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贤媛门”中记录了两则相亲的故事,都出在太原王氏一门。一则是长辈为晚辈相亲的,一则是本人自己相亲的,各有各的道理,但读起来都蛮有趣味,也能看出一些当时婚配嫁娶的习俗情况。
一则故事说,司徒王浑的妻子钟氏,生的女儿美好贤淑,王济要给妹妹找一个好对象而没有找着。有个当兵人家的孩子,才智卓越,王济就想把妹妹嫁给他,对母亲说了。母亲听了情况以后说,确实有才,他的门第可以搁置不论,不过我得看看他。王济就让这位兵家子弟夹杂在一群地位较低的人群当中,母亲在帷幕中观察他。过后母亲对王济说:“穿着这样的衣服、长着如此模样的人,是不是你选中的?”王济说:“是的。”母亲说:“此人才能足以让他出类拔萃,然而他的门第寒微,寿命也不长,难得有机会伸展他的才能。看他的身体和骨相,一定不会长寿,不能和他结婚。”王济依从了母亲。数年后,那兵家子弟果然就死了。
读这则故事,首先让人佩服的是钟氏察人识相的本领,她不但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比较模糊的信息从人群中分辨出自己所要观察的对象,而且能根据对方的身体和骨相情况判断出他的才能寿夭,是很厉害的;其次就是在子女婚嫁观念上,突破了魏晋时期极其看重的门第对等习俗,不以门第等级相亲,是很不容易的。钟氏名琰之,出身名门,她是太傅钟繇的曾孙女,父亲官至黄门郎,也算是权门要族中人了,而能贤淑如此,是应该让人刮目相看的。“贤媛门”中就有一则故事专门说到她的贤惠和才智。故事说她和郝氏是妯娌,相互之间既很亲近又很尊重,具体表现是她不因为自己身世高贵就在郝氏面前以势压人,郝氏也不因为自己身世微贱就在钟氏面前低声下气;所以王承家中就以郝夫人的法度为准则,王浑家里就以钟夫人的礼法为规范。总之这两位都是当时俊才女德的典型。
郝氏是郝普的女儿,刘备入川时曾经委任郝普为零陵太守,他也算是三国时比较出名的人物,上文中的故事说郝氏身世微贱,看来应该是相对于钟氏一门而说的。郝氏的话题也就引出了“贤媛门”中记录的另一则相亲的故事。说王浑的弟弟王湛年轻未婚,自己却提出要娶郝普的女儿。父亲司空王昶觉得他生性痴傻,正好也没有婚配对象,于是随他意愿就答应了。婚后,郝氏果然有美丽的姿容,又有贤淑的德操,生了儿子王承官至东海太守,也很优秀,她终于还成了王氏家族良母的仪范。有人就问王湛:“是怎么识别她的?”王湛回答说:“我曾经看见她在井上打水,举止形貌不失规范,从不举目直视,凭这知道她贤淑善良。”故事到这里就完了。说他傻吧,其实他一点儿也不傻,平时就是话少一些,连自己的父亲对他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过后来,他的侄子王济,大名人,给晋武帝推荐叔父说,他的才能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于是就慢慢出名了,官做到了汝南内史。他的相亲的眼力也不比钟氏差,可见他是真的不傻。
这两则相亲故事,形象地记录了两位魏晋时期贤媛的母仪风范,更多的是表现了她们内在的品德和才性,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也有可取的地方。不过关于钟氏,《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一共有三条,上面说到两条,还有一条在“排调门”,和她的“贤淑”的形象似乎就有些“相冲”。故事说,王浑和妻子钟氏一起坐着,看见儿子王济从庭前走过,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生儿子能这样,足以安慰人心。”妻子笑着说:“假使新妇能够配给小叔子参军王沦,生了儿子本来可以不只是如此。”真是让夫君王浑情何以堪!后来的许多人,都认为这句调侃的话是违背礼教规范的,和“贤媛”的形象极不相称,但好在编撰者把它放在了“排调门”,我们权且算作是遇到了幽默女神,笑一笑也就罢了。
原文
【贤媛19·12】王浑妻钟氏生女令淑,武子为妹求简美对而未得。有兵家子,有俊才,欲以妹妻之,乃白母。曰:“诚是才者,其地可遗,然要令我见。”武子乃令兵儿与群小杂处,使母帷中察之。既而母谓武子曰:“如此衣形者,是汝所拟者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武子从之。兵儿数年果亡。
【贤媛19·15】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以此知之。”
【排调25·8】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