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城变案例集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2003年开始,成都在“西部之心,魅力之都”的总体战略统领下,从谋划、策划、规划、计划,再到执行,成都开始了好戏连台的“变脸”。
成都的蜕变不仅体现在都市活力和繁荣的现代心脏,也体现在飞速发展的郊区县城和广袤乡村;不仅有传承城市文化原汁原味的蜀味风情,也有对接国际潮流的现代时的数码娱乐;不仅有正在脱胎换骨的老成都,更有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成都。
盘点十年成都巨变,有许多工作室的身影。今天,我们截取了部分在中国城市化中具有典型价值和示范意义的项目,它们有2004年“腾笼还鸟”的城市更新计划,2005年“打造软实力”的新蜀风行动,2006年的“高新区升级”的伊托邦计划,2007年的“城乡一体化”的五朵金花和2010年的“世界田园城市”的全球营销,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一个民间智库在一个城市中的探索和思索,观察到中国城市化中不同经济板块崛起中的轨迹和模式。虽非全豹,也可观其一斑。
1.腾笼换鸟: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更新
城市如人,有生命周期,有兴衰更替。每个城市都经历着发展中的酸甜苦辣,演绎着兴衰成败的故事,犹如人生经历的成长烦恼。
城市是时代文明最集中的体现。成华区是成都工业的摇篮,“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如红光和国光电子管厂落户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成都的骄傲。这里国有的工人也是心向往之的如意对象,一句“嫁人要嫁东郊郎”在坊间流传盛广。
一个传统的城市或企业,不管昨天曾经多么辉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可能不仅则退,在竞争中走向衰落。在市场经济中的受到冲击,也可能来源于观念,也可能受制于体制,成都东郊衰落了,国企衰落了。在这种背景下,东郊复兴就成为传统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的许多老工业城市,如沈阳的铁西、西安的西郊和东郊、上海的杨浦、北京的石景山等都有城市复兴计划。
城市复兴或更新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化中的重要内容。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发达国家和美国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复兴运动。英国的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美国的匹兹堡、底特律等,由于传统的纺织、钢铁、煤炭、机械产业的逐渐萎缩或衰退或停止,工厂纷纷倒闭、迁移。 城市复兴不仅是产业的,还有空间、社会、环境、社区和文化,其目标就是再生经济活力,化解社会问题。
2004年,在成都拉开“西部之心、魅力之都”的序幕之时,工作室北京和深圳策划团队合作,共同为东郊老工业区——成华区制定发展战略。
成华,顾名思义,就是成都的精华。在40平方公里的规划建成区域内,工业用地达到14平方公里,先后聚集了2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高耸的烟囱、宽大的厂房、轰鸣的马达,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重地的景象。在国企占主导的1990年,东郊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2.4%,国有工业企业数占全市的75%。斗转星移,10年后的成华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批企业面临停产,大量职工下岗,成华区逐渐成为“贫穷”的代名词。加之城市功能老化,环境恶化,社会问题严重,成为长期困扰市政府的一块心病。
工作室介入成华区之后,王志纲提出“成都复兴看成华”的战略方向。当项目组深入访谈调研后,发现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其实成华正面临着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好机遇。
首先,成华拥有大量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资源,东郊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沙河河道综合利用治理,都将腾挪出大片的土地资源,这对于“拉开骨架、强心健体”的大成都构想价值不菲。其次,成华是中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区内集中了大量的研究所和多所像电子科大、成都理工等大专院校,产业基础十分强大。其三,成华扼守东部枢纽,区内二十多条干道、公路纵横交错,交通网络十分发达,而铁道部计划投资的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节点,为发展物流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其四,沙河综合治理工程为提升区域的整体环境创造条件,城市北郊建设的12平方公里的北湖城市风景区,为提升成华区建设休闲公园、改善生活品质创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借鉴国内外老工业改造的经验,工作室为成华区“腾笼换鸟”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城市复兴计划。
第一,在产业发展上,从传统的工业中心向知识服务中心转变,也就是要抓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充分利用区内的科研院所资源,大力发展研究型、创业型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第二,在物流发展上,从传统的交通枢纽向现代经贸枢纽转变,也就是利用原有的交通网络、计划建设的铁路集装箱节点,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第三,在现代服务业上,从传统的山寨经济向开放的总部经济转变,搭建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商务中心和居住中心等服务平台,成为集聚西部中小企业总部的大本营。第四,从简单的工业区配套休闲向都市休闲城区转变,也就是利用沙河改造建设滨河都市休闲公园;利用北湖风景区建设郊外湿地休闲公园;利用老工业厂房发展都市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产业基地,实现从工业成华向生态成华、休闲成华和文化成华惊险的跳跃。
找准战略方向,成华的价值浮现出来。
2005年伊始,成华率先举起“城市复兴”的大旗,打出“生态成华、活力成华”的口号,充满自信地说要在3-5年内,把成华建设成为成都最好的城区。话音刚落,一批支撑活力成华的企业蜂拥而至,海底世界、猛追湾游泳馆、欧洲酒吧风情街、望平美食公园、活水公园、新华公园,菲律宾**集团的“一站式”购物广场——**广场,以及沃尔玛、华纳影城等纷纷签约落户。成华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区向现代化新城区演变。
