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对汉臣的依赖和防范(1 / 1)

蒙哥7月死于合州钓鱼城下,8月消息传遍蒙古诸路军队。大汗死去,对外的军势行动理当暂停,此时的忽必烈却因建功心切,以兵马已动为由,下令继续南进。他的铁骑渡过淮河,向南一路势不可挡,很快到达黄陂,临江摆开阵式。

从征顾问郝经即时进言说:“我们现在孤军深入,处境艰险,蒙哥汉去世,蒙古后方危乱隐伏,灾难祸患随时可能发生。值此关键之时,断然班师,尽快北上,夺取最高权力,以稳定社稷、安抚人心才是上策。”

郝经是陵川人,儒士世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问的老师,郝经自小深受儒学影响,因金末乱世家贫,却是“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后在顺天府左副守帅机贾辅家做教师,又在蔡国万户张柔府作馆师,“二家藏书万卷,(郝)经博览无不通”。连元好问都夸他“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盖亦鲜矣”。

生蓬强大的蒙古将君临中原的现实,郝经相信,蒙古也可以像元魏、辽、金那样“附会汉法”、“致治成化”,只要自己以儒家的安邦经国之道去影响较为开明的蒙古统治者,借他们之力还可以“挽回元气,春我诸华”,逐步使乱世走向治世。

为此,1255 年秋,当“好儒术、喜衣冠”的忽必烈遣使召见郝经时,郝经虽然没有应召前去,却草拟了一道名为《河东罪言》的奏议托使者带回。奏议陈述了汉地因蒙古贵族和地方胥吏“榜掠械系”、“殊求无艺”而失于治理的严重状况,提出了“轻敛薄赋以养民力,简静不繁以安民心”等项应行改革的对策。

郝经这一招投石问路,竟然触动了忽必烈,两月后再遣使征召郝经。1256 年春,郝经欣然往漠南金莲川上见忽必烈,成了忽必烈最器重的汉儒之一。1258 年,在以从征顾问的身份跟随忽必烈的大军一路走来,郝经已经提了三次建议,基本上都被忽必烈采納了。可到了这第四次,忽必烈统领的东师已经一发而不可收。

忽必烈无意北还,纵马渡江包围了鄂州,结果碰上了硬果子,“攻城百余日而不能下”,只好再次召集部属会商行动方略,郝经再次恳请忽必烈立即撤军,回和林汗廷商议拥立新大汗事宜。忽必烈立功心切,还是犹豫。

就在这关键时刻,留守开平料理王府事务的刘秉忠,以王妃察必的名义送来紧急情报,把阿里不哥图谋抢登汗位的种种迹象密报忽必烈。忽必烈闻言大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决定撤兵,却又担心宋军趁势攻击,正考虑如何全身而退时,竟又是好事从天而降。

统领诸路援鄂大军的宋国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不但不敢乘忽必烈陷入困境之际发起反攻,反而遣使求和,愿割江为界,岁奉银绢各二十力(两、匹)。忽必烈大喜过望,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他久久地注视着贾似道派来的使臣,故作矜持地满足了宋国的愿望,许和撤围。

这宋使一走,忽必烈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然后捂着宽大的嘴下令:退兵北还,弭平内乱!他要抢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汗位,争取做蒙古帝国主宰的主动权;尽管如此,撤兵时他还是留下霸都鲁统领一部分军队驻江北待命,同时派出部分兵力去接应兀良合台军随后渡江北撤。

至此,蒙古攻宋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1260年3月,回到开平府的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建立元中统,中央设中书省,用王文统任他称汗后的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

忽必烈虽然做了大汗,大蒙古国的五个国家己不复存在。拔都的金帐汗国,西亚的伊尔汗国,南亚的察合台汗国,中亚的窝阔台汗国,都因忽必烈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纷纷与他的中统汗国断绝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至此,忽必烈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

