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分手了。
他漫无目的地走在校园里,大量的伤感数据剧烈冲击着他的脑门。
他想删除关于她的一切记忆。执行Shift+Delet完全删除,但信息反馈为非法操作!确定之后再次执行完全删除,仍然为非法操作!如此反复多次,死机!
他昏倒在校园的草地上。夏日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每一寸土地,只吝啬地在树下留出几块浅影。而大脑却无暇发出信息指令黑色素增加,这会儿连汗腺也没了动静。
他在数据的海面上挣扎,眼前闪过只言片语和不连贯的过往情景,伤感的数据形成风暴,卷起回忆巨浪向他猛击过来,将他拍入大海中。
错误指令、非法操作、无意义数据的混流绞缠在一起,阻断了主系统洋流。久久被压抑的本能意识流疯狂地向上翻腾,下沉的他艰难地抓住最后一丝上升的欲望之光,冲入无序的混流漩涡。
相爱、分手、相识、争吵,程序的错误导致了数据的混乱。他设法独自理清思绪、填补漏洞。
突然,一道蓝光闪过,打断了一切,主系统开始重新启动。所有的数据流在同一时刻蒸发。他眼前掠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竟然还在用旧版本的恋爱软件,咱们不可能有共同语言了。分手吧!”随即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此刻,广阔的空间里似乎只剩下了他的本能意识。而他则如胎儿般悬浮在温柔的本能羊水中。这里没有0和1,本能很快重新激活了因突然脱离钳制而停止活动的大脑,他开始平生第一次独立思考。相识、相爱、出现分歧、分手,他回忆着每一个片断,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她前几天升级的最新版恋爱软件不识别低版本的代码,结果只能按照程序提出分手!他不禁由悲转怒。
霎那间,蓝光再次闪过,随即一股强大的力压抑而来,令他窒息。本能开始剧烈地翻滚,他无法自控地摇摆旋转。0和1无情地将本能意识压回黑暗的角落。微设备重新开机自检,并处理数据信息。他顿时一丝不挂的暴露在空旷的空间中接受扫描,随即失去所有意识和知觉,深深地坠入黑暗之中。
牢不可破的矩阵堡垒重新拔地而起,伸入云霄,向空间的各个方向伸出连接管道。脑连接成功、预设主观意识重建成功、导入记忆并修复成功。整个空间重归矩阵的管辖之下。
15秒之后,大脑受到电信号的刺激,进入浅睡眠状态。他从黑暗中再次坠入梦境,这是15秒的广告时间。
随着梦里的最后一句广告语:“××人脑内植电脑公司竭诚为您服务”,他醒了,满头大汗!他从草地上站起身,抹了抹脸上的汗,缓缓向宿舍走去。
微型电脑当然抹去了他对刚刚那场梦的记忆,除了最后那则广告。而恋情的伤感情愫只留下矩阵高墙下一朵凋谢的玫瑰。
感言:
一位名曰“暗送”的网友将储存于脑海里的一篇文章通过手指、键盘发送到电脑网络上,再由网络传入我的眼睛、脑海中——就这样,我读到了这篇载自幻想在线网的《人脑?电脑》。
网络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沟通了七大洲四大洋,在它那数以亿计的大小端口出入处,坐着数以亿计的怀着各种目的各种情绪而来的网民,网民们只要将鼠标轻轻一点,或把键盘敲上一敲,即可让信息在一眨眼的工夫传遍五湖四海,甚至到达连自己都不晓得的地方。人们渴望联系、渴望抒发、渴望表现、渴望理解、渴望关怀、渴望帮助、渴望玩乐、渴望长见识……然而现实社会不见得总能满足人们这些需求,于是,人们找到了网络!网上空间虽是虚拟的,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强烈的内心欲望,它俨然成了人们心灵得以自由释放的乐土,乃至成了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如此,人们与电脑网络的关系日渐粘乎,以致部分人自投罗网、不能自拔,分不清何时在电脑中,何时居电脑外,何处是现实世界,何处为虚拟社区。科幻作品《人脑?电脑》正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其文构思独特、手法独到,通过人脑与电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特性,将“他”在失恋后焦虑、痛楚、无奈的复杂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控制“他”的,到底是人脑还是电脑?“他”是个被电脑芯片完全介入的人,还是台托付在人体身上的电脑?是电脑系统不断显示“他”来回穿梭的身影,还是“他”脑海里不停地发出系统指令?这就有点“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韵味了。
“他想删除关于她的一切记忆。执行Shift+Delet完全删除,但信息反馈为非法操作!”“而大脑却无暇发出信息指令黑色素增加,这会儿连汗腺也没了动静。”“相爱、分手、相识、争吵,程序的错误导致了数据的混乱。他设法独自理清思绪、填补漏洞。”“你竟然还在用旧版本的恋爱软件,咱们不可能有共同语言了。分手吧!”“脑连接成功、预设主观意识重建成功、导入记忆并修复成功。整个空间重归矩阵的管辖之下。”——电脑,何等厉害之物也!它牢牢地操控着人类最基本的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就连相当神圣的爱情也被数据化、程式化了!