这个城市复兴的案例,不仅真正帮助成华成功地实现了转型,也为成都像宽宰巷子这样的旧城改造积累了经验,更为国内的城市复兴开创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它对今天新型城镇化下棚户区改造也有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成华区这个“腾笼换鸟”的案例可以给人们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战略为先,在做城市复兴计划是,必须要和城市的战略契合,在整个城市“大基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城市战略重要的支撑点。二是产业为魂,在传统产业失落的关键时刻,要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发现、梳理、整合、创造全新的产业体系,为城市注入经济的活力。三是文化为根,城市复兴“以人文本”,挖掘和演绎城市的历史文化,创造和出新时尚的现代文化,为城市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特质。四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一个都不能少,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民众参与这三股力量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三老”满意的效果。
2.新蜀风行动:打造城市软实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休闲、学习、购物和生活的方式,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娱乐经济、虚拟经济等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软实力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政府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文化上的竞争,或者说软实力的打造上。
从2004年开始,中国掀起了一股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国内的许多城市把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很荣幸,我们被成都市政府邀请,为成都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文化怎样产业化,文化怎样经营,对于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未解的命题,这对工作室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工作室这个战略机构总是会在中国转型时,为地方政府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全新的课题总是从研究开始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44年产生的,但是把它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则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在1997年5月提出的,其重点强调个人创造性的产业。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国家战略。对于文化产业怎么发展,各国有各国的理念,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思路,例如英国的重点在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而美国则在影视、音乐、数字游戏等方向;北京重点的传媒、网络、艺术,而上海更强调工业设计,深圳则把会展和交易作为突破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都的文化产业怎样发展,其根源也在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悠闲好耍的生活、数字娱乐的基础。
古蜀文化是成都的文化之根
华夏文明,根系成都。成都是中国唯一一个两千多年未改过名称的城市,而且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文脉保存最完好的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是成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也是历史馈赠给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绝佳优势资源。却不说传承千年的世俗文明,单就三星堆、古金沙遗址就令世人对古蜀文明刮目相看。大批精美文物的出土和古蜀都城的发现,印证了在商周时期甚至更早,成都平原就有了繁荣昌盛的古城、古国、古文化。令世人叫绝的金沙太阳神鸟金箔饰,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向世人昭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的辉煌和光彩。
除了神秘厚重的远古文明,成都还有数不胜数的文化素材,包括精彩多样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妇孺皆知的三国文化、伟大神奇的水利文化、千古传诵的诗歌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古朴自然的农耕文化等,这些文化要素都将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与创作的源泉。
凭借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十分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能提炼出精、气、神的内涵,并用古代的、现代的,传统的、科技的,中国的、国际的方式和手段,必将演绎一出出影响中国、震撼世界的文化大餐。成都将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复兴的城市典范。
成都人是文化的核心载体
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在于人的实力,城市间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东南西北中,地域文化各异。就拿重庆与成都比较,在陪都时期,大批的民族工业企业落户重庆,大量的企业家、资本家、银行家集聚山城。经过工业化组织洗礼的重庆,相对于成都,在大工业时代有着骨子里的优势。在重庆做餐饮、做足疗的都全国加盟连锁,并打算海外上市了。例如乡村基2010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挂牌交易,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快餐连锁企业。
王志纲说,大工业时代成都人的很多习惯都是缺点。热衷投机、热衷务虚、热衷短期行为;缺乏实业心态和实干精神,悠闲懒散、好逸恶劳、效率低下;缺乏为大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大批量产业工人。以至于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千年的盆地意识养成了成都人易满足、易自得、易小富即安的消极心态,缺乏远大目标和恒产的恒心。
但当成都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倾力打造软实力时,成都人性格中的另一面显现出来了,那就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优于生活、长于兼容、勤于服务、敏于时尚、娴于文化、精于品位”,成都人本身的庸散、休闲,在知识经济时代或后工业时代就是一笔难以复制的财富。
