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湄公河畔远眺,旱季的湄公河平静温和,岸边的河床**着,夕阳映照着放牛的孩童赶着水牛从河心沙洲上回来,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让人想象不到,这里其实是老挝首都万象的城市中心。
2012年,第九届亚欧峰会将在这里召开。亚欧峰会是亚欧之间最高层次的会议,于1994年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发起,每两年一次,旨在促进亚欧两大洲间新型、全面伙伴关系的发展,加强相互间的对话、了解与合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届时,来自亚洲和欧洲48个国家的元首将齐聚于此。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要在一无所有的土地上打造出可以接待元首的区域。这样的速度,估计只有中国才能做到。事实上,老挝也的确把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了一家中国公司——中工国际(以下简称“中工”)。
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承包工程,对于中工这样一个在世界五大洲都有承包项目的企业来说,是一项远非艰难的任务;如果这是一个单纯的对外援助项目,相对于中国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来说,也是一个常规性的项目。但是,这一次的任务却并非这么简单。它既是一个政治任务,带有援建性质,中工在2011年接到任务,要求必须在2012年峰会召开前完成接待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又是一个投资行为,中工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完成从承包商到投资商的转变,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启动甚至可以说创造老挝的市场。
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公司,中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已经与国际咨询机构合作,来完成这个项目的开发、策划和规划工作。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面对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不能按照成熟市场的思路去做。如果不能创造市场就难以打破僵局,但是要创造市场,就必须站在更高的尺度上,找到一种方式,既能够兼顾政府的要求,又能够开启市场的力量。
中工对这个项目期望极高,集团上下高度重视,不仅要在各国首脑面前大显身手,更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模式,完成从承包商到投资商的完美转身。由海外投资部老总姚剑直接兼任老挝公司老总,全面负责这一项目。对姚来说,元首别墅的建设已经按部就班,而目前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整体项目的突破上。
突破口在哪里?摸索之际,他看到王志纲工作室2010年出版的《重整河山》,其中毛里求斯经济合作区案例中的思路和观点给他极大的启发,于是几经周折找到工作室,希望工作室为这个项目提供战略策划和营销顾问工作。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上”,在与中工高层领导的交流中,王志纲这样评价道。
以历史为证,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初期都要依靠外贸与外资,也即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这两条腿走向世界。早期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后来则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中国走向世界也要依靠这两条腿。目前,中国在“走出去”过程中暴露的核心问题在于商品贸易的腿太长,而资本输出的腿太短。
从最初的商品和劳务输出开始,经过“入世”之后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到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9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截止2009年投资存量不过百亿,其中新加坡还占了一多半,其它各国最多不足10亿元,这与中国对东盟年进出口3000亿美元的规模很不对称,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不相适应,这种光凭贸易、缺乏直接投资支撑的合作也缺乏稳固根基。
中国要成为一个投资大国,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打造一个既能承国家战略之上,又能启市场个体之下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支持,都可以落到实处;这个平台所携带的巨大经济能量又能够极大地带动所在区域,使其实现跨越式地发展。中国在非洲的经贸合作区正是基于这一思路的产物。
2009年,王志纲工作室在协助中国-毛里求斯经贸合作区做战略策划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同样的问题。项目最初的思路是借世界产业转移的天时,将产业转移到劳动成本和资源成本低的地方,比如三十年前的珠三角地区正是凭借这一点嵌入全球分工体系中。而相对于赞比亚和尼日利亚的中非经贸合作区而言,毛里求斯一无丰富资源,二无巨大市场。这个面积不过2000余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20万的岛国,人均GDP水平比中国要高,劳动力成本根本没有优势,从国内转移过剩产业的路子走不通。往毛里求斯转移过剩产业不现实,而毛里求斯自身又没有多大市场,但是毛里求斯自身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商务环境,它的背后有广阔的非洲市场和可以便利进入的欧美市场。如果我们不把眼光局限在毛里求斯,而是着眼非洲大陆,那么完全可以将毛里求斯作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桥头堡和总部基地。
这个思路使合作区跳出了传统贸易加工区的简单思维,进入到一个高起点的服务型特别合作区上。这个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与提升毛里求斯环保生态和旅游天堂的价值,得到了毛里求斯政府高层的高度认可,从毛里求斯总统到总理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毛里求斯总理先后两次借访华之机积极到中国招商。
从合作区到经济特区,从以制造业为导向的园区到服务业主导的园区,代表了中国对外投资的一种方向。中工在老挝的项目合作与中方在毛里求斯经贸合作区所扮演的角色有几分类似,不同的是,中工所要做的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它与当地的关联更为紧密,更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它的市场既包括在老挝的外国人,又包括老挝人。既能够促进当地的发展,又能够实现中国走出去的投资收益。
“中工所做的不只是企业自身的转型,而是在为中国走出去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在深入了解中工的战略以及老挝项目的情况之后,王志纲这样评价道。
