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之悔(1 / 1)

翟汤是南阳人,周卲是汝南人,这两位河南人年轻的时候是好朋友,却一起跑到寻阳,也就是现在江西九江市附近的庐山隐居起来了。那时晋室南渡,北朝这边跑过长江愿做南朝臣民的人也比较多,而且庐山为天下名山,自然环境也好,因此亦好理解。不过翟汤这人,笃行在素,义让廉洁,他的隐士的德名在社会上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就连草寇也很敬佩,而从不冒犯他。周卲和他在一起混,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两个人终于引起庾亮的关注,庾亮那时,刚刚和温峤、陶侃他们平息了苏峻的叛乱,朝廷让他出任荆、江、豫三州刺史,在自己的辖区,有这样两位名士,以当时的风气和他的做派与权势,当然是要向朝廷竭力举荐的。

庾亮求贤若渴,探访他们二位时史书上用了“束带蹑履”四个字,态度是极为诚恳的,但他们的拒绝也是很坚决的,不过有一位最终还是屈服了。庾亮每次去见周卲,他从前门进,周则从后门出。有一次突然造访周来不及离去,二人就面对面坐了一天。饿了,虞向周索要吃的,周就拿出野菜粗食,庾亮也不计较,就高兴地努力进餐,和他谈论社会局势。终于说通了周卲,约定了要举荐他,共同担当辅佐世事的重任。翟汤则是滴水不进,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给他国子博士的职位他也不干。周卲出仕以后,曾经去拜访翟汤,翟汤不和他说话,俨然是绝交的样子。翟汤后来就在家里死去了。

周卲出来做官,做到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的级别,也是二千石的官员了,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但他自视甚高,很不满意,有一天半夜里忽然感叹道:“大丈夫竟然被庾亮出卖!”这一声长叹很要命,没过多久,就引发背疮死掉了。

《世说新语》中,有关周卲的故事就两则,一在“栖逸门”,一在“尤悔门”,参照刘孝标的注解,两个故事的内容大致就是上边意译出来的样子。庾亮举荐周卲做西阳太守的理由是什么呢?刘注中保留了一封庾写与周的一封信,“西阳一郡,户口差实。非履道真纯,何以镇其流遁?询之朝野,佥曰足下。今具上表,请足下临之无让。”是因为他有“履道真纯”的品性,所以朝野上下都认可他,举荐他去解决“户口差实”的问题去了。晋时设西阳郡,大致在今湖北黄冈一带,西阳郡也是南朝官方安置北方流民的主要郡县之一。

周卲埋怨庾亮出卖了自己,一方面来自于自我评价过高,做到了省部级,还是“而不称意”,觉得自己的才具没有受到充分的认可;另一方面,是对于官场生态的不适应和不满意,这个场子,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那么容易生存。侯门一入深似海,再也不会回到他与翟汤在庐山脚下度过的日子了,所以懊悔和感叹,以至于引发背疮,连性命也搭了进去。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总也不会回到从前。

庾亮礼贤下士,费尽周折求人做官,最终还是招致了周卲的怨恨,想来似乎也是蛮不公平的,不过于他则为职责所系,亦无须多为置喙,评定盈亏。他倒是仕途顺畅,王导、郗鉴相继去世以后,自己本可以权倾一时,但他一直谋划着的北伐的事业落空,实在也没有做官的兴趣了,总之是推辞不就,于是抑郁,终于抑郁而死,也才活了五十二岁。看来封建时代的官场,实在也不是什么好的地方。

原文

【栖逸18·9】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少相友,共隐于寻阳。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翟秉志弥固。其后周诣翟,翟不与语。

【尤悔33·10】庾公欲起周子南,子南执辞愈固。庾每诣周,庾从南门入,周从后门出。庾尝一往奄至,周不及去,相对终日。庾从周索食,周出蔬食,庾亦强饭,极欢;并语世故,约相推引,同佐世之任。既仕,至将军二千石,而不称意。中宵慨然曰:“大丈夫乃为庾元规所卖!”一叹,遂发背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