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光在1000英里下的火星废墟中游移,描摹沙漠中那破败的轮廓,不禁开始怀疑,我在探寻的究竟是谁,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谁创造了这一切?什么时候干的?还有,也许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
从废墟的情况看,目前的火星环境根本不适合任何文明生存发展。火星之城/“火星脸”的几何规划表现出一种对太阳的膜拜和迷恋,说明该文明的农业并不发达。如果我的设想正确——火星人的技术水平相当于古埃及,那么说明他们根本无法在现代火星的恶劣环境中生存。
如果他们确实存在过,则意味着当时的火星与现在大不相同。
1971年,“水手9号”打开了人类的眼界,让我们了解到火星的过去可能和现在这个寒冷、冰冻的世界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水手9号”任务成功后,卡尔·萨根是第一批提出“火星气候周期论”的人之一。为了用“气候周期论”解释火星极地冰盖的分层结构,萨根指出,每隔5万年,火星的“春天”来临一次,这是其轨道与自转轴倾角改变的结果。
他说,这些改变会导致火星“全球变暖”,特别是极地冰盖将释放巨量的固态二氧化碳,从而留住更多的太阳能(通过温室效应),把全球温度升高到水的冰点以上。
火星过去应该有过“春天”。
我一边看着火星之城中奇形怪状的建筑,一边猜测居住在这样一个条件极端的星球上是什么感觉。一个文明会对火星这种每隔5万年气候就越变越糟的星球作何反应?
“海盗号”在火星极地没有找到深层的二氧化碳,“水手9号”与“海盗号”发回的照片逐渐证明,在某些方面,火星的过去与现在是不一样的。液态流动的水曾经存在的证据、水的侵蚀痕迹等等吸引着人们。如果没有5万年这样漫长的循环,火星的文明史会更加久远一些。
疑问也随之出现:在这个“生命必须物质”——例如空气——都可能冻结的地方,生活会是什么样?
我想,也许人们会进入专门的房间“假死”……等待火星的春天。
我脑中浮现这样一幅图景:下午的太阳照射着火星之城主金字塔尖锐而对称的轮廓,金字塔内部全都是一排排这样的房间,每一间里面都有一个沉睡的火星人。他们的身体与营养设备连通,以这种冬眠状态静候必然到来的春天。
难道古埃及人的“永生”、金字塔与“来世”的关系等传说与火星之城的奇怪金字塔有共同的渊源?
难道火星文明是地球文明的始祖?那些传说是真的吗?难道火星上那座1英里见方的“建筑”确实是一座金字塔,你可以走进去叫醒沉睡了几百万年的灵魂,使他们重生?
这个疑问可能永远得不到解答,除非我们亲自到火星,走进那些金字塔,亲眼证实一下。
可是,随着探索与测量的进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为什么是金字塔?我开始研究城市中的另一个神秘建筑——就在主金字塔的东北方,那个被我称为“要塞”的地物。
即使已经在别处大开眼界,我也弄不懂它是怎么回事。
它的某些部分看似非常简单,例如标记城市东北部边界的直线形的墙壁。它形状笔直,长1英里多,西北-东南走向。与它平行的线形边缘让墙壁有加宽的感觉,在墙上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地基,地基边缘形成的角度也很奇怪,包括好几个直角。
在线形边缘的东南端还有另一个线形物,它与西南方成75度锐角,看起来也有内外两条边,宽度与刚才的墙壁相等。两道“墙壁”和“要塞”本身围成的“内院”显得黑暗又神秘,甚至在70A11的30度太阳照射角下也看不清楚里面有什么。这个奇怪结构的存在是我给这座建筑取名“要塞”的主要原因。
要塞的复杂部分在西北侧,主要谜题在于其形状:它又长又宽,很像搁浅的鲸鱼,走向是东北-西南。它的东北端是尖头的,像一艘坠落在之前那个平台上的太空船一样。尖尖的顶端非常明显,我不是在开玩笑,它看起来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它向另一端延伸,逐渐分成两部分,像两片既平行又高度对称的“尾鳍”,跟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射到火星的火箭推进飞船上的尾鳍差不多!