如果对中工国际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它几乎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一个具体而微的样本。中国走出去的几个阶段,中工都一一经历。中国最初以商品走出去和劳务走出去为主,中工国际最初从事农业机械进出口业务,而后又以工程总包、EPC为主要业务。中国未来将要经历一个投资大幅增长的阶段,而中工正在探索的正是强化投资功能的转变。我们完全可以说,作为一家央企,它正在探索的转型正是国家需要去实现的,一旦这条路能走通,将成为大型国企央企走出去的范本。
从工程到投资,看起来中工只需要再多跨半步。但是这无疑也是极为关键的半步。这半步意味着从操作思路到操作手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承包商,它经常面对的是政府,作为投资商,面对的却是整个市场。面对政府,它可以以实力说话,以良好的关系来运作;而面对市场,它首先需要让人们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
如何能够完成这惊险的一跳,完成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找到这样一个项目的市场启动点?带着这样的问题,王志纲工作室项目组开始了前往万象的旅程。
万象看起来让人没太多期待。拿到手的统计数据抽象而冷酷:2010年老挝国家GDP63.4亿美元,人均GDP984美元,远远落后于中国、泰国以及越南,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首都万象也不复杂,“一轴一带”就已经可以概括它的城市结构:沿河城市带从机场经过旧城区到使馆区,一条城市发展轴如同长安街,从总统府到凯旋门,再到精神图腾所在的塔銮。中工的项目正处在这“一轴一带”的交点上,区位条件很好,然而老挝的市场能力却让人担忧。
这里有钱人习惯的方式是找块地,自己盖栋房子,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最难改变的是市场的消费习惯。卖给外国人?有政策瓶颈,老挝土地法规定,外国人不能购买土地和房产。老挝人不习惯买房,外国人又不能买。这仿佛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如果只是把这个项目当作一个普通的项目,以常规的思路去做,往往会在现实的困境面前碰壁。如果不能深入挖掘其对老挝国家的意义,就难以取得突破。王志纲工作室认为,这个项目应该引领万象城市发展的需求,要看万象需要什么,而它能够给万象带来什么。
在老挝的一周时间里,项目组遍访外交部、文化部、建设部等部委,拜访了中国在老挝的企业和商会,也实地探寻了不少酒店和市场。在与各政府部门的访谈中,在与几十年前来到老挝的老一辈的交谈中,一幅鲜活的老挝发展史呈现在于眼前。大家既感受到一个后发国家的窘迫,也感受到它迫切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急切心情。
上世纪80年代末,老挝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实行革新开放战略。逐渐走出封闭的外交发展,企图摆脱从前对于越南和苏联的外交援助的过度依赖,开始拓展与中国、泰国、美国、日本、法国、澳洲等国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大量接受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老挝在四大、五大上一直坚持这一路线,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可想而知。作为东南亚的内陆国家,周边国家尚且在接受产业转移,没有多少经济力量可以辐射带动老挝。
如果说在上一轮的全球化潮流种老挝还没有挂上挡,那么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则是其不能失去的机会。从珠三角向越南的产业转移,泛亚大通道的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都使得这个地处中南半岛中心位置的国家受到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在走访过程中,王志纲工作室项目组还见证了中国工商银行老挝万象分行的开业。这家世界最赚钱的银行近年来海外动作频频,在欧洲、美洲以及东南亚开设多家分行,继头一年收购泰国ACL银行之后,开始了万象分行的准备工作。与东南亚其它国家相比,老挝的经济虽然不发达,但是政局还算稳定,金融监管也比较少,再加上工行万象分行拿到全业务牌照,未来在东南亚的布局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与其雄心不怎么匹配的是,开办之初的工行万象分行栖身于一栋两层小楼,就是这个小楼的建设也花费了筹办者不少力气,才终于赶在总部要求的一年期限内完成开业的任务。万象办公市场的稀缺可见一斑。
不仅是工行,还有一大批来到老挝的企业,包括华为、中海等,都租住在民居之中办公,就连来到老挝已经十多年的中工,也是租住在合作伙伴的别墅之中。除了企业,还有众多的国际机构、使馆都是如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不能购买土地,限制了投资,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根本没有形成。
三十年前,中国也经历了同样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对外开放的步伐已经迈开,外贸进出口额逐年大幅度增长,首都北京一时之间外商云集,但是城市的基础设施,酒店办公楼都跟不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便。当时的外经贸部提出了大胆的构想——在北京建一个“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选址就在今天的东三环(当时还没有)与长安街的交点上,毗邻建国门使馆区。当时那里还是一大批金属厂、器械厂所在,到了晚上杳无人迹。若是由外经贸部自己来开发,一是缺钱,二是缺乏经验,于是开始选择国际合作伙伴,日本兴业银行、加拿大海外建设公司和“亚洲糖王”郭鹤年都表示了兴趣,最后郭鹤年所属的香港嘉里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充分的准备胜出。
动工五年之后,国贸一期工程竣工,一座多元化、高质量、全方位的大型高档综合性商务服务区华丽现身。在随后的日子里,它的周边区域一下子炙手可热,逐渐演变成为中央商务区,成为带动北京城市发展的引擎之一。而作为这一核心区的合作者,嘉里又相继开发了二期、三期,国贸三期以330米的高度成为京城的制高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一个都市核心,荣耀一座城。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它是这个城市的形象区,代表了这个城市最靓丽的一面;它是城市的标志区,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它是这个城市与世界交流沟通的窗口。本地人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世界的潮流,世界也通过这个窗口来认识这个城市。
万象需要的无疑正是这样一个区域。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它正在努力跟上世界的节奏,正在从政治经济领域不断深化开放,吸引投资。但是正如所有后发城市一样,硬件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国际机构、公司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国际人士找不到能够满足他们条件的生活区域。除了使馆、国际机构以外,更有许多公司看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前景,纷纷抢滩中南半岛心脏国家。对于这些人来说,必要的办公和生活设施仍属稀缺。
万象本身也具备旺盛消费力,却缺少相应的产品。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属于不发达国家,但是与泰国隔河相对的区位条件,已经使万象人习惯了泰国的消费水平。每天有许多人越过湄公河,前往泰国乌隆朗开购物。
