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被逼无奈(1 / 1)

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割据的特点,是发生西安事变的国内政治基础。

民国建立以来,自袁世凯以下,北洋大小军阀,无不假“共和”之名,倚仗手中军事实力,独霸一方。至蒋介石“统一中国”,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统一之后的现状,一方面是蒋介石千方百计削弱与吞并各地方实力派;一方面是各地方实力派千方百计予以抵制,甚至“合纵连横”,以致混战此起彼伏,直到以中央军获胜的中原大战结束,其结果也只是武力压服,而非真正统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方实力派纷纷换上“抗日”的招牌,假“抗日”之名,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之软肋,以保存实力,割据一方,甚至寻机扩大。背靠苏联并获得大量军援的“新疆王”盛世才如此,发动福州事变的李济深如此,发动“两广事变”的陈济棠、李宗仁亦不例外,那么张学良呢?

回溯张学良“易帜”后的历史,“九一八”事变之时下令东北军放弃抵抗,热河抗战中全线退却,宁背负“逃跑将军”之骂名,也不愿在前线为南京政府当炮灰,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保存实力。

然而,正因为丢了东北,张学良受到所有东北军人乃至东北民众的唾骂,若不能打回东北一雪前耻,他不仅愧对20多万东北军人,更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只有抗日才能返回家乡,只有抗日才能对得起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东北军人,和无以数计流亡关内的家乡父老。随着时间的推延,他报仇雪耻的决心愈发强烈。

他原本寄希望于蒋介石发动全面抗战,可蒋介石的原则是“攘外必先安内”,要抗日必先“剿共”,东北军被拉上了“剿共”战场。

陕北劳山一战,东北军的一一〇师几乎全师被歼,师长何立中、参谋长范驭州战死沙场;

富县榆林桥一役,东北军一〇七师之六一九团外带六二一团一个营被全歼,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被生俘;

直罗镇战役,东北军一〇九师一个整师外带一〇六师一个团全军覆没,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自杀身亡。

在为损兵折将痛心疾首之时,张学良发现,等到蒋介石开始进行抗日,他的东北军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开始怀疑蒋介石借刀杀人,他已不相信南京国民政府有抗战决心。

恰在此时,中共中央一改过去那种视一切国民党上层势力为仇雠的做法,改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张学良不仅看到了红军的战斗力,更看到了共产党抗日的决心。由于身边一直不乏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张学良开始倾向中共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原中共特科成员刘鼎成为他的助手后,他对中共更加向往。

正是在中共中央抗日的统一战线感召下,东北军与红军、十七路军结成“铁三角”。

不料,在张学良与中共谋求打通苏联接受苏联援助的时候,蒋介石也在寻求与苏联结盟的机会,并秘密与中共谈判,寄希望于政治解决中共然后联俄抗日。

令张学良出乎意料而又不能接受的是,蒋介石一边与中共谈判,一边加紧“剿共”,使与中共暗中联合又处于“剿共”第一线的张学良进退两难。

而蒋介石坐镇西安调兵遣将、强势“剿共”的架势,让原本处于进退维谷之中的张学良更加雪上加霜。对蒋介石的“剿共”命令,他既不能服从又不能反对,消极怠工或者与红军联手再无可能。然而,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一旦被撤出陕甘地区,不仅意味着张、杨与红军结成的“铁三角”被彻底拆散,东北军与十七路军更有被蒋介石肢解吞并的可能。

张学良所能做的,只有劝蒋停止“剿共”,联共抗日。适得其反的结果,将张学良“逼上梁山”。

早在蒋介石10月下旬赴西安之时,杨虎城就曾给张学良献计:“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当时,张学良“闻之愕然,沉默不语”,他显然从未有过效法曹孟德的想法,也自知无曹孟德的雄才大略,他当即表示:“汝之策,在余有不能之者。”

如今时过境迁,张学良有了破釜沉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