他们举步维艰,因此观众们更加关注主角内心深处的诉求。
同理,如果你想强调一段对话,可以用零星的声音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比如,正说到一件要事之际,女佣推着一个吸尘器进来了。观众必须竭力地听取正在说的话,也因此记住了这些话。
5 拟人化的对手
你的设定甚至可能变得非常强大,成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甚至成为故事中的对手。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个滑雪胜地,希区柯克的电视剧集《水晶之谷》(1959年)中的冰川变成了一个角色。一个男人滑倒了,掉进冰川里,活活冻死了。他的妻子等了40年,等冰川融化,露出他保存完好的尸体。希区柯克在整部电影中都以冰川为背景,提醒观众冰川在事件中若隐若现的存在。
在威廉·迪克森的《绕道》(2013年)中,泥石流吞没了主角的车。泥浆变成了他的对手,成了困住他的东西,慢慢地涌进车里,使他窒息。(参见第二十三章威廉·迪克森的访谈)
《怒海孤舟》(1944年)是一部完全以海洋为背景的电影。在紧张时刻,天气突变,狂风大作,把救生艇推到倾覆的边缘。在一个关键的场景中,船上的人必须切除一名受伤男子的腿,而风暴带来的摇晃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紧张。随后,又一场风暴正在酝酿,关键的秘密被揭示,局面扭转,对手占据了全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