数字娱乐是新文化的时尚地标
集高科技、娱乐性、交互性、叙事性、竞技性、仿真性等诸多娱乐要素之大成数字娱乐,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互动娱乐体验,让人们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成为休闲娱乐为主导的新文化产业标志。
成都被称为中国网络游戏第四城,仅次于北上深。第一,这里是中国数字娱乐玩家集聚最多的城市之一,第二,这里已经有一个较大的数字娱乐企业集群,金山、完美、盛大、巨人等公司相继在成都组建研发团队;第三这里研发能力超强,产品结构完整,并在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子竞技、视频游戏、动漫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第四,数字娱乐配套服务系统完善,成都高新区投资了包括“网络游戏公共技术平台”在内的一系列开发技术服务平台,为成都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奠定了基础。
工作室团队在充分挖掘成都文化产业资源和基础上,于2005年7月提交了名为《新蜀风行动——传承古蜀、演绎时尚》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在充分挖掘古蜀文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这些要素转化成巨大的文化财富,以创意为引擎,以传媒为平台,以时尚市场为依托,重点发展娱乐传媒产业、数字娱乐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为主导,具体推进过程中锁定在以三个节点。
第一,用《金沙》代言成都,引领蜀风行动。
音乐剧《金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文化名片。《金沙》以成都金沙遗址和永陵伎乐故事为题材,多角度地展示成都三千年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和地域文化。以这部举世瞩目的音乐剧为载体,通过世界巡回演出的方式,向全球营销成都。并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按照文化产业的衍生品的运作理念,向影视、图书、音乐光碟、动画游戏、纪念品等产业延伸。
第二,以文化加旅游,创新实践新模式。
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仅著名人文景观就有172处,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青羊宫、青城山等。如何对待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产品、资产和资本,并有效对接现代的休闲消费需求,使它们焕发了新生机。这就是成都文化旅游的保护开发之路。
有成都“新天地”之称的锦里,是以武侯祠为依托的首个旅游休闲街区,街区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锦里功能上划分为餐饮文化区、客店府第文化区、蜀绣文化体验区、民间艺术展示区;街区全长350余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成为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
无独有偶,成都对“中国第一都市禅林——文殊院”及周边街区文殊坊的开发,首先强调以禅宗文化和民俗文化为背景,以川西民居院落为载体,既具有老成都特色的休闲旅游街区感觉,又将历史文化、禅宗文化和休闲文化高度融合的氛围,现在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首选区域,中外游客到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从开发模式,完全体现了成都人深挖传统、创新开发的“智慧圆融”,也体现了新时代新的需求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导向作用。
第三,数字娱乐:新文化的创新实践。
成都除了深挖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嫁接以外,也瞄准了世界潮流,对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进行了有意义、有成效的探索。可以说,成都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提升和利用,而是与时俱进,正进行着继往开来的数字娱乐产业创新实践,使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跨界共同打造城市的“发动机”和年轻人群现代时尚的“消费品”。
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已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成都是目前全国三大数字娱乐中心之一,是全国游戏玩家、电子竞技选手数量最多、人员最密集、水平最高、电子竞技赛事频繁、研发信息反馈快,市场相对成熟的城市。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正成为成都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
工作室所提交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报告《新蜀风行动》中指出:文化产业的竞争不是成都内部产业的竞争,也不是国内城市的竞争,而是全球化的竞争,成都要实现自己的雄心,一开始就要将自己放到全球的平台上去做战略思考,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野、全新的方法、全新的平台去整合和经营成都的文化。事实上,成都在探索城乡一体化道路的过程中,将成都人爱耍的休闲文化与农家乐相结合,于是有了三圣花乡的成功;在城市更新的探索中,将成都媒体、音乐文化与工业厂房的再造利用相结合,于是有了成都的798——东区音乐公园;将武侯祠与休闲街区结合起来就有了锦里……
3.伊托邦计划:瞄准世界一流园区
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高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作为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以喷薄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主要依靠廉价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和优惠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带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各地的高新区都在思考自身转型升级之路。
成都高新区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阵营,在成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上一轮成都的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相当多的重要城市功能放在了高新区。比如新的会展中心板块,新的政务中心板块以及领馆区都摆在高新区。在产业上,高新区引进英特尔等信息电子领域巨头,同时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等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已经蔚然成势。