王文统是金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人,为金朝末年举经义进士,所学不局限于儒家﹐还喜读权术﹑谋略方面的书,曾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被益都行省李璮留为幕僚。忽必烈率东路军攻打南宋鄂州时久攻不下﹐对见贾似道的备御十分赞赏,很想蒐罗这样的人才。刘秉忠﹑张易等知道后,就推荐了王文统。

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王文统的位置仅次于两位丞相,成为政府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他对于在全中国建立四通八达的道路、使用纸币以及发展商业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忽必烈及其幕僚设计的税收系统贡献,也是颇多的。王文统的这套税收系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色目贵族的任意搜括﹐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为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和建立新政府提供了很好的财政保证,因此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本想升任他为丞相,却因他的布衣出身,资望不足而作罢。

在忽必烈开平府即汗位的同年5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阿里布哥与蒙哥、忽必烈及旭烈兀,同为唆鲁禾帖尼所生。他在哈拉和林称大汗后,控制了蒙古本部和察哈台、窝阔台兀鲁思分封的地盘。

一山容不下二虎,没等过年,刚入冬天时,忽必烈就兵发和林。阿里布哥知道自已不是忽必烈对手,虚晃几招率军沿叶尼塞河往上逃到谦州,凭险地抵抗忽必烈,不久又击败背叛自己的阿鲁忽,占领了阿力麻里和伊犁河地区,第二年又占领哈剌和林。忽必烈凭借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再次发兵进攻,大败阿里布哥军于昔木土脑儿。直到1264年,终为忽必烈所制,不久悄然病死。

就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鏖战正激时,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李璮是金朝末年山东军阀李全的儿子,1227年李全投降蒙古,被任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1231年李全死后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

由于蒙古人对汉人的歧视,作为世袭的汉人官二代,李璮因蒙古人常期的不公正对待有一种天生的反感。1258年,蒙哥曾要求李璮到中原与他会合,然后一起南征,李璮却以益都需要保护为由请求留在后方。蒙哥汗允许后,李璮却趁南宋军队正全力应付蒙军的攻击时,率军袭击了南宋沿海城镇,一举占领了东部的海州和涟州。

因为李璮袭击的是宋军,蒙哥并不很反感。?1260年忽必烈登基的时候,对李璮在东部的活动也并没有太大怀疑,还提升李璮为江淮地区的大都督。李璮趁此谎报南宋权臣贾似道和吕文德欲攻涟州,请忽必烈拨款加固涟州城墙。忽必烈拨了三百锭银子给他,李璮再提请求,准许他越过淮河骚扰南宋。忽必烈担心李璮越过淮河后会变得太过强大,拒绝了李璮的请求。

李璮的这一系列动作,其实都是心中的那点不满有意向蒙古人挑战。暗地里,他正在与南宋的统治者联络。这时李璮的势力已经称得上强大,他不但拥有数量可观的军队,还拥有山东省的盐、铜等大量财富,完全可以有了打硬仗的实力。身为一个汉人,他不愿祖祖辈辈都受蒙古人的气,他感觉自己应该忠于南宋。

?1261年末,李璮公开与忽必烈决裂,他没有按忽必烈的要求向蒙古军提供战马,而是让正在蒙古汗廷做人质的儿子李彦简逃回到益都与他会合。??儿子安全地回到身边,李璮与儿子过完春节,1262年2月22日,他命令部下搬空益都仓库,杀尽当地的蒙古军人,同时把涟州和海州交还给南宋,又派军队前往“洗劫”益都附近的城镇及稍远的济南。

忽必烈暴怒了,他权衡了一下阿里不哥与李璮的轻重,感到李璮的威胁更大,便立即从与阿里不哥战斗中派出几个最得力的将领史天泽和史枢等,连同他得力的幕僚赵壁,也一同前去山东消灭李璮。3月下旬,史天泽和史枢发动了对李璮的进攻。两军交战在济南附近,李璮很快溃不成军,四千多名士兵被蒙古军刀砍死。李璮退进济南城,蒙汉联军一路追杀而至。

在强大的蒙古铁骑面前,李璮的一些将领开始弃他而投降蒙古人。忽必烈十分明智地赦免了降将,鼓励了更多的人来投降,同时又告诫蒙古官兵不要伤害百姓,不要破坏房屋。忽必烈的策略很奏效,越来越多的人背叛了李璮。在史天泽的包围下,李璮补给品和武器来源被切断,明白自己必败无疑时,李璮欲投大明湖自杀,却被蒙古军队所救,之后将他装在一个麻袋里,让许多马来践踏他。这是蒙古人的风俗,用马踏死来处死异国统治者。?

