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者使它准备好应付许多情况,而这也是其中之一。它已认出从太阳系温热的中心地带飞来的物体。
如果它是活着的,它一定会感到兴奋……
——阿瑟·C. 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我一次又一次地测量着火星之城中那些酷似金字塔的物体,我的一部分潜意识坚持认为:“这些都是幻觉,我们都知道,火星的环境不允许生命存在,更不用说支持它们进化了。智慧生命?好了,霍格兰德,这是你那些疯狂的想法里面最疯狂的一个!”
不过,数据还在那里,它们是所谓的“异常”数据,每一个都足以迫使科学家出来解释它所代表的地质异常现象。而且,这些火星异常现象抱团组成一个真实存在、无法回避的异常综合体,对此我们必须给出深层次、面面俱到的解释。
于是,我又被带回到核心问题面前:火星上是不应该有“火星脸”这种东西的。
如果“火星脸”是自然形成的,那需要极大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说是奇迹,才能做到这一点。无论从地质还是气象方面来解释,火星之城建筑群中互相联系的几何与数学关系都是匪夷所思的。实际上,随着测量的进行,一个又一个的巧合相继浮出水面。虽然一开始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智慧生物假说”越来越接近于合理的简明解释。
科学研究过程中,若想提出正确的问题,就要学会如何推测。一个假说,无论它多么不明确或者遥不可及,不妨先理清基本事实,然后寻找新的证据。
因此,当我决定写一本有关火星的书时,我希望详细记述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研究过程——我们是如何理解手中掌握的资料的。正是一点一滴的推测过程,与基本事实综合到一起,把火星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有些推测也许看起来荒谬,但这不是重点。判断它们,以及判断火星异常现象的研究结论的关键标准,也是判断所有其他科学探究活动的标准:
结果是否可测?是否能根据结果推测新的事实——同时在推测过程中又能对其进行验证?
以上就是所有科学成果立足的基础,而寻找火星上的古代“失落”文明的过程,同样要遵照这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