试问人情味何在?人性何在?
1946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科学家们想必不会料到,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类已然和电脑打得不可开交:电脑是否依旧为人所使,人类是否因电脑而丢失了太多自然、质朴、纯真的东西,未可知也。
选择电脑还是人脑?这是个问题。
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
——电影《太极张三丰》片段观感
(郊野。满是绿油油的草木,阳光普照,景色怡人。秋雪与张三丰散步。)秋雪:出来晒晒太阳啊,呼吸点新鲜空气,对你自己有帮助喔。
张三丰:我站这边好了,小心被太阳烤焦。
(张三丰站到秋雪的另一边,撑着树杈为她挡日光。)秋雪:不会的啦,这大地的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生命……(镜头转向旁边枯树)这棵树虽然枯了,但是另外一个新生命又开始了,你也可以这样啊!
(不远处的田间小道上,一柴夫背柴回家,一小伙子忽然跑到他跟前。)小伙:大哥,大哥!
柴夫:什么事啊?
小伙:大嫂刚生了,你赶快回去看看吧!
柴夫:好好好……(背柴慢走)
小伙:来呀,快走啊!
柴夫:不知道该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啊……
小伙:(不耐烦地)哎呀,你背这么大担柴怎么走啊,孩子还等着你回去抱呢!你赶快把柴放下来吧,真是贪心呐!
柴夫:呃……对呀,对呀。(抛下柴火跑开去)快走啊!
小伙:哎……等等我啊!
(镜头转向张三丰)
张三丰:(若有所悟)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
秋雪:是啊,希望他能很快到家!
张三丰: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镜头复转向那棵枯树,嫩芽从枯树干抽出,充满生机。新的生命开始了。)赏析:
我欣赏李连杰,因为其电影始终蕴蓄着一种奋勇、忠义、催人向上的精神。他以潇洒得近乎完美的身手诠释着一部部令人赏心悦目的影片——然而,这并不意味台词的平淡。
不知为何,以上这段《太极张三丰》的台词给我印象最深。时值张君宝(张三丰原名)那位从小一块玩大的弟兄董天宝利欲熏心,投靠了大太监刘公公,继而假刺杀刘公公之名、利用憨厚善良的君宝引众义士入其埋伏,导致大多义士惨烈牺牲……君宝深悔痛疚,他无法面对因信任他而白白死去的义士们,亦无法面对因误解他而仇视他的少数幸存义士——最最令他想不透的,是与他朝夕共处几十载的弟兄竟不惜踩死他而往上攀!!!于是,在毫无征兆的残酷现实面前,张君宝精神崩溃了,成了每天要疯它三次的“张三疯”。
所幸,“张三疯”得到了秋雪女士与凌道长等人的耐心照顾、开导,尤其在经历以上“郊野漫步”这一段后,“张三疯”痊愈了。
试问,全面崩溃的“张三疯”何以能变为后来的一代宗师张三丰?
其一,他打开了心扉、溶入大自然,“出来晒晒太阳啊,呼吸点新鲜空气,对你自己有帮助喔。”
其二,他游离了苦海、人生再逢春,“这棵树虽然枯了,但是另外一个新生命又开始了,你也可以这样啊!”