在城市迈向新阶段的时候,高新区所要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只是能够落地什么项目,而是希望能够在城市整体发展上提出新的构想。这一时期,科技部提出将排名靠前的六大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成都位列其中。这给了成都一个启发,要站在世界一流城市的的尺度上来思考未来的方向,这也为几年之后成都提出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做了铺垫。
2007年的时候,IBM还没有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大家都认识到信息化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但是如何去理解和把握信息社会对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改变,还缺乏系统的梳理,放眼望去都是数码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对技术强调有余而对城市关注不足。对于信息时代的城市来说,空间、资源的差距正在被日益发达的通信和交通网络拉近,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更多的偏向城市的文化等软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的文化气质和休闲氛围很有优势。
成都人的气质适合发展互联网,互联网时代注重创新,重视个体,成都人追求闲适、小富即安、喜欢游戏、富有想象。成都人也许不适合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协作,但是要他去开个网店,让他去做动漫,做创意,做内容产业,会做得很好。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工作室给出了新时期成都的战略方向——“互联网时代的先锋城市”。所谓“先锋城市”,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和互联网影响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最顶级的互联网产业,并将网络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网络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在成都率先体现出来。
在产业上,在成都发展全世界最领先的互联网相关产业,提供最宽松的创业环境,最好的技术产业支持,以吸引顶级互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聚集,让成都走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潮头,成为互联网产业先锋;
在文化上,将互联网时代的最流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成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包括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而产生的新型工作、居住 、休闲形态,以时尚的“网络新主张”建设城市,吸引全世界人们的关注,让成都成为互联网文化先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网络时代的人们工作与休闲、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人们生活更加随意、注重个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成都的城市文化禀赋与互联网文化是出奇的一致和契合,这将为成都在这一轮发展中创造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成都人依然能保持那种“慢生活”的态度,既时尚又对传统有着深深的喜好,保持份安逸闲暇的心情特有的城市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他们善于经营,勇于创新、优于生活、长于兼容、勤于服务、敏于时尚、娴于文化、精于品味。在设计、传媒、广告、会展、商业等领域位于中国的前卫地位。
打造“互联网时代先锋城市”的构想引起了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与成都方面的交流中王志纲谈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几乎是被推着走的,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他们所有走过的弯路我们也基本上未能幸免。当西方基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探讨网络城市的新型形态的时候,他们的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充其量是对原有基础的修修补补,而中国这时候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而且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基本上是同步的。这给了中国一个机会,一个实现人类梦想的机会”。
“互联网先锋城市”的定位也将给城市发展的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农业时代人们的工作和居家是在一起的,工业革命为了提高效率,采取规模集中地办法,使得家与工作场所分离,而信息革命则在更高的层面上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将工作和居家合二为一,使人更加自由,也更加有创造力。
工业时代的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生产区片、商贸区片、居住区片,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个分区中的片段穿插起来组成。网络时代则由于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居家办公,在休闲的氛围中办公。工作与休闲不再截然两分,工作更有效率,人也得到更自由地发展。
成都打造互联网先锋城市的战略,不仅仅是解决了成都主导产业的问题,更是对城市发展思路和人类生活形态的一次新的尝试。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解决城市无序增长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种出路;对于世界来说,这是在对网络城市进行无数探讨之后一次实打实的实验。其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我们才可以说成都可能成为世界的成都。
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的理想城市梦想,借用麻省理工教授威廉?米切尔的术语,我们将其称之为E时代的乌托邦——“伊托邦”。伊托邦开创了后工业时代的新城市形态。前工业时代的城市代表是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芝加哥;后工业时代便是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在传统的工业化时代内陆城市永远无法超越东部沿海的广州、上海、北京和天津,那是港口时代产物。而在信息化时代,国家发展在“转大弯”,城市的发展也要转换思路,成都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很可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对成都而言,伊托邦的城市发展理念对内可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一种稳健的城市化道路;对外则使得成都有可能嵌入全球经济体系。在人才、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的平坦世界上,成都要借助于自身的魅力、休闲地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不止是作为消费者,更作为创业者。
