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日名,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代风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有人因《史记》未记载介子推自焚事,并据《周礼·秋官》载司姮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推论禁火之俗“周制已然”。总而言之,这一节日由来已久。每到这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时又值暮春,景色宜人,所以寒食又是春游的节日。唐人写寒食的节日很多,此诗是广为传诵的一首。晚唐孟棨《本事诗》载,德宗即位后,知制诰缺人,中书省提名,德宗批道:“与韩翃。”当时江淮刺史亦名韩翃,中书省不知指哪一个,再请批示,德宗御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可见此诗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句意为:暮春的长安城,落花漫天飞舞;寒食时节,宫柳随风飘扬。这两句是写白日。起句以“春”字领起,又用“无处不”双重否定强调语气,描述出长安城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意境深远迷蒙。当时风俗,每于寒食日折柳插门,以示纪念,因此,诗的第二句特意写到了柳。起句是个全景镜头,第二句的“御柳”则点明镜头已由长安城全景集聚到皇城,着一“斜”字,描绘出“御柳”的动态美。“寒食东风”上贯“飞花”(可作柳絮解),下启“柳斜”,紧扣诗题,如影随形,不仅以轻盈的笔触表现f岛优美的意境,而且抓住寒食节的风俗特点表现出精湛的构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句意为:黄昏时分,汉宫分赐蜡烛,袅袅轻烟,飘散在五侯家。这两句是写傍晚。汉宫,汉代的宫廷,唐诗中多采用以汉喻唐的手法,此处晴指唐宫。五侯,有多个出处,在诗歌中用“五侯”这个典故,一般都是指最煊赫的贵族,或者是皇亲国戚,或者是皇帝近臣。寒食禁火,夜间不得燃烛,但皇宫及贵戚近臣可以例外。按照唐代制度,到寒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清明这一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此二句描写的正是这一情况。傍晚时分,烛火从皇宫频频分传到贵戚近臣的府第,顿时,这些府第亦与皇宫一样灯火通明起来。一个“传”字,既表示动态,还含有“依次”意,展示了一幅形象鲜明、有色有声的中宫走马传烛图。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贵戚近臣的殊遇亦由此可见一斑。
此诗像一幅风俗画,绘形绘色地描述出唐代长安寒食节的旖旎风光,无怪乎广为流传。当然,此诗除可作为一幅风俗画观赏外,还可作为一首讽喻诗来体味。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如此则讽喻意明显。诗前二句写春光处处相同,后二句写寒食节家家禁火,唯皇宫贵族独异,二者对比,暗喻对特权的讽喻意味。有的进而谓“五侯”指宦官,中唐以来,宦官专权如汉末之世,以汉喻唐,专讽宦官擅权的政治弊端。如从唐德宗赏爱此诗的情形看,说诗人有明显的讽喻意恐怕不符合实际。但“形象大于思维”,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各求所需,各从所好,这也是此诗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总而言之,此诗通过审视寒食节皇宫传蜡,轻烟袅袅,直入五侯宦官家中的场景,写出了宦官炙手可热的权势,却又不失寒食春城的独立审美意义,或者说,前者加深了后者的内涵深度,后者加强了前者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