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部长的下台说明不服确实不行(1 / 1)

当权不过如此 郭宝平 1634 字 4个月前

在选拔干部问题上,领导说了算,别人不服真的不行。这时有一位高级干部,似乎不太服。这个人就是工部尚书朱衡。

说到朱衡,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不过说到他提拔过的那个人,大家或许都不陌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啊!海瑞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举人出身担任知县、户部的六品主事,就是朱衡的功劳。正是朱衡发现了海瑞这个人才,不断推荐、保举,海瑞才得以被破格任用。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遇到朱衡这样的领导,海瑞或许就只能沉于下僚、默默无闻、怀着满腹的怨怒和不甘寂然离世。从这个角度说,朱衡就是海瑞的伯乐。没有朱衡,就没有我们现在知道的海瑞。

从朱衡所欣赏的人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品格了。显然,朱衡这样的干部,很不符合张居正的胃口。而朱部长呢,对张居正也有点不服气。

那就没辙了,他就得卷铺盖,回家!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张居正是因为什么原因、以什么方式让不服气的朱部长卷铺盖回家的。

先多说两句。

那个时候,中央才六个部,部长六人,叫尚书;副部长每部二人共十二人(高拱改革,兵部多设了一个副部长,所以一个时期是十三人),叫侍郎。如果按照体制,六部归最高领导人的皇帝直接领导,内阁不是六部的上级机关,也无权直接指挥六部的。所以部长们的地位很高的。

但是,威权国家,人治官场,制度和实际是不一样的。张居正当国,不要说部长,就是内阁的同僚,他也视为属吏,指挥若奴隶的。这个,我们已经讲过,不再赘述。至于用干部的权力,那从“宪法”和体制上说,属于吏部和皇帝,张居正是无从干预的。还是那句话,人治啊!所以,用干部的权力,实际上控制在张居正的手里。但是,由于“宪法”和体制的限制,他要提拔谁或者赶走谁,不能那么直接,要有点技巧的。

好了,现在该说朱部长的事了。我在《“组织部长”的选配》里已经说到过,张居正刚上台,立即就动手调整中枢人事,六个部换了四个,后来吏部尚书杨博也辞职了,就剩下工部尚书朱衡了。那就是说,他是前政府时期用的干部。要说,张居正也是前政府的“二把手”,而且发言权很大,用干部,高拱基本上是尊重他的意见的。用朱衡,他当时如果不同意,也未必办得成的。可以说,朱衡绝对不是高拱的私党,和高拱个人关系,也谈不上密切,甚至还经常给高拱出难题。所以,张居正对朱部长是不是满意,要不要换他,和这个没有关系的。

实际上,朱衡是合适的工部尚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部长是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干部。知识化在那个时候不是问题,不是进士,不可能当部长的。学历货真价实。朱部长中进士的时候,张居正才七岁。而专业化就很难得。

工部相对来说,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政府机关。而朱衡,是著名的或者说一流的水利专家。那个时候所谓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是最主要的,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工部最重要的职责。水利专家担任工部尚书,名副其实的专业化。不仅如此,朱衡行政经验很丰富。他熟悉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基层也很了解。他中进士后,就被分配到最基层的县任职,后来到州,又提拔到省,民政、学政,都干过。从地方,又调到中央工作,在刑部、礼部担任过副部长,最后到工部当部长。

朱衡朱部长这个人也很有操守。他很正直,也敢说话。朱衡在担任工部尚书后,对隆庆皇帝要求上的、供皇家享用的工程项目,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公开抵制不办。所以专家韦先生说他是“勇于任事,敢于直言的正派大臣”。

应该说,朱衡完全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干部。要说朱衡这个人,人才难得,我看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正是当年高拱选朱衡来主政工部的原因所在。但是,现任的领导不是高拱,他有自己的一套用人标准。那此时事情就不好说了。

正史上是这样说的:朱衡“性强直,遇事不挠,不为张居正所喜”。我擅自改改,如果这样说:朱衡“性柔弱,遇事依违,为张居正所喜”。那就一切没问题了。可惜,这是假设的。既然朱部长很强势,又很耿直,那他就不那么乖乖听张居正的指挥了。

