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1 / 1)

《世说新语》“政事门”中的二十六则故事,全是记录东汉至东晋近四百年间一些官吏处理政务的才能业绩的,不过第十五则故事读起来还是比较特别,说丞相王导晚年,完全不怎么料理政务,只签署文书画诺,还自己叹息说:“人们说我糊涂,后人会思念我这糊涂的。”看起来就不是说什么才能业绩,所以南宋刘辰翁读这则故事时评论道:“当其时,或自有见,以为政事法则不可。”是不能算作处理政务的法则的。

什么都是好,就是常说的老好人主义,其实在政治学上称它为“无为而治”,思想的底子是道家的。永嘉之乱后,西晋王朝土崩瓦解,在世家大族的拥戴下,不得不偏安于江左之一隅而苟延残喘了,客观上还面临着南北地域上的矛盾和文化上的冲撞,以及世家大族内部争斗的平衡问题。怎样使中原政权在江南立足,则成为首要任务,所以作为东晋王朝的第一任丞相王导,他的主政思想就选择了虚己倾心、谦和包容、事从简易的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也是和当时的社会思潮,所谓的“正始之音”是相统一的。当时的人也许看不懂,看他毫无作为,但从历史的观察角度来看,正如王导所说,“后人当思此愦愦”。陈寅恪曾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对此有所发挥,他说,“导自言‘后人当思此愦愦’,实有深意。江左之所以能立国历五朝之久,内安外攘者,即由于此。故若仅就斯言立论,导自可称为民族之大功臣,其子孙亦得与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同其兴废。岂偶然哉!”

东晋王朝进入谢安时代,积弱日久,亦是内忧外患。王朝内部,桓温掌握军权,早就有了夺取司马氏政权的野心,谢安以静制动,化险为夷,活用“拖”字诀,终于拖垮了桓温,保证了东晋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外部,中原已被前秦苻坚统一,陈兵百万,攻伐东晋,谢安临危不惧,以静制动,以八万兵马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之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并趁机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沿线,又维持了南北僵持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在主政思想方面,谢安则继承了王导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静制动、以穏治乱、清静为正,成为东晋王朝两位著名的主政代表人物。在《世说新语》“政事门”,有一则故事说,谢安当政时,兵士和奴仆逃亡,大多就近流窜到南塘一带的船上,有人想要对各船进行搜查,谢安不允许,说:“假若不能包容这些人,还怎么称得上是京都?”当然谢安之说也是其来有自,余嘉锡《笺疏》中解释说,“京都”《太平御览》中作“京师”,《公羊桓公九年》有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言之。”就是说要包容并蓄,有宏大气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稍安勿躁,守静以治乱,直面苻坚入侵,不妄动,稳定人心,还是必要的。

当然刘辰翁的评论也是有道理的,为政者切不可都是无为而治,懒政、怠政亦不可取,该忙的也需要忙起来,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也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政事门”中的另一则故事则很风趣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故事说王濛、刘惔和支遁一起去看望何充,何骠骑只看文件,不理他们。王对何说,我们今天特意和林公(支遁)一起来看你,希望你摆脱日常事务,和我们一起来谈论玄学,怎么还能低头看这个呢?何回答说,我不看这个,你们怎么能够活命?大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其实究竟有什么好呢?我看好就好在,除了幽默而外,还在说,总得有人忙着。

原文

【政事3·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政事3·23】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政事3·18】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