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心理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是推动孩子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心要求,是孩子探索、了解自己未知事物的欲望,是追求知识的动力。
强烈的求知心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顿正是对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一问题的探寻,才发现了万有引力。
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碰到问题、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会逐渐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求知心理,求知心理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求知心理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是推动孩子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心要求,是孩子探索、了解自己未知事物的欲望,是追求知识的动力。
孩子可以被看成是“自然科学家”。求知心理强烈的孩子,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接触大自然、观察世间万物、学习自然科学时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金鱼可以生活在水里,人怎么不能?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月亮为什么有盈有亏?
孩子爱提问题是好事,因为好问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也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促使了其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提高了脑的功能,促进了智力的开发。因此,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并及时引导孩子的思维,以此唤醒孩子的求知心理。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孩子求知创新的原动力,当孩子的学习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处于唤醒状态。此时孩子是清醒的、警觉的,其神经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对于即将出现的刺激有一种加工的准备倾向,这对保证孩子心智活动的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适度的唤醒是保证孩子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直接唤醒孩子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理来唤醒其学习的需要,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心理。那么,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发现和唤起孩子的求知心理呢?
1.和孩子交朋友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这样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知道孩子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2.创造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位老师在准备“用‘√’统计数据”这一课,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掌握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那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发现理解这个方法呢?这位老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
他请4位同学到黑板前,然后他随口说了几种图形各若干个,由4位学生去统计自己所报的各种图形各是几个,一开始4位学生都是把老师所说的图形一个一个地画下来,有的是按老师所说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画下来,有的是分类画下来。这时有的学生认为分类画下各图形更容易统计一些。接着,老师又安排了4位同学到黑板前,继续统计自己所说各种图形的个数,这一次老师说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意识到一个一个将老师所报图形画下来这时是来不及的。学生开始在疑问中思考,积极探索更为快捷且方便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立刻被调动起来,这时,画“√”的方法水到渠成地被学生发现。
3.开阔孩子的视野
老师和家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感受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的艺术品等。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心理。
4.用表扬唤起孩子的求知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诸如出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5.把孩子引进书的世界
书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窗口,老师和家长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该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爱好的书,以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对书的厌恶心理。
老师和家长无论让孩子学习什么,都必须先唤醒孩子学习需要,激发求知心理,这样,孩子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