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它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先来。它鼓起劲,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冷风凛凛、寒冷刺骨。可是越刮,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越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接下来是南风。南风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渐觉有点儿热,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最终胜利。
人们把这种通过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南风效应”。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就大相径庭。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孩子认同你的意见,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体谅孩子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父母要尊重、关心、激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效果反而会不好;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就能很容易地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这几段话是包林运老师写到的关于女儿大雪犯错误时她的处理方法:
我允许大雪使用手机,但是告诉她不要玩手机游戏。有一天晚上,我听到大雪抱怨今天的数学作业太难了,题目不会做。我开门的时候,看到她急急忙忙地关闭手机屏幕,数学作业还没有进展。我心里明白,但什么也没说,因为,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拆穿孩子,孩子很可能不愿意承认,然后两个人就要扯皮,为了事实到底是什么说上半天,根本没有教育效果可言,只会把两个人的情绪搞坏。
我若无其事地说:“今天的数学作业很难是吗?要不我陪你看看?”然后我陪她看了两道题目,找到了思路。后面的题目她忽然发现不难了,可以自己完成。我离开的时候顺手把她的手机带了出来,自己浏览了一下。
这一天像平常一样结束了,大雪上床睡觉,我去道晚安的时候,对她说:“其实控制自己不玩手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说,我有时候遇到困难的事情,觉得压力太大,反而会无法做事,总是忍不住想玩手机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玩手机比解决难题要容易啊。可是,如果放下手机,认真思考,做出了很难的数学题,不是比玩游戏更有成就感吗?”
这时大雪一边点头一边把被子往脸上拉,我看到她的眼圈微微发红。我微笑着说:“控制自己确实是很难的事,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那就是把手机里的游戏都删掉,比如……”我把她手机里的几个游戏名字说了出来,她点头同意。然后我们紧紧拥抱,互道晚安。
在对待孩子坏习惯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缺乏宽容与耐心,一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马上开始不加了解地一味责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让孩子感到心灰意冷,即使有心悔过,但在父母粗暴的指责下,慢慢地就会变得抵触,甚至变得越来越无所谓,破罐子破摔。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向包林运老师学习,给予孩子爱与理解、宽容与耐心,让他们自己认识自身所犯的错误。
这里也借鉴包林运老师的一些方法,父母不妨学习一下如何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一、避免对抗
避免陷入双方争执的情景,特别是父母,注意让自己不要陷入被触犯被激怒的情绪里。
二、设身处地
父母也是会犯错误的人,父母可以以这样一种身份理解孩子、教育孩子,而不必将自己当作“正确”的化身,以为只有那样才能教育孩子。其实“正确”的化身特别容易引发对抗。
三、绝非易事
父母要理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绝非易事。当年孟母为什么要“子不学,断机杼”?为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来不是父母发泄一通情绪就可以轻易办到的事情。在孟母看来,这是值得付出相当的经济代价的。所以,当你发泄了一通情绪,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多少改观的时候,就不用奇怪了。父母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努力做功课,付出代价,才能指望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同时,“绝非易事”也意味着,父母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用气馁,因为这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我们只管努力,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一次两次成功,都对孩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