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享了高拱遗下的和平“红利”(1 / 1)

当权不过如此 郭宝平 792 字 1个月前

和边防的少数民族达成和平,开放贸易,这是高拱事实上(他只是内阁的“二把手”)掌握全局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以大气魄、高胆识、精谋略,做成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张居正当时作为高拱的助手,是此政策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不过,和平的“红利”,高拱基本上没有能够分享。不久,他就被张居正推翻了。

张居正执政以后,继承了高拱在这个方面的既定政策,精心而具体地指导新形势下的北部边防,巩固了和平。应该说,张居正对实现和平有贡献,对巩固和平有功劳。但是,他享受的和平“红利”,超过了他的贡献。

为什么这么说呢?高拱被推翻以后,张居正和他的心腹人物对外散布说,处理把汉那吉,是张居正的功劳,高拱其实没有做什么。这个就不说了,意思不大。更重要的是,张居正执政十年,最大的功劳是使国库充盈。这当然很不容易。不过,试想,倘若没有高拱奠定的这个和平的基础,每年投入北部边防的经费还是像过去那样多,那么国库是不是真的能够充盈起来,还是值得怀疑的。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和平达成之前,国库支出中,北部边防一直是大头。所谓“府库空而国计拙,田野耗而民不支”,皆因供应北部边防,“是其大者”。这是户部给隆庆皇帝的汇报说的。

按照张居正自己在辅佐高拱处理该事时的分析,说达成和平,防务费用可以大大节省,即减少直接的费用三成以上,而且还可以腾出精力屯田,“可省行粮数十百万”。后来的事实证明,因和平达成,不用兵革,“岁省费十三”,即百分之三十,同时节约征调费百万。这是什么概念呢?过去,北部防务开支最高的年份,岁费是二百多万。大家算一算就知道了。

另外,由于达成和平后开放贸易,地方增加了许多收入,过去的荒凉、凄惨之地,变得一片繁荣!

还有一点,张居正执政的十年,是国防相对比较稳定的十年。也就是说,是一个和平的环境。这对张居正推行新政,进行大整顿,是非常有利的。不能不说,在高拱主持下达成的封贡、互市目标,是形成张居正执政后基本上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的关键和基础。

当然,为了巩固边防和平和国内的稳定,张居正也是花费了不少心血的。作为读书人出身的文官,张居正颇有军事指挥的将帅之才,他差不多履行了最高统帅的职责。尤其是,张居正对军事将领的使用,与政权系统的干部不同,很注重才干能力,很注意培养、保护。像戚继光和李成梁,都是张居正的心腹爱将,他对他们的培养爱护,仿佛是门生、子弟。简单说吧,在处理国防这个问题上,张居正是有很大功劳的。

不过,也应该说,张居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是比较坏的。早在高拱和张居正合作共事的时候,张居正和高拱在这个问题上就有分歧,甚至发生过矛盾。

高拱对少数民族政策主张,是力主安抚,提高教育水平,引导人心向上,甚至——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以多少带有地方自治色彩这样的战略,来解决问题。所以,他积极推动该地区提拔、培养本省人才,在两广郡县中扩大学校学生员额,扩大科举招收数额,甚至说这几个地方可以不受中央下达的名额的限制,目的是引导民风向上。他的施政基调是用温和的、正面引导的办法处理矛盾。张居正则是一味主张屠杀。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命令屠杀!而且明确指示可以不问向背,斩草除根!

有一次,张居正写信给前方的将领,要他大开杀戒,高拱当即予以制止。事后查明,高拱的判断是对的,那根本不是叛乱,是误会。最后通过安抚,妥善处理了发生的事件。对下面的指示竟然被“一把手”给收回了,这使自视甚高的张居正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对高拱很不满。可能也产生了当副职到底不如当正职的感慨,于是更坚定了他密谋推翻高拱的决心。

高拱被推翻以后,张居正掌握全权,他不再顾忌,在处理西南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用韦先生的话说,“张居正颇有嗜杀倾向”。韦先生又说,“隆庆时期和万历初期,相继发生的对壮、瑶、都掌蛮等少数民族的过火屠戮,张居正是负有一定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