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彼此之间的实力往往不相上下。要想吞并、蚕食敌人,除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外,还必须找准对方的弱点,伺机采用奇谋。
当时,相距不远的长江、淮河地区分别由会稽太守孙策和庐江太守刘勋占据。他们实力相当,对对方的地盘也都虎视眈眈,想要据为己有。不过,这两个人的性格却不大相同。孙策是孙坚的儿子,虽然年纪尚轻,只有十七八岁,但却雄心勃勃、志向高远,而且善于听从旁人意见,有勇有谋。与他相比,刘勋则志大才疏,而且贪恋财物,对事情的看法往往流于表面。
公元199年,孙策计划将自己的领地北扩,他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刘勋。只有夺下刘勋的庐江郡,孙策的大军才能顺利向北推进。不过,孙策也知道,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庐江南滨长江、北依淮河,军事位置极佳,易守难攻。而且刘勋的军队实力也很强,如果硬碰硬正面作战,孙策的胜算并不大。如果输了,吞并不了庐江不说,还有可能反被刘勋吃掉。应该怎么打这一仗?孙策召集手下将士,征询大家的意见。
这时,孙策的谋士周瑜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认为,与刘勋作战,必须避免正面接触,设法将对方的主力引开,攻其不备,出奇制胜。这也就是所谓“调虎离山”之计。听了周瑜的妙计,孙策连连称是,于是大家经过一番讨论,订下了具体的计划。
这一天,刘勋突然收到一份厚礼和一封信,信尾署名孙策。看到那么多金银珠宝,刘勋已经有点飘飘然了。更让他得意的是,孙策这个死对头竟然在信中对自己极尽吹嘘赞美之能事,说刘勋威武强大、声名远扬,孙策实在不敢与之对抗,巴结还来不及呢。在信中,孙策还可怜兮兮地请刘勋帮助自己攻打上缭这个地方,因为上缭经常来骚扰自己,自己又打不过对方。刘勋看了,心中大喜,觉得孙策已经不足为惧,况且自己对上缭也是垂涎已久,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前去攻打。如果攻下,既能显示自己的威风,又能让孙策更加心服口服。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孙策的请求。
虽然刘勋身边也有人提醒他,孙策可能居心叵测,但心高气傲的刘勋根本听不进去。他亲自率领上万兵马前去攻打上缭,把庐江城中的精锐部队都带走了,留下了只是些老弱残兵。看到刘勋中了自己的计,孙策欣喜不已,立刻率兵杀向庐江。城中守军不堪一击,很快就投降了。孙策趁热打铁,又率军前去追击刘勋的部队。
当时,刘勋在上缭的战绩也不尽如人意,士气正低落。突然听报孙策已经攻克庐江,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禁懊恼万分。刘勋的部队前进不得、后退不了,最后只得仓促之中投奔了曹操。而孙策借由此战,更加强化了自己在江东地区的实力。
调虎离山的关键在于诱饵的设置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找到敌人的软肋,抓住其弱点。一旦成功,用自己的优势对付敌人的劣势,胜利便如探囊取物般简单。在故事中,刘勋的骄傲自大是他的最大弱点,也就成为孙策“调虎”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