伊托邦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平台,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强化和提升城市的最佳利器。
工作室在研究网络时代成都发展战略的时候,正值“城乡统筹试验区”刚刚获批,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讨论最热烈的时候。
过去的几年里成都创造了“工业向发展区集中、农用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城乡统筹“成都方式”。即“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形态。”
“全域成都”的提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全域成都”的提出在城乡一体化道路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城乡统筹的最后目标是城乡一体化,但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同一化。有人提出“搞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乡村要一视同仁,推行起头并进的城乡均衡发展政策”,这实际上违反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的一体化,要实现这个目标,网络城市的构建必不可少。
成都伊托邦计划的提出,正是从信息化的全新理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的高度勾画了一幅更加美好的未来城市图景。作为网络时代的城市梦想,它探讨了网络时代对于城市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态的改变,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既符合城市化的规律,又结合了成都本身的气质特征;既是开放的,又保留了地方的特色和文化;既能够促进成都自身的一体化发展,又为成都嵌入全球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
2012年,成都高新区宣布将把移动互联网作为高新区未来中长期战略产业的选择。按照规划,该区将在未来5年之内形成产业规模2000亿元。成都在产业、人才、市场、金融等方面都有着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良好基础,但在当前众多高新区一哄而上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概念时,成都高新区应该明确分工、异化竞争将以移动智能终端等硬件研发制造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为核心、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及服务为突破,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地。到2017年,成都高新区将力争培育企业上千家、新增创新产业载体超过百万平方米、聚集人才超过10万,产业规模20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收入1500亿元,应用与服务收入过500亿元。
4.五朵金花:城乡统筹的报春鸟
在成都的东南部区域的锦江区三圣花乡,是城市规划的绿色生态涵养区,要求保留自然乡村风貌。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太快,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锦江区政府积极推动从简单的农业种植向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提升,并给它起了让人充满诗意的名字“五朵金花”和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
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成都人趋之若鹜的休闲胜地,5A级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观摩学习,全国各地的老板带着设计师模仿。“五朵金花”成为一张城乡统筹的靓丽名片、一个时代的新宠儿。
抓住花博会的契机
“五朵金花”所在的五个村子位于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全乡面积占地12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8,000人,村民世世代代基本以种花为生。三圣花乡并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先天条件:这里的土壤属于成都龙泉山脉的酸性膨胀土,土质不好,全乡长期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加之又刚好处在城市的通风口上,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只能用作城市绿地,不可能像其它城市近郊那样推进城市建设,乡里最穷的时候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与锦江区其它地方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改变这里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也是锦江区政府经常思考的问题。2003年四川省要举办首届花博会,机会来了。区政府经过周密的调研,积极的争取,终于同意把花博会的现场放在“三圣花乡”。
怎样利用这次花博会来打好花木之乡牌,带旺这里的人气,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新问题。经过多次讨论,与村民沟通,最后选择一年四季以种花为主红砂村作为“五朵金花”的突破口,并给第一朵叫“花乡农居”。为了能持续带动三圣花乡的发展,他们创造性地提出要办一届永不落幕的花博会,即围绕城乡一体化,为农民变为市民创造制度环境,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锦江区政府按照川西民居风格对红砂村的农房进行统一改造,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以流转的方式把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租给公司或大户,集中整理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单位产出效益。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有28家龙头企业入驻红砂村,政府除了投资1400万元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外,其余资金全部由企业投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花博会的成功举办,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一些有经营能力村民借花博会的环境经营“农家乐”,赚得盆满钵满;而经营能力欠缺的村民,则靠出租房子、土地流转、入股、打工等四条途径,也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上万平方米的花博会展馆摇身一变成了前店后厂的鲜花市场。美国维生公司按每月一个主题花卉轮番举办“花卉时节”和“**红砂之夜”等活动,使得红砂村的品牌效应逐渐增大。
