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经由瓦莱里安和伽利埃努斯可悲的统治,几乎要毁于军人、僭主和蛮族的手里,来自尚武好战的伊利里亚行省的几位出身低微的君王,终挽救帝国于将颓之际。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先后由克劳狄二世、奥勒良、普罗布斯、戴克里先和他的同僚马克西米安平定内乱,击败外敌,整饬军纪,重建强大的边防,从而赢得了“罗马世界中兴之主”的光荣令名。
打倒一位柔弱的僭主,可以为后续的英雄开创出路。愤怒的民众将灾难归咎伽利埃努斯。这是他寡廉鲜耻的行事态度,以及漠不关心的施政作风造成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荣誉观念,而这是公德沦亡以后唯一可恃的力量。就他来说只要能够保有意大利,无论是蛮族获得一场胜利,还是罗马失去一个行省,乃至有个别将领叛变,都不影响他过着的安宁享受的生活。最后,驻防在上多瑙河地区的军队,拥立他们的主将奥勒良登基称帝(268年)。他原本仅仅统治雷提亚贫瘠的山地,现在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米兰威胁罗马后直接挑战伽利埃努斯对意大利的主权,要在战场决一胜负。
皇帝被这侮辱的行动所激怒,同时也觉察到逼近的危险,潜伏在本性之中的英勇突然爆发,一扫平日慵懒的形象,强迫自己离开奢华的宫殿,全副戎装地站立在军团前面,向着波河前进去迎战他的对手。在这个已改名为庞蒂洛罗的地方,阿达河上的桥梁就是这次战争的纪念物。整个行动过程证明控领通道对双方都极为重要,雷提亚的叛军头目战败,身受重伤退回米兰。接着立即开始了围城作战,米兰城墙自古以来遭受无数次的攻击,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奥勒良知道自己的实力已不可恃,若想得到外来的援助,唯一的希望就是要使没有成功的叛变所能扩展波及的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
奥勒良最后的办法是使围攻者失去忠诚报效之心,他派人散发传单要求敌方军队放弃其毫无价值的主子。指控伽利埃努斯为自己的享受牺牲大众的幸福,最有功劳的臣民只要引起猜忌就会丧失性命。奥勒良很有技巧地将恐惧和不满在对手的主要将领之间散播,禁卫军统领希拉克里阿努斯、声名显赫的高阶将领马尔西安以及指挥达尔马提亚卫队的希克索斯,形成了地下的阴谋组织。他们的想法是首先要终止对米兰的围攻,然后尽快执行大胆的计划。谁知伽利埃努斯的突然死亡,使得一切迎刃而解。
这一天时间已经很晚(268年3月20日),皇帝还在大摆宴席时听到警报传来,奥勒良率领军队离开城镇列出阵式准备背水一战。伽利埃努斯从来都不是畏战之辈,他马上从丝质的卧椅上起身,来不及穿好全副胄甲也没有集合卫队,就跳上马背全速驰向受到攻击的地点,在状况不明的情势下被敌军包围,黑夜的混战之中受到了长矛致命的一击。伽利埃努斯处在弥留之际,爱国的情操竟油然滋长,他最后交代将帝位传给在帕维亚指挥分遣军队的克劳狄。皇帝的遗言被大家接受并很快传送出去。这批阴谋分子乐意遵守,他们原来的打算也是要把克劳狄推上宝座。皇帝死亡的消息传出以后,军队一度表示怀疑和愤恨,但等到每个士兵可以得到20个金币的犒赏后,疑虑自然消失了,愤怒也趋于缓和。然后他们表示同意这次推选,承认新任皇帝所建立的功勋。
