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观点(1 / 1)

城市的产业引擎

高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1984年,中国“火炬计划”诞生,其中一个最核心任务是建立高新区,它的目标是成为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基地、传统产业创新和改造的示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实验基地、推动城市发展的途径和高科技人才的培训基地。经过30年的发展,高新区以喷薄出神奇的力量,在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仅105家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达19.5万亿元,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和城市高科技领域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成为了国家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高新区是我国20世纪中后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场景,演绎着一幕幕外资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奇迹。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传统的依靠“优惠土地价格、廉价劳动力、较低税率”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自主知识创新缺乏,技术对外依存度太高,技术创新层次偏低,产业类型趋同严重,全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总量的92%。高新区回归自主创新,已经被国家和城市政府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未来,高新区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高新区迎来了创建以来的一次大调整、大变局。

中国高新区进入成长的关键时期,它们正在从“要素集聚”的创业阶段向“产业主导”成长阶段迈进。改变上一阶段的土地发展模式,确立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战略,构建以科技研发和应用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既要加大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更要积极培育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的企业,这对中国政府和高新区领导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

建设国家和城市创新体系,是高新区实现新使命、新目标的重要路径。需要说明的是“自主创新”不仅仅指以研发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而是一个持续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全过程。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如同自然界的食物链一样,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构建创新生态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是企业,关键在城市。

什么是城市创新体系呢?城市创新体系是由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和创新空间共同构建的交互作用网络。创新环境是创新体系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质量、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它们如同成长的土壤、阳光和水。创新主体由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服务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其中生产企业是核心,在特定创新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科研机构是关键,担当着培养人才和技术研究的功能;服务企业是支撑,咨询、营销、广告、法律、金融、保险等企业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政府部门是基础,承担非市场行为的协调和推动作用。创新空间是构建创新生态链的载体,是由高科技研发中心、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年轻精英人群的居住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集合构筑的城市功能片区。一个普遍的现象:中国的许多国家级高新区的中心区变成了中央商务区、休闲娱乐区和城市新中心,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都是如此。

当然,高新区对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贡献,反过来,城市实力的强弱也对高新区的规模和层次有巨大的影响。今天,高新区已经不是单打独斗时代了,这意味着高新区的发展不能“就园区做园区”,把城市与园区融合一体,城市能级决定高新区价值;在发展定位上,高新区要在全球寻找自己的坐标,目标全球化、产业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人才全球化;在产业选择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未来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作室有一个著名的“哑铃理论”,哑铃的一边是城市战略,另一边是战略引擎;战略为引擎提供指导,引擎是战略的坚实支撑;如果说战略是脑,那么引擎就是脚,没有脚的战略,行而不远。因此,工作室的策划,不仅仅重视宏观大势的把握,更高度关注引擎设计,也是一大核心特色。实践证明,高新区无疑已是城市的战略引擎,成为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聚集了巨大发展能量,并在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地把这种外溢效应发挥到极致,将会带动和影响周边的区域的发展。高新区新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