李璮与忽必烈翻脸,殃及池鱼,首先是王文统受到牵连。王文统不仅做过李璮的幕僚,还在那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忽必烈见他们关系非同一般,便派人细查,果然查出王文统几次派儿子送信给李璮报告过忽必烈的动向。证据是确凿的,有李璮写给王文统的信为证。忽必烈又惊又怒,这是他登上大汗之位后给出最高官职的汉儒,而且是他最器重的汉儒刘秉忠等人推荐的。

忽必烈不愧一位政治天才,他的心里尽管愤怒得想马上就一刀劈了王文统,但却能够很冷静地将一些主要汉儒幕僚召集起来开会,他让大家来讨论对王文统的惩处意见。王文统很自然地受到一致的咒骂,有人甚至建议对他采用的极刑方式最好是千刀万剐,因为他不仅对蒙古主子不忠,也伤害了自己同胞的利益。这正是忽必烈希望看到的,因为在他看来,对叛徒最好的惩罚就是让他自己的同胞来判他的罪,而且这还可以让所有汉臣知道:背叛他这个大汗的人,也一定是出卖汉人的人。

王文统和他的儿子一起给处决了,但由汉人将领领导的反叛,并得到了他一向最信赖当朝大臣暗中支持一事,却在忽必烈心中留下了一个对汉人最不好的记忆。他开始怀疑汉人对他的忠心,怀疑汉人幕僚能否替他去进行征服他们同胞的战争。既然依赖汉人治国可能会出现危及他统治的种种危险,忽必烈开始想从色目人幕僚那儿寻求帮助。

色目人指的是当时除了蒙古人和汉人之外的外国人。“色目”就是“各色名目”的意思。元人使用“色目人”这个名称,就是因为其种类繁多,至少有三十一种,分别是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契丹族等等。

其实在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时,就任用了契丹族耶律楚才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为蒙古帝国大臣。成吉思汗曾以他的喜好把各民族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就是色目人,而汉人和南人只能排三等与四等。成吉思汗是很歧视汉人的,曾规定,杀蒙古人的偿命,杀色目人的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死一个汉人,却只要缴一头毛驴的价钱就可以了。

忽必烈身边之所以更多的是汉儒,一切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一直以来,他对完全依赖汉人幕僚还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现在,他在对这种依赖产生怀疑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需要招募色目人幕僚来平衡汉人的影响力,只是一时还拿不准依赖色目人幕僚与依赖汉人幕僚的危险性究竞孰高孰底。

尽管如此,做事历来果断风行的忽必烈还是马上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防止依赖汉人幕僚的危险性于未然。他一方面废除了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汉人世袭家族的各种特权,同时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这样既可加强中央集权,又可严密对汉人进行防范;另方面,忽必烈开始在各级政权中大量引进色目人分掌事权,使色蒙古目人官员充斥在元朝各级政府机构中,在蒙人的主管下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譬如一般的地方政府:规定蒙古人任达鲁花赤(意为“镇守者”),汉人任总管,色目人任同知。

忽必烈处理好李璮背叛后他认为必需处理的问题,元中统内部让他稍稍放心之后, 1264年七月,也就是中统五年,阿里不哥也被他打得走投无路,只好乖乖投降。蒙古国重归一统,高兴之余,忽必烈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有热心的汉臣劝他:“可以进攻大宋了。”

忽必烈只是微微一笑,他想到了他的蒙古帝国,想到了一件一直让他感到有些不那么理直气壮的事,他要赶紧把这事处理好,以免给人留下话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