在万象,能够遇到大量从中国来的商人。他们不少来自国内的偏远地区,虽然老挝整体经济不如中国,但其万象毕竟是首都,相比这些人较为贫穷落后的老家,仍然有一定吸引力。对于这些人,如果能够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等配套的话,他们将可能在万象长期发展。
如同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一样,万象也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前夜。它需要吸引投资,更需要能够吸引投资的投资。这种投资,一般的小企业做不了,有着特定市场对象的企业又不太可能偏离他们的主业,而这种类型投资正是中工所擅长的。
中工打造的万象新世界(VNW)项目,就是一个这样的国际中心。这也是老挝首个面向外国人的国际化社区。它汇集着这个城市的最高端人群,建设了最高端标准的设施,同时又不失本国的人文风情。它不仅是老挝国际交往中接待贵宾的场所,也是商务人士洽谈、工作的地方,它不仅是旅游者了解城市历史的地方,更是老挝向世人展示发展新面貌的地方。
在王志纲工作室的策略指导下,广告公司为万象新世界项目提出了一句极具冲击力的广告词——“国家荣耀所在”,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整合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亚欧峰会的国家元首的下榻之处,它确实承载着老挝的荣光,代表着老挝的颜面。
2012年11月5号-6号,以“和平挚友,繁荣伙伴”为主题的第九届亚欧峰会在老挝万象隆重举办,亚欧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老挝。峰会期间,来自亚洲和欧洲48个国家的元首都下榻于此,亲眼见证、亲身体验这老挝的“国家荣耀所在”。对出席峰会的中国领导人来说,万象新世界这样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不到一年时间在湄公河畔拔地而起。这一奇迹背后的缔造者正是中国央企中工国际,这又何尝又不是中国国家荣耀之所在呢?各国元首及首脑在入住于此后,都盛赞万象新世界给老挝和首都万象带来的诸多美好变化。
举办这样一次国际性的峰会,对于老挝来说,不仅是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绝佳机会,更是促进万象及老挝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升级的重要契机。对于中国而言,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与周边区域共同发展,构筑和谐世界的良好契机。
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打造出万象的城市之心,不仅是给老挝,也是要在整个中南半岛的发展中国家中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亚欧峰会的平台传递出中国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让东南亚国家认识到,跟中国的合作能给它带来什么。无疑是此项目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了。
王志纲工作室十年前首倡的“城市运营商”的概念,经过中国这些年来快速城市化的洗礼,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城市通过经营城市的方式,借助城市运营商之手实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介乎市场与政府之间,既能够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又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方式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明。如果把这一个概念加以扩展的话,在走出去过程中,这也将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置身其中,或者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或者被裹挟着一路向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各种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企业正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出去”已经成为确定不移的国家战略,也是国家始终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伴随着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走出去正在进入深水区。如果以前走出去的企业和个人还可以凭借经验和感觉的话,那么下一步则需要战略和整合。
如何能够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投资方式,将国家战略与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将无偿的援助与战略性投资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国与对象国的和谐共赢,这将是未来几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走出去”战略亟待突破的问题。
如果说走出去的个体是一个个散兵的话,那么运营商所扮演的就是航母的角色。它带过去的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环境。对于对象国来说,运营商带来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它们不用一个个地去面对众多的招商引资对象,一下子就可以获得一个强大的区域发展动力源,而且这个区域并不是封闭的,是开放式的,本国居民同样可以在这里置业、就业、生活和休闲。运营商实际上是构筑起一个真正实现沟通交流的桥梁。
按照这样的思路,许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老挝政府也对这种方式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当王志纲工作室项目组的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地时候,又传来老挝希望中工去开发万象新城的消息。
中工已经是一个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它正在探索的模式,是作为拥有众多海外资源的企业,如何将这种资源转化成优势,变成有形的平台,在平台上形成集聚,又通过这种集聚帮助更多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动当地的发展,多方和谐共生。它更希望通过资源的整合,能成为国家战略更为有力的支点,同时也给更多走出去的企业搭建起共享的平台。可以想见,当中工按照这样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再度扬帆出海的时候,将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驶入更加广阔的海洋。
过去的几十年中,“引进来”战略扮演了主导的作用,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走出去”战略无疑将扮演更关键的角色。在这样一盘大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中工这样的运营商,去建设更多这样的阵地,实现“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