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日常生活中,人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多项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个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说明,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之极。
由于巴纳姆效应具有笼统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因此使得很多描述似是而非,从而影响人们的真实判断。一旦判断出现了偏差,就很容易导致人情绪失控。而情绪失控的后果,很多人是知道的,所谓“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会阻碍你的成功,会掠夺你的快乐……因此,你必须要打破巴纳姆效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就需要你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以平常心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
如果有人对你恶言相加,你不要马上去反击,试试做几个深呼吸,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冲动,要三思而后行,或者尝试着用数数法,在心里默默地从1数到10,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其实,“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你想通了,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也就不会受他人影响了。
一天,一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在街上闲逛。作家看见一家卖报纸的小摊,就向摊主买了一份报纸,并且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但这个摊主并没有理睬作家。
朋友很气愤,当作家跟他朋友又走了一段路后,朋友终于忍不住了,问道:“你不认为刚才那个摊贩的态度很差吗?对此你不感到气愤吗?”作家笑笑说:“我每天来他这里买报纸,他都是这样的,这没什么啊!”朋友更惊讶了:"他每天对你的态度都是这样差,你为什么还是每次都很有礼貌地跟他说谢谢呢?”作家笑着对朋友说:“我们何必让别人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呢!”
情绪是自己的,不必让别人来左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你总是斤斤计较,便永远得不到平和。不如学着多一点豁达,多一分宽容,多一些理性,让愤怒、忧郁像滴落在旱地上的一滴水,瞬间蒸发。
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外界的变化影响着自己。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自然环境的冷暖变化,客观事物的更替等。每个人都应努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至关重要的时刻保持理智。即使你当时没能左右自己的情绪,也应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理智,这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情绪是可以控制的,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如果提高了,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自然也会跟着提高,从而使自身减少情绪化,增强理智性。这就好比在头脑中装上了一个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而绝对不能任其自流。
掌控情绪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生活中,当你和别人即将发生争执的时候,当你要发怒的时候,当你听到奇怪的言论的时候……首先你要让自己平静下来,想想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想想如果自己情绪焦躁、发怒有没有作用,能不能改变事实等问题,当你想明白了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你就是一个不受他人影响的人了。长此下去,你就会成为打破“巴纳姆效应”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