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茫然无措之际,和两个奇人结成兄弟(1 / 1)

回到上海的蒋介石,感到在东北军的经历真是不堪回首,也就不愿和人提及。

过去的可以避而不提,但是当下不能不面对。

冷静下来,蒋介石不得不思考:自己的立足点在哪里?今后,自己该做些什么呢?

现在的中央,是举国承认的统一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为制衡北洋系,极力靠拢国民党;国会又是国民党占多数席位;国会两院以多数票,通过了由国民党人、进步党人和北洋系组成的段祺瑞内阁。有消息说,中央还要对“二次革命”时被免职的国民党都督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授将军衔。

党中领袖,孙先生作为第一大党领袖,受到中央的特别尊崇,大总统更是与孙先生函电交驰,咨询国务,中央正酝酿到“双十节”为孙先生颁发最高勋章。现在,孙先生在上海读书写作,指挥党务;黄兴已公开宣布不再过问政治,彻底隐退;胡汉民协助孙先生处理党务;汪精卫仍在国外“小休”。还有一些元老,如居正等人,则在国会履行议员的职责。

环顾自己的那些朋友,也在各自寻找新的出路。

黄郛早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就倾向于黄兴的观点,留书一封给陈其美,索性到了南洋;此番归来,又举家北迁,到北京去了。

张群一心要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也去了北京寻找机会。

戴季陶擅长文字,做了几年记者,现在充任孙先生的秘书。

王柏龄要去云南,出任讲武学堂教官。

现在,能够提携帮助他蒋介石的还有谁呢?

孙先生吗?倘若是革命时期,或许会的。但是,现在政治步入正轨,是和平建设国家时期,作为孙先生心目中的军事人才,蒋介石怎么可能受到孙先生的重视呢?

蒋介石茫然无措,越发怀念英士大哥了。倘若英士大哥在,自己尽可以追随他,他也一定会给自己提供帮助。

这个时候,蒋介石想到了张静江这个人。

张静江,谱名增澄,又名人杰,静江是他的字。他和陈其美都是浙江湖州人,比陈其美大半岁,比蒋介石正好大10岁。

但是,与蒋介石、陈其美不同的是,张静江乃富家子弟。当年,南浔镇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之说。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均为丝商巨贾,两家都被列为“象”,堪称巨富之家。

由于在19岁时,张静江患上了骨痛症,腿脚行走不便,视力也因眼病而甚差,无缘走科举的正途,20岁时,其父以10万银两为他捐了一个江苏候补道的头衔,25岁时,便以这个捐衔赴巴黎,任使馆商务随员,一等参赞。他边在使馆工作,边开办独资通运公司,专营古玩瓷器,兼营丝茶绸缎。

1905年8月,在赴法的轮船上,张静江听说一个叫孙文的人也在船上,便找到他,说:“君非实行革命之孙君乎?闻名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告,余当悉力以应。”

孙中山将信将疑。张静江又说:“汇款暗号以A、B、C、D、E分别代表1、2、3、4、5万元。”分手之时,张静江留给孙中山一封信,让他到美国后去找纽约市第五街566号他所开办的通运公司,领取资助革命的活动经费3万元。

正为筹款四处奔波的孙中山不敢相信会有这种奇事,一到美国,孙中山便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

1906年3月,在胡汉民等人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之后便积极将包括自己的亲属在内的南浔富豪发展成为同盟会会员。那些“四象八牛”家庭出身的同盟会会员为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

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款项不支,反清起义无法举行,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卖掉以资起义。因此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

张静江不但在经济上支持革命,而且还资助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争取人心。他曾经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褚民谊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世界社”,创刊发行《新世纪》周刊,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争取留学生参加反清革命,并让世界从舆论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张静江正好回国。他在上海的寓所,一时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秘密交通站,催促孙中山回国的电报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他还坚决支持陈其美等人在苏浙各地发动起义,并且和陈其美结成了异姓兄弟。

正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得以结识张静江。

如果说,以前的事情,作为革命佳话,蒋介石只是听英士大哥等人向自己说起过;那么,如今结识了这张静江,此后的经历,则是他蒋介石耳闻目睹的。

先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拟提名张静江出任财政部长,被他婉言谢绝。但是,在临时政府因财政困境举步维艰时,他又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

继之,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当时江南士绅商贾对此多有非议,但是张静江却坚决支持。当陈其美就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率军进攻江南制造局时,张静江亲赴前线激励士气,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接着他又和蒋介石一起赶到南京支援当地的革命党人。

上海讨袁失败后,当局大肆搜捕党人,张静江利用自己在当地名门世家的声望和种种社会关系,想方设法掩护党人,有的资助其生活,有的馈赠旅费,并帮助不少人顺利逃亡到日本。

在国民党内的军人派一片反对声中,孙中山执意组建中华革命党,力邀张静江出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长,坚辞不就政府财政部长的张静江,此时却欣然受命,担任秘密革命团体的财政部长,以便利用自己的声誉,为“三次革命”尽力筹款。

