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一个伟人的最后日子(1 / 1)

162

淡淡的阳光,透过厚厚的窗帘,渗透进来,把一抹微弱的光,留在孔子苍白的脸上。他睡着了,昏昏沉沉地已经睡了三天。他的学生们,只要是还活着,又知道了他生病的消息的,都来了。三天之内,来了近千人,大家轮流着守候和看望他们最尊重的老师。

子贡是昨天来的,今儿一早去看过孔子,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地走了好一会,靠在那株老榆树下发愣。子禽知道子贡对孔子的感情,为分散他的担心,走过来问子贡说:“以前,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都不是的,是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求法是不同的。”

跟着一起来的太宰听了,问子贡说:

“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

“真遗憾,夫子会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啊!”子贡说。

“你是跟随夫子最久,也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你能给我们说说他的一些事吗?”子禽问道。

“当然可以。”子贡回忆着说:“有一次夫子曾对我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我问‘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夫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后来他问我:‘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我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夫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直到过了许久,我才真正明白夫子讲的‘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因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又认真学习,才能深切领悟啊!”子贡说到这里,深情地朝孔子的卧房望着,只听得公孙朝道: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无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后来,子贡在鲁为官,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

“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有大夫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这些都是后话。就在子贡向人介绍他老师的时候,他看到子有出来,正向他招手,忙匆匆地走过去。

“夫子醒了,要见你。”子有说。

子贡眉毛一扬,几步来到孔子的跟前。

“赐啊,你怎么这时候才来呢?我等你等得太久了。”孔子见到子贡,睁大眼睛望着他说。

子贡听了,心头一热。老师一定是在梦中也在想我,所以才这样说的。这么想着,子贡的泪水出来了,说:“夫子,我也一直在想你,在想着你。”

“好,你能想着我,好!仲由、颜渊啊!他们,可惜他们都走了,不能来看我了。现在,我也不想说话了。”

“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子贡说。

“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孔子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

子贡听了,非常伤心,府身握着孔子的手说:“老师,老师,天下不能没有你啊!”

孔子的嘴唇动了动,却再没有说出话来。子贡聪敏好学,可以“闻一知二”,而且能够躬行自律。《论衡·讲瑞》中说:他“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他对孔子的诚敬之心与颂扬之意是非常出名的。当初,孔子周游列国而遇到陈蔡之困的时候,他曾经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少贬焉。”孔子告诫他,应该重视自己的修道,而不要枉道求容。他一直牢记着这句话。

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鲁哀公前来致哀,子贡批评说:“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孔子弟子为孔子守丧三年,子贡则守丧六年。

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孔子死后,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受到了人们千年的重视和奉祀。

综观孔子一生,始终如一地寻求实行仁政、德治的环境,以普渡众生,虽不为任何“国家”所接受,似乎“无主”、“无家”,其实又‘四海为家’、“众生为主”。或许是因为这些,他才被誉为圣人,几千年也没人能真正剥夺得了他这一殊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