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南(1 / 1)

滨海公司真正的起飞得益于在梅江南的一赌。1998年,滨海公司开始建设天津南部的友谊路延长线,修路之余,窦对友谊南路两侧的土地前期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滨海公司的人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跟着窦来看地的时候,臭气熏天,满目狼藉,一打开车窗,豆大的苍蝇扑面而来,直入人嘴。尽管当时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极力反对拿这块地,可窦却一意孤行,仿佛看到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结果滨海公司通过以路换地的方式,拿下了梅江南。

于是,正当华南板块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房地产大盘开发的样板田,影响波及全国之际,滨海公司也开始在天津耕耘着自己的大盘时代。

2000年初,滨海公司先后组织国内外专家对梅江南居住区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随后又组织美国泛亚易道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2家专业公司进行规划竞标。同时,邀请清华、同济知名教授及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规划专家评审竞标方案。国际大牌设计机构的鼎力参与,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加上当地媒体不遗余力的轮番报道,为梅江南两年后的亮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眼2002年天津的春季房展会,占地3300亩的梅江南生态居住区——一个号称拥有55万平方米人工湖面、5000米水岸线的高尚社区浮出水面,立刻成为市场的热点板块。其中,由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顺驰集团先期推出的别墅,不仅得到了市场的热情追捧,而且价格要远远高于邻近梅江南的其他居住区。昔日的烂泥塘成了天津人家喻户晓的高尚生态居住区。

梅江南居住生态区的出现掀开了天津房地产的大盘时代,也奠定了滨海公司在天津房地产界的江湖地位。梅江南的示范效应很快传播开来,由此,滨海公司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天津政府的高度认同,银行也闻风而来,争相授信,公司的资金压力很快得到了缓解。

其实,在梅江南的开发过程中,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梅江南与众不同的开发模式,这也是滨海公司从一个市政项目管理公司成功地一跃成为大盘开发商的关键之所在。与先行一步的华南板块不同的是,梅江南虽然也是由多家发展商共同开发,但却由滨海公司统一规划、统一景观、统一配套,统一形象。

也许是有几分歪打正着,此前滨海公司并不是一家房地产发展商,由于土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滨海公司没有必要吃大盘的“独食”,把其他进入梅江南的发展商视为争利的对象,结果反倒避免了华南板块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种种弊端。

滨海公司把3300亩土地按照规划切割成若干块,自己只负责社区基础设施、商业配套、学校和大型公建的建设与经营,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整合当地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各施所长,把住宅品质做好。

虽然在梅江南的实际操作中,滨海公司还不可能让进驻此地的住宅开发商严格按照规划的游戏规则跳舞,但至少从整体看,梅江南模式较华南板块更有优越性,住宅开发商只需用心做好产品,而不必把精力放在彼此功能相差无几的社区配套上。

借助梅江南的飞跃,滨海公司就这样贸贸然闯进了天津房地产的阵营。从梅江南尝到甜头之后,滨海公司又接连采用以路换地的方式控制了天津郊区的成片土地,铆足了劲儿准备在房地产上大干一场,但相应的烦恼也接踵而来。

首先不言而喻的是来自体制的风险。滨海公司原本是一家国有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但却不知不觉地成了一个庞大的“四不像”,如何使企业的发展做到名正言顺、在体制上站得住脚而又不失去活力,窦的心头始终有点悬;其次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困惑,滨海公司“一不小心”掌握了大片土地的开发权,但梅江南之后怎么办,是继续做好自己的大盘时代还是另辟蹊径寻求上新的台阶,窦也看不大清楚;其三是梅江南的开发固然算是成功,但毕竟只有3000多亩,只相当于华南板块中一个项目的体量,如果是更大的乃至近万亩的成片土地如何开发,窦的心里也没有多少底。

此时的滨海公司无疑正处在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如果说梅江南的顺利启动完成了滨海公司在天津房地产界的原始积累,那么到了今天,重要的已经不是如何获取资源,而是怎样整合到手的资源,否则很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梅江南的成功也可能付之东流。另一方面,对于快速发展的滨海公司来说,就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的汽车,当时速远远超过了汽车本身结构和材料的极限,跑得越快,危险性越大,甚至可能因为路上的一粒石子,或是一个紧急弯道而出现爆胎、翻车的结果。

正是出于这潜在的多重难题,2001年末,窦派他手下的职业经理人辗转找到了当时在北京拓展业务的工作室,商谈双方合作一事。

听完这位职业经理人关于企业基本情况的介绍,当时刚好在北京的王志纲很快闻出了其中的味道,他当即敏感地意识到:“项目开发要与企业体制相匹配。滨海公司目前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怎么盖更多的房子,而是要解决企业转型的问题。要首先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要为企业寻找航线,为企业量身定造战略,然后才是选择从哪里下嘴,才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番话,其实正打在了窦的心坎上,也正是他朝思暮想不得其解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家,窦的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不从战略上确立滨海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一切战术都无所谓好坏。另一方面,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工作室也隐隐察觉到,滨海公司则有可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龙种”。在滨海的身上,似乎潜藏着另一种事物的基因。

它至少具备一般开发商所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一是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只是不知如何消化;二是有充裕的资金,银行信誉好;三是特殊的国有背景使其与当地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抓住天津发展的机会,滨海公司很有可能玩出特有的“自选动作”,实现在高度市场化的南方所不敢想像的开发业绩。

很快,王志纲与窦在天津第一次会面,两人相谈甚欢。踌躇满志的窦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我可以搞起来,让天津的房地产重新洗牌。”但王志纲却对房地产以外的事情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滨海公司的价值在于为天津的地产开发导入一种全新的形态,从而占据一个新的时代。

也正是从此刻起,通过与工作室的合作,滨海公司踏上了一条从牛刀初试的大盘开发商逐渐摆渡到城市运营商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