五朵金花相继开放
在红砂村的示范带动之下,其它四个村积极响应,另四朵金花也相继问世,山圣花乡走上了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第二朵:“幸福梅林”。依托梅花种植的传统优势,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现已形成1500余亩、200多个品种、20余万株的梅花种植规模,是全国四大梅花种植基地之一,每年举办的“梅花节”已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品牌之一。此外,幸福梅林还将修建成都市第一个集汽车娱乐文化、汽车销售、服务、博览、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汽车主题公园。
第三朵:“江家菜地”。通过“市民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由农民把土地整理出来,在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由合作社整体推向市场,让市民来认种,收入扣除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保洁的费用外归农民所有。城里人在这里回归自然,体验劳动的喜悦,在农村里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家,村民们也随着城里人的到来找到了财路,小村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
第四朵“东篱菊园”。这里是全国唯一集**种植、观赏为一体的**大田种植特色产业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原有农户即可以从事**为主题的花卉种植,也可以经营农房改造而成的乡村酒店和农家乐,同时引进“赏菊吃蟹”等特色餐饮和多种形式的休闲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五朵“荷塘月色”。以种植莲藕和花卉为主,已形成了200余亩的荷花种植面积,同时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通过租用农房改造画室引入自由画家的方式,打造以绘画、音乐为主题,集创作交流、作品展出销售、乐器制作、销售、展示和器乐演奏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田园“艺术村”,成为众多绘画、音乐爱好者、艺术家们的“创业乐园”。此外,还引入以周春芽为代表的当代艺术画家在荷塘月色建立中国成都当代艺术基地,提升了“艺术村”整体品牌形象。2006年举办的荷花主题灯会和成都摇滚马拉松活动都取得了轰动效应。
三圣花乡“五朵金花”代表了都市型城市一体化模式,即对于城区范围内的乡村地域,依托其临近城区的优势,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服务产业,鼓励农民参与和从事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探索了不征地、不拆迁、不失业、不失利、不失权“五个不”的新路子,使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
战略提升五朵金花
到2005年的时候,“五朵金花”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每到周末城里人纷至沓来,在锦江区的闹市街头,到处可以看到举办各种花卉节和休闲活动的广告,原来不愿问津的旅行社也闻香搞起了乡村旅游。虽然开了好头,锦江区政府却不满足于现状,为了保证“五朵金花”的长盛不衰,区委书记找到王志纲工作室,探索下一步的提升战略。
当时确实有人对“五朵金花”的成功抱以不同的看法,在很多人眼里,“五朵金花”不过是成都又一个超级农家乐,不但人均消费水平过低,而且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个问题;也有人认为,“五朵金花”是政府一手打造而成,是政府拿钱堆出来的,一旦政府停止输血,“五朵金花”肯定要打蔫。
然而,工作室却坚定地认为“五朵金花”不仅不是一个简单的超级农家乐,反而蕴涵着大跨步提升的各种空间。
首先是是战略地位的提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将是世人嘱目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渴望能有一些革命性的样板田出现,而“五朵金花” 作为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官,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具雏形,如同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人去看深圳,90年代去看浦东一样,完全有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浪潮中的“转世灵童”,为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研究提供一个永不落幕的大舞台。
其次是产业地位的提升。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文化之都、休闲之都、人居之都、商务之都,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升级。依托城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优势,以田园为表,以都市为里,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田园都市”,将是“五朵金花”区域价值提升的必然选择。
在工作室的构想中,“花乡农居”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幸福梅林”以乡村美食为主题,“江家菜地”以乡村运动休闲为主题,“东篱菊园”以休闲商务为主题,“荷塘月色”以创意产业为主题,这种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间发生的化学作用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的转变,增加了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这就为“五朵金花”找到产业升级的方向,为其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更深层次来说,也打造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链接] “五朵金花”进入战略提升期
