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调任荆州刺史以后,一心想在江汉地区施行德政,不愿以威势、刑法威慑百姓。一些官员受到杖责,刑杖也只是从官服上掠过。他的儿子桓式当时年龄还小,从外面回来,说:“刚才从官署前过,看见令史受杖刑,上拂掠云脚,下擦过地足。”意思是讥讽并没有打在身上。桓温却说:“我仍然嫌责罚太重。”
这是《世说新语》“政事门”中的一则故事。故事的核心是说桓温当时从政的指导思想是以仁德教化民众,以德治为尚的,对属下的宽恕已不惜以形式主义的危害为代价,来展示他的施政方略。这一点,连小孩子亦看得出,何况普通的老百姓了。故事言简意赅,层层递进,人物形象鲜活,穷尽物理超俗,编撰者的写作手法是非常高明的。
不过关于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历来还是有些异议。据余嘉锡《笺疏》所说,原文中“桓公”二字唐余知古撰《渚宫旧事》里都作“桓冲”。桓冲是桓温的弟弟,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桓冲身上,而并不是桓温。还有理由就是,两人经历相似,桓温是永和元年由徐州刺史任上迁任荆州刺史的,而桓冲是在太元二年自徐州刺史迁任荆州刺史的;另一方面,故事中说主人公“耻以威刑肃物”,从人物性情上分析,更像是桓冲的做派,而不是桓温。基于以上理由,因而故事主人公亦有桓冲一说。
《世说新语》千余年来版本较多,笺疏、笺注者代不乏人,出现这样一些异议实在是太平常不过。具体到这则故事,倘若从性情上判定主人公为桓冲,恐怕还难以站住脚。永和元年,桓温也就三十三岁,当时朝廷里两位权臣庾翼与何充两派争权,庾翼病死,死前要将江汉重地的荆州交由儿子庾爰接掌,遭到何充的坚决反对,于是朝廷还是把桓温派了过去。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一次转任对于桓温来说非常重要,荆州刺史一职实际上成了他逐步专权、独揽朝政的起步之地。他在荆州任上呆了没有两年的时间,就上表朝廷请求伐蜀,很快就出兵平灭了成汉政权,控制了军权。从客观上讲,他在荆州的一半年里,年轻,事业上刚刚起步,施政方略以德治为尚是比较可信的,性情上的雄强、霸道应该是慢慢成长起来的,因而仅从他与桓冲的性情比较进行判断,显然比较乏力。而以两人经历相似就简单地说主人公为桓冲,亦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再说,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桓式,桓温的第三个儿子的出现,让桓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似乎也能显得更自然一些。还有就是余嘉锡《笺疏》中的说法,“《世说》于温例称‘桓公’,于冲则称‘车骑’。以此考之,《旧事》为误。”就是说,从《世说新语》人物称呼习惯上亦可做出明确的判断。
但余嘉锡在最后又说,“《世说》属之桓温,乃传闻异辞,疑不能明,俟更详考。”我们看到的,是学问家做学问的严谨与较真。除此而外,我们从阅读中得到的启示就是,以德治为尚,去教化民众,曾经是桓温早期的施政方略;以德政治天下,为官重在修德,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原文
【政事3·19】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讥不著。桓公云:“我犹患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