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一位最伟大的皇帝(1 / 1)

赵匡胤960年正月做了皇帝后,从公元962年9月开始统一天下的大业,至公元965年正月时,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平定了南平、荆南、湖南、后蜀4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公元970年9月,宋太祖给潘美发出指令: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灭了南汉!

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已达60年之久,在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曹彬灭掉后蜀时,潘美就领兵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对南汉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得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令,他立即挥师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4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到第二年的2月,便攻克广州,灭掉南汉。

至此,南方8个割据政权灭了5个,剩下的最后3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较弱的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干脆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而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见国家已陷入强大宋军的包围之中,也只好委曲求全,先求个自保。于是,他一面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一面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防宋军进攻。

李煜企图以对宋朝的恭顺来维持他在江南的统治,旨在一统天下的赵匡胤当然不能容忍他这个割据政权的长久存在,于是加紧备战。经过3年的准备,到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一切准备就绪,但还缺少一个开战的借口。这事难不倒赵匡胤,他没事找茬,故意命李煜入朝,说是想见一见他这位诗文出众的皇帝。李煜果然害怕被扣留在宋,推说自己有病,不敢前来。

既然是个没了国号的一方之主,怎么连皇帝的召见都不作理会!赵匡胤抓住李煜的这个“错”,于公元974年10月,理直气壮地连下三道旨令,将宋军兵分三路,前往江南兴师问罪。

这三路宋军,一路由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另一路是吴越国主钱俶统率的5万吴越军,宋将丁德裕为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以为策应,然后去金陵与曹彬部会师;再一路为王明的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三路大军,齐头并进,11月中旬,曹彬部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成功,主力部队顺利通过浮桥,跨过了长江天险,在秦淮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后,直逼金陵城下。于此同时,钱俶也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

一时间,金陵成了座孤城,战争史上的奇观这时出现了:金陵这样地被宋军团团围了数月,身为南唐后主的李煜竟浑然不知!五月时他登城巡视,这才发现城外围满了宋军。大惊之下,李煜还是没有奖励一直尽职尽责战斗着南唐的军队,也不鼓励他们誓死抗敌,而是派出特使,去向宋太祖诉求,天真地说他对宋朝一直是以小事大,如子事父,并未有过失,乞求宋朝缓师。

宋太祖听了心中发笑,冷冷地说:“大宋要一统天下,江南却分裂在外,怎么能说没有过失。现在我们要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鼾睡!”

李煜听了回报,这才下旨让南唐大将朱令率十万大军顺江东而下来援救金陵。不久,朱令率领的十万大军在皖口被宋军打败,宋军由此士气大振,趁势攻破金陵城。李煜见最后一线希望破灭,只好乖乖投降。

金陵城破时,李煜还在静居寺听和尚讲经,闻变仓皇肉袒出降,此事给这位诗人皇帝印象很深,做了阶下徒之后,写下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几句哀词来记念自己肉袒出降的悲凉情景。

灭了南唐后,宋太宗即用强大的政治压力,来迫使吴越的钱和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附。这是赵匡胤一统天下大略的一部分,希望通过高压政策,来达到不动一兵一卒,迫使钱俶和陈洪纳表献土,归降北宋的目的。此事,因为宋太祖突然死去,后来由他的弟弟赵匡义依照他的这一策略得到了实现。

南唐的灭亡,标志着“先南后北”方略的“先南”大部完成,赵匡胤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剩下来的主要就是北方的北汉和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石敬瑭供手献给辽国的,石敬瑭祖先为中亚人,从沙陀移居太原,父亲石绍雍追随唐末将领李克用父子四处征战,官至洺州刺史。石敬瑭从小为后来的后唐明宗李嗣源赏识,在嗣源即位后历任保义、宣武、河东诸镇节度使。末帝李从珂继位后,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举兵叛变,被讨伐的唐兵围困,无奈中竟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乞援。契丹挥师南下,击败唐军。

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洛阳进军,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土地全部面积约有12万平方公里,它实际上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部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样的军事要地割给契丹后,间接令整个中原失去缓冲的防御重地以及长城之险,使本地区的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既是宋朝积弱的一个原因,也给了北方辽、金、蒙古等外族长期乱华的一个契机。

