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排海瑞工作的同时,张居正还在为另一位重要人物——戚继光的职务安排绞尽脑汁。
这和张居正的工作重心有关。
在徐阶下台、张居正事实上主持中央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他还没有从整体上展开施政纲领里的各项工作,他工作的重心,是把领导最关心的事放在首位。
张居正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的领导——隆庆皇帝最担忧的是什么。
“鞑虏”的威胁。
一再被指责不过问国务的国家元首,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北方的安全,徐阶时代他一再就此指示政府拿出办法,徐阶始终束手无策,他的下台应该说和这个不是没有关系。
张居正很重视这个问题。至于办法嘛,说出来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哪个方面问题多、领导不放心,怎么办?加强领导嘛!而所谓加强领导,说白了,无非是把领导信任的得力干部派过去。
张居正就想到了戚继光。
戚继光比张居正小两岁,是山东人。他是武职,多年来一直奋战在东南沿海,和“倭寇”作战,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我推测,早在张居正还在翰林院读书的时候就认识戚继光了。因为那时候张居正喜欢提着酒壶拜访到首都出差的文武官员,而戚继光喜欢和文人交往,年龄差不多的两个人或许正是在这个时期认识的。
戚继光这个人很会来事儿,和他同时期并肩作战的俞大猷等将领功劳也不小,可是人际交往上比戚继光差远了,所以好事总是更多地轮到戚继光的头上。
戚帅会做人,对张居正这个“绩优股”想必早就有感情投资,逢年过节派人拜拜年什么的,是很正常的,两个人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当时,大明帝国最头疼的就是“南倭北虏”。此时,由于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及其他原因,“南倭”问题稍有纾缓,“北虏”问题愈演愈烈。所以,当要加强对御虏前线的领导之际,张居正就想到了戚继光。于是,中央一纸调令,调福建副总兵戚继光为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驻扎于蓟州,担负起护卫京畿的重任。
蓟州大体上在今天唐山的玉田,这是首都最重要的门户,抵御“北虏”的主要防线。这里17年间十易大将,而且都是受到惩罚或死或撤,连累两任总督——进士出身统军的文官——被杀,其中就包括张居正的那位同学王世贞的父亲。可以说,在这里做将领,非常重要,也非常危险。
既然调戚继光来,得让他愉快赴任。张居正比较了解戚帅,知道他很计较名位衔头、尊卑座次,现在他已经做到了福建军区的副总兵,调北方做个总兵,似乎不足以调动他的积极性,为此,特别创设了“总理”一职,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总兵以下,均受其节制。
帝制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对军队的文官统制。而且文官可以统领军队,但是武官任何时候都不能领导文官。比如戚继光战功赫赫,又有文才,是不是可以到兵部做部长或者副部长?绝对不可能。不是进士出身的不可能做兵部处长以上的领导。武职最高的就是总兵,再高的就没有了,张居正为戚继光特别安排了总理这个职务,比总兵体面,而且其职权不局限于一个军区内。
戚继光兴冲冲到任了。可是,他很快就发现,总理啥玩意儿啊这是?!人家三个军区都有司令员,他这个总理没有实权啊!没有多久,戚继光就牢骚满腹,比海瑞还激烈,索性打了个报告,说他不干了,回家抱孙子去!
兵部一听,正好,本来总理这个职位就不伦不类,很可能张居正坚持才不得已创设的,现在既然戚继光也觉得这个总理当得很别扭,那就改任总兵吧!而且说办就办,立即就把任命书写好,报上去了。
这可难为坏了张居正了。总兵?那戚继光何必跑这里做?在南方做总兵多爽啊!再说,已经任命戚继光当总理了,这个职位至少比总兵要体面啊,突然撤了改任总兵相当于贬谪,戚继光面子上一定过不去。可是仍然保持总理职务不变,戚继光又觉得没有实权,满腹委屈。
这怎么办?
张居正真是煞费苦心好一阵忙活,包括给戚继光本人和他的上司谭纶在内的私人信件,张居正就写了好多封,经过和方方面面反复沟通、协调、解释,最后以总理兼蓟州总兵,算是满足了戚继光的愿望。
只要看看张居正给戚继光和蓟辽总督谭纶的信,不能不为他对戚继光的悉心爱护所感动。
张居正又特意嘱咐戚继光,叫你来,不是要你打仗的,是让你防御的,只要你据守,不要你出战,保证敌人不突破你的防线,你的任务就完成了。这些话,作为堂堂的中央领导核心是不能摆在桌面上说的,完全是私人间推心置腹的交流,足见张居正对戚继光的殷殷爱护之情。
除了涉及体面的职务问题,戚继光对中央要派巡关御史前往蓟州巡视也很不高兴。张居正为了照顾戚继光的情绪,和兵部、都察院反复沟通,最后取消了这个安排,以示对戚继光的信任和尊重。
戚继光一上任,修建防御工事、招募南方士兵等,提了很多要求,张居正积极协调,无不满足。
在以后的多年里,张居正一直以戚继光的保护伞自任,对他始终持坚定保护、支持的态度,可谓竭尽全力。
应该说,戚继光没有辜负张居正,他把蓟州防守得挺好,以后10多年时间里——一直到张居正去世,蓟州防线基本上算平安无事。当然,戚继光对张居正本人,也是知恩图报、忠心耿耿。这是后话。
现在,海瑞、戚继光都愉快履新了,张居正却烦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