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集团是德、日、意三国为发动战争、争霸世界而结成的侵略性政治军事同盟。从1936-1937年间《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到1940年9月“三国同盟条约”的缔结,前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又是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向全面战争的转变有着同步发展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德、日、意三国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逐步勾结起来,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传统、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们在帝国主义争霸斗争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并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独霸中国。这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也加剧了日本与欧美列强在中国的矛盾。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发表“不承认主义”的声明,表示美国“不能承认”日本侵华所造成的“任何既成事实的合法性”。1933年2月,由英法操纵的国联通过决议,申明不给予“满洲国”以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日本随之于1933年3月27日退出国联,在国际上的处境比较孤立。为了同欧美列强相抗衡,进一步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急需在国际上寻找盟友。其目光投向正在欧洲崛起的希特勒德国。当日本退出国联时,外务省欧亚局长东乡茂德便提议:“在日德关系上,利用(德国)极右党掌权的机会,努力使它了解我国在远东的立场……以便把德国引向我方。”1934年3月,日本派出“德国通”大岛浩为驻德武官。临行前,陆军参谋本部情报部欧美课长饭村穰曾指示大岛,要着重探索日德间进行情报合作的可能性。
希特勒德国也有与日本接近的愿望。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还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重重束缚,军事上孱弱,外交上孤立。希特勒刚刚上台,羽翼未丰,他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将自己对内政策的主要任务规定为“铸造神剑”,对外的任务是“寻觅战友”。所谓“铸造神剑”,就是扩军备战;所谓“寻觅战友”,就是寻找同盟者,组织侵略性集团。1933年初,希特勒曾与后来出任德国外长的里宾特洛甫商讨过与日本结盟的可能性。1933年10月德国退出国联前夕,希特勒在同德国驻日大使狄克森的谈话中表示,德国“要与日本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当时,意大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同英法等国还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向来以奥地利的“保护者”自居,不许希特勒德国染指奥地利,对于希特勒建立“大德意志”的叫嚣很不以为然,1934年7月,当奥地利总理陶尔裴斯被纳粹分子暗杀时,墨索里尼曾下令在勃伦纳山口增兵;德意在巴尔干的南得罗尔和的里雅斯特问题上也有利害冲突,一时还妨碍着德意接近。于是,德日之间首先开始勾结的尝试。
1935年5月、6月间,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同里宾特洛甫的助手哈克就德日结盟问题开始接触。哈克提议在两国间缔结针对苏联的防务协定。大岛向日本参谋本部请示后表示,不反对德国的建议,希望就协定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更详细的研究。1935年底,日方派出参谋本部情报部欧美课德国组组长若松前往德国活动,先后与里宾特洛甫和德国国防部长勃洛姆堡进行了会谈。里宾特洛甫提出缔结(饭共产国际协定》的建议。若松表示,日本陆军方面亦有同样意图。回东京后,若松向参谋本部汇报了会谈情况。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一小撮法西斯军人集团“皇道派”的青年将校发动叛乱,杀死前首相斋藤实等人,政变失败后, “统制派”在军部占了上风,日本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进一步法西斯化。为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与德同勾结的愿望更加迫切。日本陆军主动与外务省联系,以推进与德国的谈判。同军部关系密切的有田八郎于4月2日出任日本外相后,日德之间的谈判便由日本驻德大使武者小路和里宾特洛甫通过正式外交途径进行。7月上旬,德方正式向日方提出经希特勒亲自审定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草案和秘密附件。8月7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五相会议通过《基本国策纲要》,确定了“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同日,又通过《帝国外交方针》,决定“实行日德合作”。于是,日本对与德国合作表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德日谈判也进展顺利。
1939年II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饭共产国际协定》。协定包括序言、三项条款和一个附属议定书。规定:双方“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止措施”;双方将邀请“因共产国际的破坏工作而国内安宁感受威胁的第三国”加入协定;协定有效期为5年。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同际军事法庭审讯日本战犯时揭露,德日双方同时还签订了一个秘密附属协定,规定缔约的一方同苏联作战时,另一方不得采取实质上会改善苏联处境的任何行动,双方并保证不同苏联缔结同《反共产国际协定》精神相违背的政治协定。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是双方在侵略道路上开始勾结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一协定显然是公开针对苏联的、同时,也是打着“反共”旗号针对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国家的。里宾特洛甫在协定签订后曾表示: “形式上我们还要把俄国作为敌人。然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应该把英国作为敌人。”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直言不讳地说: “尽管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
在德日进行谈判的同时,德意关系也开始接近。促成这种接近的契机是两个重大的国际事件: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1936年7月后德意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意大利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只有德国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表示公开支持。而英法虽然对意大利提出谴责,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制裁行动。这就使素来有“食尸兽”之称的意大利帝国主义窥破英法的虚实,决定更快地与希特勒德国联合起来。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而德意法西斯都站在佛朗哥叛军一边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双方的立场更趋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感到有必要调整在奥地利和巴尔干问题上的利害冲突,以便为发动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的战争而加紧合作。
1936年10月下旬,意大利外交大臣、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访问柏林。希特勒在同齐亚诺谈话时表示,意大利和德国联合起来,不仅可以对付“布尔什维克主义”,而且可以同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对抗。如果德意联合起来,英国“不仅将抑制住自己不同我们打仗”, “还将寻求同这一新政治体制(指德意联盟)”的妥协。齐亚诺访德期间,于10月25日同德国外长纽赖特签订了一份秘密议定书。其主要内容为:德国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而意大利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听其自然发展”,不再干预;德意两国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两国在重要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并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进一步加强对西班牙叛军的军事援助。这个议定书是德意两国建立侵略同盟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几天后,墨索里尼在米兰发表演说,公然把这个协定称之为构成了罗马一柏林的“轴心”。
德国与日本缔结饭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曾表示希望加入,并为此作出一个重要的姿态:在沈阳开设总领事馆,事实上承认伪“满洲国”。可是,日本有自己的打算。它担心过早与意大利接近会给西方民主国家以不必要的刺激,因而没有立即同意让意大利加入协定,但同意两国于1936年12月订立协定,彼此承认对中国东北和埃塞俄比亚的占领。1937年“七.七事变”后,意大利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声援,不仅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替日本辩解,还停止向中国输出武器。日本为了打破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终于在10月20日同意接受意大利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11月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严格地说,《反共产国际协定》还算不上军事同盟,缔约各方尚未承担在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合作的义务。但它的签订表明,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各自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感到互相接近和联合的必要,并逐步付诸行动。希特勒把这个联盟说成是“伟大的政治三角”,“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了。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的大三角”。因此, 饭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侵略同盟初步形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