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9:剥夺孩子说最后一句话的机会(1 / 1)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做好亲子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在说话时,无论家长有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传达出听得很有兴趣的信息。如果家长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应告诉孩子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但是,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应等孩子说完他要说的话后再评断。即使你感觉孩子是在胡说八道,也要控制住火气,不妄下定论。

一位妈妈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时口渴了,一时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妈妈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儿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妈妈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容地问:“宝贝,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吃!”

那一刻,妈妈欣慰极了,她在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庆幸。

孩子的天真烂漫、纯真善良,都在这最后一句话里尽显无遗。只不过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上文中那位妈妈一样,给孩子说出最后一句话的机会。大多数父母往往都会在孩子说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的时候就觉得寒心失望了,然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去责怪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甚至有的父母会说自己照顾孩子长大付出了很多,有多么辛苦,结果养出来一个不懂回报不知感恩的孩子,感叹自己命运悲苦之类的。奉劝各位父母,先不要“戏精上身”,多给孩子几秒钟,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孩子让我们感到惊奇的一刻往往就在最后。

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孩子有着不同于大人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大都是发散性的,充满想象力,没有生活经验的束缚,也不会带有任何的道德意识。父母一定要去理解孩子的这种思维,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道德要求去对孩子未说完的事情做评价,这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7岁的小男孩儿。每当发现孩子和朋友玩耍后受伤,他对过世妻子心中的歉意便更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他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后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大吃一惊:被子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被子弄脏,要谁洗?”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动手打孩子。

“我没有……”孩子哭着解释,“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饭。”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到被子下面保温。

爸爸听了,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说:“孩子,对不起,爸爸错怪你了,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面呐!”

即使再年幼的孩子,也有话语权,做父母的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就要勇敢地向他们说“对不起”。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无数的惊喜等着父母去发现。给孩子立规矩前,请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别剥夺孩子解释的机会,以免错失感受孩子的童真和内心的爱的机会。这对于每个父母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