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刘福通所率领的“红巾军”起义掀起了反元斗争的巨浪。出身于贫苦农家的朱元璋,也积极投身于反元起义的洪流中,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逐渐在起义将领中崭露头角。朱元璋自幼颠沛流离,对地主豪绅的为富不仁充满了仇恨,对他们骄奢**逸的作风深恶痛绝。朱元璋看到和自己共同起兵反元的将领大多是些草莽英雄,非贪即色,丝毫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行事只求一时痛快,根本不是能成大事之人。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朱元璋力图把自己与这些人区分开来。
朱元璋所率领的军队,士兵绝大多数是起义的农民,也有些收编的地主武装,成分复杂,组织纪律性比较差。朱元璋深知依靠这样的军队是绝对成不了气候的,因此他多次申明军纪,整顿队伍,力图使自己的军队脱胎换骨,成为一支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有一次,朱元璋率领一支刚刚归降的队伍出征,尽管出行之前他三令五申,但依然有两名士兵难改多年形成的恶习,在行军途中大肆烧杀掳掠。朱元璋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刻传令将这两名士兵斩首示众。众将士看到朱元璋言出必行,都惊恐万分,赶紧收敛起长期养成的散漫习气。个个都谨小慎微,不敢再违犯朱元璋的军令。
但“杀鸡儆猴”对于这支散漫惯了的军队,收效甚微。没有消停了几日,违反军纪之风又悄悄地卷土重来,甚至大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朱元璋左思右想,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要当众处理一名违纪的大将,才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刹住这股歪风。可一时半会又找不出这个人来。正巧,与他一起长大的大将徐达前来领命攻打镇江。徐达的到来,令朱元璋眼前豁然一亮,既然找不出违纪的大将来惩罚,何不“制造”一个违纪的假象来达到整顿军纪、震慑将士的目的呢?
刚好,徐达也正为整顿军纪一事犯愁,朱元璋将自己的想法一说,立即就得到了徐达的认可。徐达与朱元璋一起长大,朱元璋起兵后,他第一个前来投奔,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有勇有谋,立下不少战功。拿徐达“开刀”,最好不过。
第二天,军中就流传开大将徐达违反军纪,被朱元璋拿下的消息。很多兵将都在背地里幸灾乐祸,等着看朱元璋的好戏。有些散漫成性的老兵甚至说:“连徐达将军都违纪了,看他还有什么话说?”
朱元璋对这些都充耳不闻,待到出兵攻打镇江时,命人将五花大绑的徐达推到了誓师大会上,众将士刚还幸灾乐祸,见此情景,均倒吸了一口气。当着众将士的面,朱元璋指着徐达厉声道:“大胆徐达,仗着自己战功赫赫,就不将军纪放在眼里,我若不杀你,如何号令三军?”随即大喝一声,“来人,将徐达就地正法!为我军出征祭旗。”
朱元璋连徐达将军都杀,何况一个小兵呢?众将士闻言皆面如死灰,不敢擅言。李善长等谋士不顾性命,下跪求情,凄声道:“大战将至,斩杀大将是不祥之举啊!念他是初犯的份上,何不让他出战镇江,戴罪立功呢?”见有人替徐达求情,那些面如死灰的将士全都跪了下来,求朱元璋免去徐达的死罪。
朱元璋见目的已经达到,心中暗喜。但他还是装腔作势,装作一番思想斗争后,才勉为其难地赦免了徐达的死罪,并勒令他即刻带兵出征镇江,以求戴罪立功。见众将士群情肃穆,朱元璋再次厉声对众将士道:“自我起兵以来,不曾枉杀无辜,而今出师镇江,你们也应严于律己,不得烧杀抢掠,否则,违反军令者,杀无赦!”
朱元璋通过“斩杀大将徐达”一事,有效地达到了震慑将士的作用。果然,徐达攻克镇江后,士兵们个个严于律己,以至于镇江的百姓都不知道发生过战事。
只处罚一些普通员工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唯有处置那些违纪的高层领导才能真正震慑人心、收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