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爸爸妈妈给他的爱从不缺少。我们当然知道所有的母爱都是浓烈的、真挚的,但你是否想过,如果你“爱错”了或“爱过”了,孩子会怎样?
有一位妈妈,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在15岁的女儿面前唠叨:要好好学习,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有几个同学来约女儿一起去给一个男同学过生日,竟然遭到了妈妈的一顿数落,这使女儿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同学们也不愿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母亲:“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
当然,父母的焦虑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孩子肯定能理解家长这种担心。可是,示例中的妈妈虽然为自己的孩子操碎了心,却不顾孩子的感受,粗暴地制止了孩子的行动,这让孩子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无助与痛苦,也引起了孩子的抵触。父母这种方式的关心,是典型的把力气使错了地方,极有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极端。
试想一下,如果上文中的妈妈换一种做法,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想和同学出去玩,也能体会到你的感受,可是,你要记住你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请你在玩的同时不要忘了学习,可以吗?”这时候女儿一定能理解妈妈,也会做到按时回家,好好学习。
其实,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的感受产生共鸣,对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有着莫大的裨益的。
陈宇飞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门门功课都很优秀,除了体育课。原来身体瘦弱的他特别害怕上体育课,有时候甚至装病来逃课。陈宇飞的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的爸爸,爸爸决定跟儿子好好谈谈。
晚上下班以后,爸爸走到了宇飞的房间。
“儿子,今天你们老师告诉我,你没有去上体育课。”
“爸爸,我不喜欢体育课。”
“我知道。”
“你知道?”
“对,因为爸爸小时候也很讨厌上体育课。那时候的我个子比较矮,也比较瘦,体育课上老是被同学们嘲笑。”
“那后来呢?爸爸也没有去上体育课吗?”
“不是,后来我每次都去。”
“为什么呀?”
“因为勇敢地去面对才是男子汉啊。不能因为害怕就逃避,相反,要去克服。你说呢,小男子汉?”
“好的,爸爸,我会试着去克服我的害怕,去上体育课的。”
“对嘛,这才是男子汉,不要害怕,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会不一样的。你看爸爸现在不是很壮嘛。”
学生的职责就是上课、学习,这是很多父母不用立规矩孩子也知道的事情。陈宇飞因为自己瘦弱自卑就不上体育课,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爸爸用一般的做法也就是摆出成年人以及父母身份的姿态来指责孩子,强迫孩子去上体育课,其结果也会不言而喻。但幸运的是,陈宇飞爸爸是一个高情商的父亲,他站在陈宇飞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陈宇飞,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克服才是解决之道。
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亦然。十五六岁正是这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中的一个很微妙的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身高上超过父母,心理上超越父母,他们会慢慢地试着自己去解决一些生活或者学习中出现的小问题。如果这种权利被剥夺,父母仍旧以自以为是的爱来替代孩子做事,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来表达,比如顶撞父母、厌学等。
罗杰斯说:“生命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高情商父母绝不会冷酷无情地下命令,让孩子毫无变通的余地,也不会把孩子装在爱的蜜罐,宠溺孩子到无法无天。他们都懂得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慢慢地引导孩子成长为勇敢独立的人。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要“用心用情不用力”,要看见孩子、心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