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1 / 1)

与书为徒 理洵 593 字 1个月前

说《书香》

许进先生寄来三册他们自己编印的刊物《书香》,没有刊号,也没有定价,是几位志同道合的书友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小四十开,每册也都才二十个页面,内里文章大都和书相关,是能让人陶醉其中的。

时下出版业很是繁荣,读者可选择的的余地较大,我以前读的,有《读书》、《随笔》、《书屋》、《散文》、《万象》等,现在不象以前那样每期都买了,是有选择地买,有喜欢的内容才买,但每每心里总还是留有缺憾,觉得没有尽兴,一度怀疑自己阅读的视野太窄,后来也才听一些朋友说有些刊物的办刊导向发生了一些变化,慢慢地自己心里就有了体会,明白了一些刊物缺什么,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零四年钟叔河先生给我寄来了一册南京董宁文先生编辑的《开卷》刊物,我爱不释手,从此和它有了联系,每每才有些尽兴。这回收到《书香》,感觉是一样的,这些没有刊号的所谓民间报刊,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征服着爱书人的心。

感觉上《书香》是按季刊的规矩来办的,分春夏秋冬四卷,文章体例很明朗,分类很严谨,如零七年冬季卷是藏书票专刊,后边仅加了网友论《书香》的几篇文章;编辑是倾力于把它办好的,文章的质量都很好,作者大部分都是活跃于当今读书界的知名人士,如董桥、谷林、徐雁、止庵、龚明德等,他们不小看民间小刊,许多文章都是首发,让人感到清新;《书香》的风格也是淳朴高雅的,它素面朝天,原色原味,二十个页面对折装订,加上素净的封面和封底,仅黑白两种色彩,正迎合了读书人抱朴的心理,雅致,把玩着,让人觉得是一件很舒服、很尽兴的事情了。

我曾经有过两次主编校刊的经历,知道办刊的难,中学的那一次,因为有一篇文章针砭了校方主政者的时弊,被迫停刊了;大学的那一次,倒还坚持到毕业,但因为文章质量、印刷技术、校对等因素的不到位,直到现在,自己心里都还留有缺憾,真是往事不堪回首的。现在许进他们办刊,虽然客观上的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变,但要办好,质量上要木秀于林,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坚持下来,可能也要化解很多矛盾和问题,就我所知,有好几种官办的、民营的读书类刊物都不幸消失了,尽管它们也很优秀。南京的《开卷》办的很好,它的办刊理念以及运营模式是值得借鉴的,相信《书香》也能乘风破浪,越办越好。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还是要讲出来,《书香》封面的刊名书写,要固定下来,现在是用名家的手书,每期都在变化,如果从长远考虑,定下一种最好,《开卷》的刊名书写,是集知堂的字,很好看的。

钟叔河先生二零零四年在寄给我的《开卷》特刊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附寄此册并无任何意义,只是为了衬托信封而已,请谅。”大致他嫌写给我的信太短,太单薄,就给我送了这样一份大礼,就让我在又一片天地,悠哉游哉地享受人生了,老辈读书人处世为人的操行由此可见一斑。回首往事,顾及目下,还是要期望许进他们的《书香》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来,自己有成就感,读者生欢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