中国著名策划专家王志纲率其工作室历经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于近日提出了我区“五朵金花”的提升意见。2月8日下午,白刚、张济环等区委中心组全体成员和区级各部门、街道的主要负责人在区政府南一楼会议室,听取了王志纲工作室题为《从都市田园到田园都市》的“五朵金花”整体提升方案汇报。会议由区委副书记郭杨主持。方案从态势分析、战略定位、战略提升、战略构想和营销思路等方面回答了如何提升战略地位,使“五朵金花”实现全国性示范;如何提升产业层次,使“五朵金花”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创新运营模式,使“五朵金花”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三个命题,为进入战略提升阶段的“五朵金花”指出了发展方向。著名策划人王志纲随后作了精彩的专题讲座。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宏观走势,结合鲜活的策划案例、丰富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指出了“五朵金花”出现的重要意义、应当担当的历史角色,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一是要有高度。“没有高度就没有空间”。“五朵金花”要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勇担先行者、示范者的角色。二是要有深度。“乡村旅游”只是浅层次的、易于操作的破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课题还有非常丰富的层次和内容,需要不断从深度上探索。
(来源:锦江刊讯,2006-2-16)
就在工作室做完“五朵金花”提升战略不久,一系列利好接踵而来。先是锦江区人居新村建设工程项目获得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紧接着红砂村“花乡农居”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4月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在“五朵金花”隆重开幕,“三圣花乡”被正式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牌匾。可以说,“五朵金花” 实现了由“超级农家乐”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的升级。
5.典型中国:成都的全球营销
2009年,当成都实现中西部经济规模第一和“西部之心”的战略目标之后,开始谋划新一轮发展目标。与五年前怀疑成都是否能成为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不同,这次成都市委市政府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世界城市。
那个阶段,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不断上升,许多区域中心城市都将国际型大都市作为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北京、上海自不待言,提出建设世界城市,西安提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沈阳、南宁打造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大连致力于打造全球服务外包城市。
新时期的成都要打什么牌
早在几年前,成都在“魅力之都”的定位下,已经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营销活动。为此,专门成立由宣传部负责的国际宣传组,积极寻找着成都与世界对话的“国际语言”。熊猫恳亲之旅、国际摄影大会、成都风情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消费成都”。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以一个国际区域,欧洲、北美、东南亚,成都走向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大,走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自信。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对外下一步要打什么牌呢,已成为困惑市委市政府的新问题
打什么牌本质上不是一个城市营销的问题,而是城市战略的问题。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许多城市做广告,由于城市战略不清晰,更多的是讲述自己有什么东西,而不知道要对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营销是战略的外在体现,也是实现战略的助推剂。
2009年末,广州南沙的一间会议室,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层以及几位顾问正在激烈地讨论。此前一周,他们从北到南,考察了滨海新区、湖南两型社会试验区、深圳等地,最后在这里讨论成都明天向何处去。如果说过去几年的战略目标已经初见成效的话,那么,现在开始思考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成都要向什么方向发展。
对于成都的主政者来说,这几年来一直在扎扎实实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家一致认为,城乡一体作为中国未来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这是最广泛、也是最坚实的基础。站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成都未来的发展问题和下一步宣传的问题,可能是事情的关键。当然,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升级往哪儿走,这不只是对外说的,更是要对内凝聚共识的。
西部之心的定位经过两次党代会确认,从表述上简而言之就是中西部最好的城市,在新的条件下内容要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
第一继续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这既是成都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基础也是责任。不断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建设成果的体制,城乡市场充分活跃,能力充分释放;从发展的历程讲,就是城乡老百姓共创共享。
第二成都不止要成为西部之心,还要在中西部成为最好的城市,迈出国境线之外都能够成为国际型的枢纽城市。
第三要能够延续全域成都的思路,以成都为核心,变成一个现代化都市群和城市群,形成成都经济区。
第四从形态上说,发挥成都山水林盘的自然本地优势和天府之国的文化传统,打造一种现代的田园生活形态。
站在世界的坐标定位成都
王志纲作为成都多年的顾问,成都许多战略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也应邀参加了这次讨论。在交流会上,他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并认为:如果说此前定位西部之心,瞄准的是中国经济“3+1”格局的话,那么今天再来定位成都,要看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今天的中国就像一条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龙头已经开始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最前沿对接,龙身正在工业化的浪潮之中翻腾,而龙尾还深深地扎在农业文明地泥土之中。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巨龙翻身,三种文明同时叠加,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和跨越。因此当外国人看中国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一部分,很容易以偏概全。