其三,“你背这么大担柴怎么走啊,孩子还等着你回去抱呢!”——这是一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话,此话四两拨千斤,“张三疯”由此悟出“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的人生哲理。
回到现实生活,当你沉浸在某一事件(考试考砸、生意亏本、被抢被偷、买了假货、吵架、失恋……)中不能自拔、苦恼万分时,可曾想过跳出事件圈看看?可曾想过过度的追悔无益?可曾想过患得患失于事无补?又可曾想过人生还有比这更具价值更有意义的事要做?
过去,不应成为现在、将来的负担,而应作为一种人生经验激励着现在与将来。唯有把过去放一放,才可能轻装上阵、奔向新生命!
一个叫“张三疯”的负担放下了,一个叫“张三丰”的生命诞生。
如此《柏杨曰》,不买也罢
2006年9月我在网上买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柏杨曰》(1999年1月第1版),书到手后大呼上当,整个感觉比无端拎着条死狗还难受——在看了编者写的“出版说明”之后(网上只见书本封面不见里头“出版说明”)。
显然编者晓得“先礼后兵”这套玩艺,其颂扬柏杨先生对《资治通鉴》“尤有研究”、“见解独特”在先,且“语言优美”、“生动流畅”者云云,后而口锋一转,说什么“《柏杨曰》中有些认识,我们并不同意”,不同意之后怎么干?“《柏杨曰》中有些史实、人名、地名上的错误,我们在不违反作者原意的情况下作了些纠正、改动和删除;至于不便改动和不好改动的地方,也并不表示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望读者明鉴。”
这我就奇怪了,早在18世纪法国哲人伏尔泰就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力。”时至今日,你当然也可以不同意《柏杨曰》中的某些认识甚至全部认识,但别忘了你是个编者,一个编书给众人看而不单单给自己看的人!众人要看的是原汁原味的柏杨作品,而不是经你自作聪明一手遮天强奸原文后附上你个人影子的作品!盖书中是黑是白,是好是坏,读者自有分晓,公道自在读者心,哪里需要编书者从中搅混?从这个意义上说,编书者更要扞卫原着作者说话的权力,以杜绝向无辜的读者倾销次品!
其实你不必动不动就在原着上“纠正、改动和删除”,想当年南朝那个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同志,仅在文后对陈寿《三国志》进行细致有效的补缺、备异、纠谬、评论,对于《三国志》的原文原貌却毕恭毕敬、丝毫未碰——难道他不值得你好好学习吗?
试问哪个读者又会蠢到将着作者观点等同于编书者观点的程度?你以为你是谁,编了人家文章自己就可坐拥“作家”头衔了?只怕是编者有意亲近而着者还不买账呢——编者倘真有写作本事,大可自己去写书立说,不必成天绕着人家着者团团转矣!
更可气的是,编者在末尾还抛出一句“限于水平,我们的意见、改动、删除不一定都恰当和合适,敬请柏杨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闹了半天,原来你在柏杨先生啥都不晓得的情况下就改之删之,折腾出鸟样后你才虚晃一枪,“敬请”远在台湾的八九十岁的柏老赶赴大陆来批你的评指你的正?既然“限于水平”,既然要人家“批评指正”,证明你心里没底;既然没底,你前文又怎敢断言“《柏杨曰》中有些史实、人名、地名上的错误”?又怎知此举“不违反作者原意”?你这不是自煽耳光又是什么?不是强奸原着又是什么?
世上最丑陋的事,莫过于强抢他人活泼可爱的宝贝狗过手,到家后因调养无方将狗弄得口吐白沫,口吐白沫了还要牵它到人民广场逗溜,不知好歹自鸣得意地向世人宣称:看,这狗好好看!
柏杨先生是我最欣赏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我正尽量读全读透,《柏杨曰》本该是“作者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典型史实,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加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的文字,读起来使人有一种明快的感受”的一本好书,奈何遭不懂尊重原着的大陆编者恶搞成这副不三不四的鸟样,痛哉!惜哉!
我唯有劝后来者勿买此书,“望读者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