实际上,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就是张静江,当受到当局搜捕时,蒋介石也曾在张静江家里避难。

眼下,蒋介石茫然无措之际,又找到了张静江。

两个人见面,话题就是他们的盟兄弟陈其美。

“英士兄之死,对小弟打击实在太大了。”蒋介石说,“我一定要把英士大哥的英灵,移往湖州安葬,完成他的心愿。我也在英士大哥灵前发誓,一定照顾好文英大嫂和惠夫侄儿,也要照顾好果夫、立夫侄儿。去岁春,在横滨,小弟也曾经对英士大哥说过,倘若大哥不幸捐躯,我要做他的第二化身。可是,眼下……”

张静江说:“英士很欣赏介石,多次对我说过介石年轻有为,勇毅坚定,又志存高远。孙先生也说过,介石是革命的实行家。为兄也深有同感。”

受到张静江的夸赞,蒋介石失落的情绪,得到些许舒缓。

张静江又说:“介石说到要做英士的第二化身,为兄也会把介石做英士第二化身来看。现在英士不在了,你我就应该结成兄弟。”

“承蒙静江兄不弃,中正愿像追随英士大哥一样,追随静江兄之后。”蒋介石激动地说。

张静江说:“介石,现在是乱世。记得季陶老弟说过,十万锦绣文章,抵不过一杆毛瑟枪。你以后会大有作为的。”又说,“要追随孙先生,就要在粤籍要人中结交豪杰。许崇智这个人,你在东北军时和他交往过,介石认为此人如何?”

在东北军的时间虽短,但是,蒋介石对许崇智这个人,已经多有了解。

许崇智,字汝为,广东番禺人。与蒋介石同年同月生,比蒋介石大5天。许家在当地,属于望族大家。他3岁丧母、8岁丧父,靠亲族抚养成人。14岁那年,任闽浙总督的叔祖许应骙召他到福建船政学堂读书,次年适逢清政府选派人员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叔祖许应骥便保举许崇智入第一期步兵科,后因年龄不足,改入第二期。到东京以后,粤人同乡联络中,结识了孙中山,遂在同盟会成立时,便加入其中。

许崇智学成归国时,叔祖许应骥虽已去职,但福建新军统领孙道仁曾受过许应骥的提携,许崇智因此也获得照应,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教习、帮办、总教习、第十四标标统、第二十协协统等职。

武昌起义爆发后,许崇智在福建举兵响应,光复福州,成立福建军政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许崇智因指挥起义有功,被推举为闽军总司令,统辖全省海、陆军队,并以福建北伐军总司令身份,率军北上,途中得悉清帝退位,即率部回师福建。其所部奉命改编为陆军第十四师,许崇智任师长。

“二次革命”爆发,许崇智在福建响应,推动福建独立。失败后逃亡日本。在军人派中,他是为数不多的支持毁党造党者之一,被推举为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部长,兼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长官,协助孙中山、陈其美策划、指挥进行“三次革命”。云南护国军起兵讨袁,孙中山急派许崇智到山东,出任东北军参谋长,继之担任代理总司令。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蒋介石对许崇智既尊重,又不满。

“汝为资历、资格,中正难望其项背。汝为为人谦和,虽是军界前辈,却不计较名利。”蒋介石说,“不过听说汝为在鸦片、赌博、女人方面花工太多,有‘贵公子’、‘花花太岁’的雅号,算得上军中奇人了。”

张静江说:“孙先生周围,多是粤人,外界也有孙先生重粤人的说法。既然要追随孙先生,就得和他周围的人打交道。只有孙先生欣赏你还不够,还要在粤人中有自己的知己朋友。现在许崇智也在上海,不妨把他也算进来,我们三人结拜金兰。”

蒋介石当然求之不得。

张静江说:“汝为那里,由我去说。”

蒋介石很感激,有了又找到良师的感觉。

9月的一天,张静江、许崇智、蒋介石三人,互换兰谱,结为金兰。序齿以张静江40岁,为大哥;许崇智30岁,为二哥,蒋介石也是30岁,但比许崇智小5天,为三弟。

蒋介石正要跪拜大哥的时候,张静江说:“英士永远是介石的大哥,虽然为兄比英士虚长一岁,然则也不敢妄称介石的大哥,以后,介石就称我为二哥好了。”

“二哥在上,受小弟一拜。”蒋介石感动地说。

结拜仪式结束,三个人把酒餐叙,说到眼前的打算。

蒋介石说:“眼下,小弟想办一件事:把英士兄的灵柩,移往湖州安葬。”

许崇智说:“总理说,要把中华革命党总部从东京迁来上海,要我在上海,继续专心主理军务。”

张静江说:“这些年,总理为了筹款,殚精竭虑,英士也是因为急于筹款,死于非命。总理和我说,现在日本有一种证券交易的买卖,要我考虑可否试办交易所,以为筹集经费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