当他们到了上海,以为中国都是像纽约一样;当他们到了甘肃,以为都是黄土高原,还生活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要找到一个地方,既能让他了解传统,又了解现代,既能了解中国的宗教,又能了解当代的风俗。在这个意义上,成都恰恰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今天成都面临的机会,是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日益隆起。我们怎么分享全球向中国投来关注的目光,要跳出来站在全球的坐标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么一块高地。成都这些年的发展体现得最为完整的是城乡统筹,上溯到源头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中国下一步要重新回归的道路,也是世界所期盼中国智慧所能够提供的东西。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曾出现过各类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霍华德“田园都市”的理想,虽然没有大规模推广,但足以让我们对集合城乡两者优点的和谐城市产生美好的期望。美国的城市化以大规模土地开垦为基础,宽松的土地政策加速了农业技术发展,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欧盟推行发展中小城市策略,促进城乡结合协调发展;日本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创新都市圈;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新村运动”,政府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精神,在政策、资金、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农村自治,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使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
从国内的实践来看,城乡一体化问题也一直是多年以来盘踞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的一块巨石。早在上个世纪有新乡村运动,建国之后各种实践如公社、大跃进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一直在探索解决城乡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但效果不佳。
典型中国的战略构想
成都所探索的城乡统筹是中国下一步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在原有基础上给成都一个新定位的话,那么应该是“西部之心,典型中国”,所谓“典型中国”指的是代表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国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中国国际化都市的典型,代表中国形象标识的典型。
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成都是中国本土文化古今完美交融的典型代表。在2500年历史中沉淀了一个“骨子里的中国”:华夏文明根系成都,金沙、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在成都交融、传承、延续并发扬光大;代表中国人典型生活与处世方式的道、茶、诗、饮食,在成都均有强烈体现。
二是典型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从城乡统筹试验田到世界田园城市,成都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转型中国、内需中国、生态中国、中国创造”等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形象,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
三是典型的和谐社会形态。优美的生态环境,人性的创业氛围,休闲的生活方式,包容的社会形态、和谐的城乡关系,表现出一个“成熟社会”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中国和谐社会的典型体现。
四是典型的中国的国际化都市。成都是当前中国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突破2000万人次的国际机场、已有8个领事馆(全国第四)、国际交流频繁,流行时尚汇聚、具备代表中国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五是典型的中国形象标识。大熊猫、太阳神鸟、川菜、道文化、三国文化等这些根植于成都的文化符号,在国外都是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代言中国形象的标志性品牌。
经历了急风骤雨的发展之后,伴随着中央的战略调整以及全球一体化格局的改变,中国城市化将入一个回归时代。从崇洋媚外、拿来主义到挖掘内涵、寻找生命之源、文化之根,着力打造树大而根深的城市发展之路。寻找和挖掘骨子里的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成都的意义正在于它在海纳百川学习别人的同时,没有忘记挖掘和打造自己的根。我们在做成都文化战略的时候提出“传承古蜀,演绎时尚”,首先强调“传承古蜀”,强调成都的根,特别是古蜀文明。如果说长江文明跟黄河文明一样,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话,而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的古蜀文明,则是长江文化的重要源头。三星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已被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浸**在成都人的骨子里。现在成都有很多亮点,如锦里、宽窄巷子、文殊院,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也集中体现了成都的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休闲文化,全国很多地方都来考察学习,叹为观止。
下一步的中国,开始进入寻根时代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真的到来了。我们的根在哪里?谁真正具有中国之魂、中国之根,谁真正能够在自己的区域和城市把这个根和魂挖掘出来,渗透到骨子里去,谁就能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备受青睐和关注的对象,就能脱颖而出,具有持续竞争力。
成都人找到了自己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它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够更大程度辐射和整合资源。成都还把这种根和这种源跟现代信息和气息结合起来揉到了一起,所以成了“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最后,当它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时候,能量和空间将获得一个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