“尾鳍”中央,那个非常像“火箭发动机”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古怪的陨坑,有一半似乎被“截掉”了。
看不出明显的成因。
越是盯着这个东西(显然它不会真的是什么飞船),我越是感到迷惑不解。陨坑与线形地物的“尾鳍”似乎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被切断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断,我几乎看不清楚这条绵延至少2英里的线形地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只在“尾鳍”与“火箭发动机”之间能看到一个散射状的光点,唯一符合逻辑的推论是:这条线形“地物”是遮盖在地表的某种东西。
这些细节是在70A11高太阳角度照片上发现的。你还可以在这张照片上看到“尾鳍”与“火箭发动机”向西南延伸,而且,似乎太阳角度越高,下方的地表得到的阳光照射越多。因此,只能这样推断:有什么东西阻挡了要塞的“地表”与1000英里高空中海盗号相机之间的光线,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设想了若干种似乎可能的地质解释,比如冰层等等,然而大都因为不自然而被逐个否决了。最后,问题变得简单了,因为我已经研究了它大约两个星期,其间我一遍又一遍地用放大镜检查那些小照片。
一个星期六的深夜,实际上是大约凌晨两点的时候,我准备在睡觉前再看一眼火星之城的照片。看到SPIT处理的35A72时,我注意到要塞与主金字塔之间有一小块过去没发现的“污迹”,就在那个我搞不清的“隔断”的西南方,我把放大镜凑过去……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蜂窝状的小结构。
几十秒钟过去了,我慢慢思索着自己看到的东西,然后把放大镜顺着“蜂窝”往下挪了一点,来到那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2英里多长的“隔断”……看到近旁的主金字塔恰好也在这一小块地区,衬托出一片凸起的立体轮廓。
一瞬间所有问题都说得通了。
“噢,上帝。”我轻声说,除了钟表和我的猫,在深夜中没有谁还能听到我这句话。
我正盯着的“要塞”其实又是一座面积1平方英里的金字塔,旁边金字塔的影子证明了这一点。它隐藏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所以阳光主要照在地势较高的“要塞”的西南方。不过最惊人的还是那些“蜂窝”,这座金字塔显然没有“盖子”,它被蜂窝一样的小“房间”填满——
跟我几天前预言的一样!
我坐在那儿,毛骨悚然——我的“假死室”理论可能是真的!
这里不是地球,而是火星,这座建筑绝对超出了我们地球人的想象,不能用简单的地质或风力侵蚀等原因来解释。它很有可能有很多层,是从火星地表开始,一层一层地盖上去的——如同轮船的层层甲板,而且看起来绝对像是人造的东西!
它的突然出现,解释了像刀一样横插进“要塞”的近3英里长的覆盖物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有些“甲板”是盖在与“要塞”的外层高度差不多的地层上的,可以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到下面的地层——太阳照射角偏高的时候除外。而且我发现,一部分“蜂窝”结构从较高处一直排列到“火箭发动机”陨坑里面。陨坑里至少有一层“蜂窝”(不过现在称其为“陨坑”已经不合适了),其结构像一条线一样从“尾鳍”与“发动机”之间穿过。这解释了我在阴影中勉强看到的那个太阳光点,这片地区的蜂窝结构内部的光线足够亮,能通过“网格”散发出一些阳光。
这种“开放式网格架构”的主要作用就是遮掩下方的建筑结构,就像挡在窗户外面的帐幔一样。也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安装在多层建筑上方的“窗格”,不过这座建筑没有“屋顶”。
照片中的结构就是这样的,而且其中一边已经塌陷。
我坐在那里,沉浸在发现“蜂窝结构”的震惊中,无数个问题在脑中盘旋不去。这是真的吗?还是迪彼得罗与莫伦纳处理35A72的时候使用的特殊电脑技术造成的效果?
如果只是电脑效果,为什么在照片覆盖的3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只有这一处地方出现了电脑效果?为什么这所谓的电脑造成的效果却可以从建筑与光学角度方面得到合理解释?而且,无论是处理过的还是没有处理过的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这片好像被截去顶端的“金字塔”一般的地貌,在更高的太阳照射角度下,还能在“要塞”的西南端看到更多的“地下结构”。
如果要根据照片上显示出的光学效果来解释,只能说目标地物就是一座多层次、加了覆盖物的蜂窝状结构。
“蜂窝结构”面积1平方英里、是观看“火星脸”的最佳地点。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它的几何构造和位置,都证明它是刻意建造的。它的轮廓、大小甚至走向看上去都与周围的建筑——“要塞”和主金字塔——融为一体。
我的直觉以及以上的所有论据,无一不说明它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蜂窝结构的发现也为火星之城、“火星脸”的存在目的以及是谁设计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建筑群带来了全新的解释。
跨度达1英里的巨型建筑架构**在火星沙海之中,让我们很想知道它的设计者与建造者究竟是谁。它显然与古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属于一个更加先进的文明……
他们用远比石头和砂岩更优质的材料,以举手之劳,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建筑。它在已经干涸的水湾边矗立了至少50万年……
他们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座酷似人类,或者可能就是以人类的脸为原型的雕塑——“火星脸”。
即使在如今寒冷的火星之夜和黎明之前,你还可以站在那些古老的废墟中央,左边就是“蜂窝”和破碎的金字塔,远处是神秘的“火星脸”,夜幕衬托出它柔和的剪影。有的时候,如果时机恰巧,你会看到一颗星星高悬在“火星脸”的上空,射出清冷的绿光……它是比火星距离太阳稍近一些的行星。
地球。
火星与地球在静默中绕太阳运行,这两颗行星,不知等待了几百万年,期待着来自彼此星球上的访客。
我突然感到有些恐惧,但更多的却是期待。对“火星人”与地球人来说,漫长的等待结束了,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返回火星时,应该做点什么?
我想起哈兰·埃里森写过的一句台词:“一座位于永恒之崖上的城市……”[8]
那么,“火星脸”就是在“城市”旁边忠诚陪伴的“永恒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