作为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赵匡胤完全了解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从他做皇帝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考虑如何收回燕云十六州。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他认为辽人势力太强,必须先统一中国本土,然后才能积聚力量,去夺回燕云地区。

为积聚才力,赵匡胤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封桩库”的机构,职能就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作为收复燕云的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由皇帝本人亲自掌握,以保证专款专用,到时用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到公元975年前后,宋朝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赵匡胤底气十足,跃跃欲试,试图了却自己彻底一统天下的愿望。他思前想后之后,最后还是决定先从稍弱的北汉入手,胜利后再回过头来收复燕云十六州。

从公元968年开始,连续两年,宋太祖两次出兵进攻北汉,结果都因为关键时有辽国出兵援助,只能无功而返。赵匡胤万般无奈,只好继续蓄精养锐,到976年,宋太祖实在等不及了,又发起第三次对北汉的进攻。

可是,天妒英杰,这一次前方的战斗刚刚打响,出兵还刚两月,宋太祖突然病倒。待把一切军政人事刚委托给皇弟赵匡义代理后,宋太祖便瘁然死去,享年仅49岁。

宋太祖英年早逝,辽国又出兵支援北汉,新登基的皇帝赵匡义只得下令撤兵。北汉既不能得手,赵匡义于是按照宋太祖的既定策略,继续对吴越和漳泉施加压力,终于不动一兵一卒,迫使钱俶和陈洪纳表献土,以两浙和福建地区的15州1军100县归降北宋。

至此,南方完全统一。在此基础上, 979年,宋太宗赵匡义亲自统兵进攻北汉,包围了太原城。辽国照例派来援,这一回却在石岭关附近被北宋的军队击溃。援军溃败,北汉只好投降,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汉族所聚居的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广大区域重新获得了统一,赵匡胤的心愿得到了结。

然而,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却一直未能收复;而且在以后北宋与辽长期的战争中,都一直未能占领这片土地;直到1122年,宋国与金国金太祖阿骨打订立了“海上之盟”,联合灭了辽国后,才从金国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可是,待金太祖阿骨打死后,金国又以张觉事变为由进攻宋国,于1125年12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兵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至使北宋灭亡。

从这里不难看出,从对外用兵来说,宋朝确实显得太过“积贫积弱”。这,不能不说是赵匡胤一系列集权的军政措施的弊端所至。然而,反过来一想,他如果不实施那一系列集权的军政措施来加强皇权,却很可能不能一统中国,甚至很快失去皇位;再如果他的后人能够在他建立的较稳定的国家政权基础上来一些变通,或者今天说的改革,那么北宋就不会有积贫积弱一说,宋朝百年后也不会国破家亡,徽、钦二帝更不会被掳做了亡国奴。

赵匡胤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皇帝,宋朝的积贫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的集权。因为他集权而没有专制,更没有暴政,而恰恰是相反。诚如美国的一位学者所言:

“赵匡胤的伟大之处除了结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体上统一了汉族地区外,还在于他生长于残酷血腥的五代乱世,却开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在于他成长于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却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文人文化蓬勃发展的氛围。”

这位美国学者说得很准确,但并不很全面。一般地说,皇权始终是每个皇帝的核心利益,所有做了皇帝的人,首先关注的都会是皇权和国家的安危,其次才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好生活。而赵匡胤能将第一点和第三点同等重要地来看,这才是他最伟大的地方。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对百姓生活的重视而且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历代皇朝中最好的生活,单凭这一点来,赵匡胤当之无愧为中国开国皇帝中最伟大的一位。

中国历史上以篡夺得国的政权大多短命,唯有宋朝是一个例外。逆取也可顺守,但从逆取到顺守,必须在执政思路和行政体制上有根本性的转变,关键是给国民带来福祉,赵匡胤深明这一点,他全部政策的着力点,正是实现从乱世思维向治世思维的转化,目的奔着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按照这样的理念来窃国来发动统一战争,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也为宋王朝的执政合法性加上了砝码。

众所周知,秦灭于苛税、汉灭于战乱、隋灭于劳役、唐灭于军阀割据,宋朝呢?灭于嬴弱。因弱而被灭,确实不应是弱者的错,要错也是错在善良与文明。这,显然是人类最大的可怜与悲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