还有一件事,让张居正耿耿于怀。

不久前,他和冯保密谋策划的欲置高拱于死地的惊天假案、冤案,受到不少人的抵制,其中朱衡就跳出来表示过怀疑,还给特别法庭的首席大法官朱帅说,不能罗织,更不能株连,不然承担不了历史责任的!那张居正能高兴吗?政见上,朱部长也与张居正有分歧。他不同意张居正急于推行新政,主张不能操切,要慢慢来。

如此看来,朱部长和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几乎是事事不合拍了。张居正能不想赶他下台吗?可是,他不好下手。

但是,忍耐毕竟也是有限度的。有一天,张居正这个城府很深、一向不露声色的最高实权人物,终于忍不住向他的同乡兼幕僚李先生露出了心里话:“朱镇山老奸,笼络台省,谁能测其隐者?”张居正的话,分量很重的。意思是说,姓朱的这个老东西,真是老奸巨猾,不听招呼倒还罢了,居然还笼络“议员”,真是居心叵测,这个老东西,意欲何为啊?是不是要“篡党夺权”啊?!

我不敢肯定张居正说这话,仅仅是发出一个不能容忍朱衡再干下去的信号,还是他真的怀疑朱部长在密谋夺他的权——他这样干过,就容易怀疑别人也这样干。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这样的表示,就是发出了要拿下朱部长的信号。张居正这话可能是在家里说的。他的私人“生活秘书”游七听到以后(也可能是授意他跑腿的),就找到他的哥们儿(干部们对游“秘书”争事以兄礼啊,他的哥们儿少不了的)、内阁的文字秘书乔先生,让他跑腿去办。

估计,事先也商量过查查朱衡经济上或者生活作风上是不是有问题,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为什么呢,所谓无欲则刚,朱衡敢那样直言,那样强势,他要是不干净,恐怕是做不到的。反之是不是成立,请学者研究。

那就用另一个常规手段:“议员”弹劾。乔秘书连夜找到“议员”——担任“给事中”的蔡先生,要他出面弹劾朱部长。蔡“议员”一听,凛然正色道:“劾人媚人,岂丈夫事?!”给乔秘书碰了个大钉子!

“哼哼!”乔秘书冷笑了一声,“你不干,自然有人干!我看你以后想干,未必干得成了呢!”——要交代明白:乔秘书的这句话,是我根据事实推测的。乔秘书于是又找到林“议员”,林“议员”受宠若惊,欣然受命,当即写就了参折。真是难为这个替领导分忧的林“议员”了,他能当即写出弹劾“提案”,确实有培养前途。想想看啊,朱部长要是有什么问题,早就干不到今天了,那要弹劾他,列举出理由或者说“罪状”来,容易吗?可人家林“议员”就有这个聪明才智!

当年张居正的打手曹“议员”弹劾高拱,不就是以高拱在皇帝生病的时候,与人商量工作,居然有笑容为理由,推论说高拱大不忠吗?而正是这个曹“议员”,在张居正当国后立即就得到提拔,说明这样的干部,有培养前途的。

林“议员”也得努力不是吗?于是,林“议员”的“提案”也类似曹“议员”,不过更多了些个人推断。他弹劾说:朱衡这个人,“外为疆直,中实刚愎”,因此不适宜再干下去了。就是说,根据推测,朱衡这个人,看起来挺正直,其实内心里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就好像他是朱衡肚里的蛔虫,知道“内”里是什么样的。

按照惯例,受到“议员”弹劾的政务官,不管弹劾得对错,也不管国家元首什么态度,为了给国家元首处理起来提供方便(就仿佛现代法治国家,首相要改组,内阁成员都照例请求辞职,以方便重新组阁一样),照例要先打辞职报告的。朱衡受到弹劾,也递上了辞职报告。

同样是惯例,国家元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要慰留的。像这样莫名其妙的参折,以猜测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内心”什么样子作为“罪证”,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所以,照常规,慰留被参劾的对象,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次,没有慰留,而是照准。

朱部长就此下台了。

顺便再交代一句:那个对朱部长提出弹劾的林“议员”,可能是犯了错误或者什么原因,本来照例要外放的,但因为立了这个大功,吏部立即收到指示,不仅不能外放,还要提拔,果然他很快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愉快履新;而那个说“为了献媚领导而弹劾领导不喜欢的人,岂是男子汉大丈夫所当为”的蔡“议员”,立马收拾行李,外放四川做闲差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