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蒋,率性而为(1 / 1)

在焦急等待中,戴笠又挨过了一天一夜及多半日时光后,地下室的门再度打开,进来一名年轻军官,让戴笠跟他走。

既是大白天放他出地下室,外面又无炮火轰鸣,戴笠预感到事变已和平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上书“请速杀戴笠”的将士会放过他。

这一天西安古城寒风刺骨,黄沙漫天。戴笠被带上一辆黑色小轿车,在风沙弥漫中,小轿车疾速驶向军用机场。

几天前从飞机上刚一露头即被下掉手枪,如今从汽车中一露头会发生什么?坐在车上,戴笠默默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

其实不只是戴笠,即使是蒋介石和宋氏兄妹及张学良,哪个又不是捏着一把汗?戴笠后来才知道,离开西安这个过程,的确一波三折且充满变数。

据宋子文透露,本来在24日,宋子文兄妹已代表蒋介石与西安三方(张、杨两方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达成共识,蒋介石对西安三方提出的“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要求也表示同意。但蒋介石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只以口头承诺,以宋子文兄妹做担保。张学良明确表示,只要两宋作保便可释放蒋介石。

然而除了张学良,其他人均不同意在此情况下释放蒋介石,尤其直接参加捉蒋的东北军青年军官,如担任捉蒋行动总指挥的一〇五师师长刘多荃、亲自率部捉蒋的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等人,反对尤为激烈。当初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囚蒋,如今蒋介石任何条款未履行,甚至不曾“签字画押”,就这样放他走,谁敢保证他不会秋后算账?

但从南京紧锣密鼓蓄意发动内战的形势看,蒋介石在返京前不可能履行协议中的任何条款。在蒋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居心叵测的何应钦有十足的理由拒绝服从他的命令。而以蒋的个性,在恢复自由之前,他宁死也不会签署什么政治文件,更不会履行任何条款。事实上,在武力胁迫下的“签字画押”,未必比口头承诺更有效。

宋子文再三解释,但无济于事。

张学良更是对他的爱将们恩威并施,苦口婆心,再三强调:

“签不签字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的撕毁。”并表示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次事变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领袖威信。”

中共代表周恩来也对如此情况下放蒋持反对意见,认为蒋介石必须签署相关政治文件才能离开西安。

反对最激烈的是杨虎城。张学良与杨虎城在当天晚上发生了激烈争吵,张学良直言:

“我个人对政变负全权责任!”

这话说得未免太过霸道。固然,西安事变由张学良牵头发动,但这并不代表他能负起全责,因为放蒋与否关系到所有参与者的命运。

不能说服杨虎城,张学良已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担心南京方面随时可能向西安开火,一方面对杨虎城也多了一层担忧。杨虎城在西安周围有驻军九个团,张学良仅有一个团。杨虎城若实施突袭,以武力强扣蒋介石,张学良将束手无策。

张学良随后找到宋子文,商量避开杨虎城的部队,将蒋介石悄悄带到机场后猝然离开。但考虑到张学良的一举一动可能已在杨的监视之中,倘若如此,以双方兵力的悬殊,不仅不能送走蒋介石,而且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又商量由陆路送蒋介石离开西安。先劝说宋美龄,以力促延长停战时间为由次日白天离开西安,次日夜间由张、宋将蒋介石秘密撤出西安,乘车至张的营地,然后由陆路开往洛阳。此方案仍然存在较大风险系数,且是否能说服宋美龄离蒋而去也未可知,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宜实施。

当天晚上,时任张、杨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高崇民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反复强调无保障释蒋的危险性。第二天(25日)一早,宋子文收到张、杨双方高级将领与幕僚的联名信,提出必须由蒋介石在商定的协议上签字,并在中央军撤出潼关之后,才可释放蒋介石。

这封信不仅令宋子文大惊,也让蒋介石、宋美龄惊慌失措。张学良感到事态严重,当即决定悄悄送走蒋介石。但他决定拉上杨虎城一起送蒋到机场,只瞒住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两部将领。

中午,张学良通知蒋介石、宋美龄、端纳等人收拾行装,准备秘密离开西安,然后去新城大楼找到杨虎城,仍是劝说杨虎城放蒋,并未透露放蒋打算。杨虎城仍坚持蒋介石必须签字才能离开西安。

下午,张学良又打电话将杨虎城叫到金家巷公馆,杨虎城仍蒙在鼓里。张学良说:

“现在不走不行了,夜长梦多,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乱子。我今天决心亲自送蒋走。我想,在几天内就可以回来的,请你多偏劳几天。假如万一我不回来,东北军今后即完全归你指挥。”

杨虎城本不同意放蒋,更不会同意张学良送蒋到南京,可是这时蒋介石、宋美龄已经出来准备上汽车,当着蒋介石的面,杨虎城不好直接反驳,再加上周恩来刚对他做了思想工作。在张学良的催促下,杨虎城只得上车,与张学良一起送蒋介石去机场。

“绑架”了杨虎城,张学良与宋子文心里都稍稍踏实了一些。猝然行动,想必不会走漏风声,待张、杨两部将领得到消息,估计飞机已经起飞了。

果然,汽车抵达机场,蒋介石一行人顺利登机。

戴笠到机场的时候,看到的是蒋介石的背影。他身穿藏青色皮大衣,由宋氏兄妹一左一右搀扶着走向飞机舷梯。

戴笠并不知道蒋介石在越墙逃跑时受伤,一看蒋介石被搀扶着步履维艰,仅仅十几天时间,却是今非昔比,不由得悲从心来。但此时他并未放松警惕,当看到恭立在一旁的杨虎城时,警觉的目光立刻扫向杨的身后,来时杨虎城给他的那个“下马威”,让他不敢有丝毫疏忽。

终于顺利登机,戴笠走到蒋介石面前,激动而又充满内疚地说:

“学生未能保护校长的安全,校长处分我吧!”

“这不怪你。”

蒋介石摆摆手,让他坐下,系好安全带。宋美龄询问他这几天怎么度过的,是否受过什么委屈。蒋介石、宋美龄的嘘寒问暖,让戴笠十分感动。

由于张学良事先没有通知周恩来,后来孙铭九得到消息,去向周恩来询问,周恩来十分惊讶,立即赶赴机场,想拦住张学良不要去南京,但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放蒋问题上,张学良的率性而为再次显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