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说,张居正还不能算是毫无顾忌、胡作非为的领导人。至少,从表面上看,张居正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对此,他也经常津津乐道。
当然,事实上张居正收受贿赂、享受美女、滥施权威的事情,也不少。只不过,人们看到这个人太勤政、太辛苦,而且贡献确实也不小,对他的这些方面,都不太计较了。
但是,还是有些过分的地方,让再宽容的人,也无法容忍。是的,干部群众看不下去。其中,最招惹是非的,就是张居正他爹了。
最高实权人物他爹,这个老封翁,实在不怎么样!我说这话,说服力似乎不太强,那我们就听听张居正是怎么说的吧。
张居正本人在给湖广省一把手的信里就承认,他知道自己的老爹总惹是生非,所谓“凌铄乡里,混扰有司”,可是作为儿子,怎么好管老子呢?所以自己也不好说什么。
我估计,张居正说这话,有检讨的意思;但是更多的还是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就让老爷子爱咋咋地吧!谁也别再说三道四了,他的所作所为我都知道的,我不会管的,你们就行方便吧。
研究张居正的专家更有共识,张老爷子,不是省油的灯!按照专家朱东润的说法,张居正在北京享受权力,乃父在老家享受权利。这么说吧,张居正他爹基本上是为所欲为。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荆州有一个辽王(朱元璋搞分封制,皇帝的儿孙除一人继承皇帝位外,其他的分封各地当王),府邸很豪华,张老爷子看上了,通过张居正在中央活动,地方干部谄媚讨好,居然夺过来归张家了!至于平时到张老爷子那里送银子、送美女的,用络绎不绝来形容,绝对不夸张!不用说,张老爷子看不顺眼的干部,那没有什么余地,就得回家卖红薯。这本来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不难理解的。
也有人因此弹劾过张居正,最后受到惩罚的是谁,就不需要我再多说了。如果说,张居正的老子,胡作非为,并不是张居正本人要他那么做的,他只是听之任之且不允许别人公开议论;那么,对于自己的儿子,张居正就是不惜破坏制度,千方百计主动为他们谋私了。权力真是魔杖,被称为“公平如权衡”的科举制度,在张居正那里,也无非是为他的非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的程序而已。
这不,万历五年的春闱,张居正的长子和次子,一同中了进士,而且次子还名列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俗称的榜眼。一门两进士,这是何等风光的大喜事啊!当然,广大干部群众,心知肚明,国家最高实权人物的两个公子能够进士及第,靠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的本事,而是老子的权势,并不怎么光彩。
其实,在会试还没有登场前,舆论已经沸沸扬扬了。张居正想让一个后来很有名气现在还是小年轻儿的叫汤显祖的人帮帮忙,汤显祖不干,他又找了别人帮忙。这些事虽然极机密,可是不少人还是知道了。涉及国家最高实权人物的事,尤其是丑闻,传得挺快,以至于远在海南老家闲待着的海瑞也听到了,他忍不住给内阁的“二把手”吕调阳写信,提出警告。可是,张居正想做的事,别人是阻止不了的,结果他的两个儿子,还是都如愿以偿了。
舆论哗然!但也只能徒叹奈何!
因为小皇帝兼乖学生说了:“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顾子孙。”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别人即使不服气,又能到哪里说理去呢?
于是,到下次春闱,张居正的第三子,又进了一步,索性就中了状元!当时更是引起舆论大哗。
科举考试和现在高考,不可同日而语。科举,是非常神圣庄严的根本制度之一,谁敢作弊,真就会成为惊天大案啊!可是,张居正就做到了。
丁忧,关乎孝道,关乎意识形态的基石,张居正敢破;科举,关乎组织基石,张居正敢破!他的破,基本上是为了自己,或者为子孙谋!
针对张居正为自己的儿子谋功名,社会上反响很大。有诗讥之曰:
状元榜眼尽归张,
岂是文星照楚乡。
若是相公身不死,
五官必是探花郎!
干部群众虽然对张居正无可奈何,但是对他的儿子们就不那么客气了。他的儿子中进士,入翰林院以后,每次出门,老百姓就在背后指指点点,还有的写传单,编顺口溜,贴在张居正家的大门上。
可以说,张居正以权谋私,到了受人唾弃的地步。所以,后来国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内阁阁员,其子一律不得中进士!这些,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