克劳狄出身隐蔽、不为人知,奉承之徒杜撰传闻加以润饰,掩盖了其低贱和寒微的家世。人们只能知道他是多瑙河地区某个行省的土著,年轻时代就进入军队。他为人审慎而又英勇,深得德西乌斯的赏识和信任,元老院和人民都认为他是优秀的官员,值得拔擢加以重用。瓦莱里安初时并未注意,仍旧让他在下层担任军事护民官。没过多久皇帝就发觉克劳狄的功绩,晋升他为伊利里亚边区的将领和行政首长,指挥驻防在色雷斯、梅西亚、达契亚、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所有的军队,接着指派他为埃及的行政长官,后来又以代行执政官头衔任阿非利加总督,大有希望荣登执政官的高位。
围攻米兰的行动仍在持续,奥勒良立刻发现,原来的策略已成功,但却找来了一个更坚决的对手。他很想与克劳狄谈判,签订结盟和瓜分疆域的条约。英勇无畏的皇帝回答:“告诉叛徒,这种可耻的建议应向伽利埃努斯提出,他也许会有耐心听这一套,接受这个和他同样卑鄙的同僚。”明示了毫无余地的拒绝。再继续坚持下去显然毫无作用,这逼得奥勒良献出城市和军队,任凭征服者处置。
克劳狄为了恢复帝国古老的光荣,着手进行艰巨的工作,首先是重整军中秩序,唤醒军队的服从意识。他凭着资深指挥官的威望经常告诫军队,军纪废弛会导致战乱频仍,最后军队本身也蒙受其害。人民不堪过度压榨和搜刮,生计绝望导致不事生产的怠惰心理,无法供应一支庞大而奢华的军队,就连最基本的衣食都会发生问题。历代君王在位时深感朝不保夕,为了护卫个人安全不惜牺牲臣民的身家性命,随着军队权力日增,个人的生存更无保障。
其时,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拥有着不同的祖先,现在都投效到哥特人的旗帜之下作战,已经集结在黑海的军队(269年),比起以往的实力都更为强大。涅斯特河是流向黑海的一条巨川,他们在河岸建立了一支有2000艘船的船队,甚至有人说是6000艘,无论这数字是多么不可思议,其数量还是不够载运原来所计划的兵力,那就是32万蛮族军队。不论哥特人的真正实力有多强大,就这次远征的气势和成效来看,准备工作还不够完善。这支庞大的船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技术生疏的舵手无法克服狂暴的海流,狭窄的海峡壅塞了太多的船只,以致发生多起互撞事件,以及搁浅或触礁。
蛮族军队对欧洲和亚洲的海岸发起了几次袭击,鉴于敞开的国度过去常常遭受掠夺,所以城市防备森严。他们的突击无功而返,而且还会蒙受相当大的损失,船队弥漫着沮丧的气氛,甚至要做分道扬镳的打算。有些部族的族长带着他们的队伍,航向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但主力还是坚持原来更稳妥的路线,最后在靠近阿索斯山的海岸停泊,遭到突袭的帖撒洛尼卡是马其顿行省最富有的首府。蛮族的攻击因为克劳狄的迅速救援而受到阻挠,同时也可看出他们作战只凭凶狠勇气,毫无技巧可言。献身军旅的君王迅速赶至战场,亲自率领帝国所有的军队前来决一死战。哥特人无心恋战,立刻拆除营地,放弃围攻帖撒洛尼卡,船队留在原处不加理会,转而横过马其顿山地,进击意大利最后的防线,要在那里与克劳狄对阵。事件的结局远超过他的心愿和世界的期望,这是一场光辉的胜利,克劳狄从大群蛮族手中拯救了整个帝国,后代子孙尊称他是“哥特人的克星”,以此扬名千古。
瘟疫横扫过人数众多的蛮族,最后证明这对征服者同样有致命的危险。克劳狄在位只有短短两年,战绩辉煌,令人难忘,在举国的哀恸和颂赞声中病逝在西米乌姆。他在临终前召集国家和军队的重要官员,当着大家的面推举奥勒良接任帝位,他认为这位将领是完成他遗志的最佳人选。克劳狄具有很多方面的美德,他的勇气、和蔼、公正、节制以及珍惜名声、热爱国家,使他名列确能为罗马紫袍增添无限光彩的少数皇帝之中。君士坦丁是克劳狄兄长克里斯帕斯的孙子,等到他统一帝国后,先帝的德行和功勋受到宫廷御用文人的极力吹捧。这些颂扬之声被传述为引导克劳狄升天的神明,酬报他在尘世的功绩与忠诚,要让他的家族在帝国建立永恒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