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之所以为大人物,就因为他们永远不会纵容自己,他们总是不断地反省,永远地自律。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往往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先战胜了自己。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京师待了十二年,其间,有飞黄腾达的荣耀,有修炼实学的甘味,也有道不尽的人生苦语。人生天地间,物质追求、精神需要、人际交往,都是不可少的,曾国藩的日常生活,也是琐碎的、平淡的。
在封建社会升官与发财须臾不分,升官是桥梁,发财是目的,这似乎成了人生常理。在科举时代,读书做官发财,总是连在一起的。曾国藩踏上科举之路,免不了有这种欲望,也属人之常情。但一旦他真的做了官,进入翰苑以后,即立誓不发财。他在《家书》中告诉诸弟说:“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言行如一,京官十二年中,他从未假公务之便贪污受贿。
曾国藩不贪货财,但对公务可谓尽心尽职,“不苟不懈”,同僚“皆甚佩服”。这种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精神,难能可贵,所以在京之日声誉日隆。岳飞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治。”这是历史的警示。曾国藩一生不爱钱,他虽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但对精神生活的渴盼甚殷。他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读书、写字、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宗教信仰、天伦之乐等,多彩而充实,这里举出几例,鸟瞰大概。
读书是曾国藩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入京以前,曾国藩当然也读书,那是完全应付科举的,学识短浅,根基不厚。朱熹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曾国藩就从未下过这样深的工夫,正如他自己省思时说,读书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所见,也是从悟境中得来,偶尔用功,也不过优游玩索而已。就像未沸之汤,来用慢火温,愈煮愈不熟。因此。进入翰苑后,立志在读书上痛下工夫。翰林院是“读书养望”的好地方,既没有政务烦扰,又可通过考试升迁,曾国藩得以从容阅读翰苑所藏历代丰富的典籍,在经史、文学、经世实学、军事等方面充实自己的学问。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到在京的读书生活。
除读书外,曾国藩与一般文人才子一样,喜欢吟诗作对,其中有不少精品,如其所作“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联语,内含无限的进取精神,可谓千古绝唱。至于写字,乃是曾国藩的“日课”,既可培养自己忍耐的功夫,又可练就一手好字。曾国藩写字用功甚勤,从不懈怠,合刚健婀娜为一体,人称书法名家。
曾国藩平日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时不时去庆和园、天和馆听听戏,去琉璃厂逛街、购书买纸,“正业”之余也读点《绿野仙踪》、《龙威秘书》之类的“野书”。不过,有两大嗜好,令曾国藩伤透了脑筋。其一是吃水烟。曾国藩在入京之前,就有吃烟的习惯,“最好吃烟,片刻不离”,提提神,解解闷,尚觉无大妨碍。入仕以后,仍然吃烟,烟瘾越吃越大,不仅多了一项开支,而且越吃越觉得不自在。一天,曾国藩早起,照例吃烟,顿有口苦舌干之感,甚觉烟之有损无益,而片刻不能离,深以为恨。誓从今永禁吃烟,将水烟袋捶碎,看来要下决心戒烟了。
可是没过几天,耐不住烟瘾,复吃如旧。不过,没过多久,曾国藩自觉不戒烟,等于自欺欺人,真要被骂为“假道学”了。因此再次捶毁烟袋,发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言,明神殛之”。这次曾国藩果没食言,虽然时时烟瘾发作,弄得他心神彷徨,六神无主,但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苦熬了二十多天,总算把烟瘾戒掉了,以后再没有重操烟枪。每提到戒烟,曾国藩总是扬扬得意,常以此为例劝诫诸弟,无论大事小事,均要“有恒”。可是,若要提到他另一大癖好,恐怕他再也理直气壮不起来了。
曾国藩日常最喜欢的,莫过于下围棋,照他自己的话说,即“溺情于弈”。曾国藩下棋始于何时,无从得知,但自入翰苑,经常为围棋所困,京中同僚友人如刘谷仁、何子敬、何子贞、黄鹤汀、汤海秋、毛寄云、朱廉甫、徐石昂、郭雨三等,都是曾国藩棋友,隔不了几天,总要对弈几局。
1842年,曾国藩师从唐鉴、倭仁,致力于程朱理学,互相砥砺,每日求过改过、克己制欲也是重要内容。两大嗜好之一的烟是戒了,围棋当然也是要戒的。
184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又围棋一局,此事不戒,何以为人?”暗下决心,戒棋!但戒棋何其难也。欲戒不能,下完棋,免不了痛责几句,但自责归自责,棋照下不误。沉溺于围棋,不仅有碍于进德修业,而且颇耗精力,友人劝他戒棋,他也横下心戒。可是直到出京,终没有戒掉。至于后来,无论在军旅,还是在总督任内,围棋仍然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越下越凶,每日非一二局不可,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