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车尔成河,在今新疆境内;西征,一般都认为是出征播仙。这首诗当作于天宝十三或十四年。全诗首先铺述了走马川一带狂风怒号,飞沙走石的恶劣气候环境,渲染战争的气氛,随即写敌军来犯,将军愤然出师,历尽艰难,英勇前行。诗末预祝封将军马到功成,顺利凯旋。全诗言辞奇瑰,节奏急促,如一首高亢的战斗进行曲,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句意为:你难道没看到那走马川吗?位置在雪海边上,茫茫的沙漠平铺向远方,风刮起的黄沙直人云端!开篇概述走马川一带地势险僻,环境恶劣,可谓先声夺人,触目惊心,动人心魄,其气势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难分伯仲,令人拍案叫绝。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川,平川。句意为:轮台地区,九月的夜里狂风吼叫,一马平川之处,其大如斗的碎石被狂风吹动四处乱滚。九月寒风怒号,可见气候着实恶劣;碎石巨大如斗,可见地势奇险;风刮石动,竟致乱滚,可见狂风凛冽,气象骇人。
前面五句,诗人极力渲染了走马川一带极端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所谓“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诗人正是希望封将军在此黄沙莽莽之中,能以扭转乾坤的伟力克敌制胜。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娴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达山;汉家大将,即封常清。句意为:匈奴地区正是草黄马肥、兵力强健之时,金山的西边,已侦察到有胡骑来犯的烟尘乱飞;于是我朝大将愤然出师。所谓“天时不如地利”,九月之时于我军是飞沙走石人迹罕出之时;在匈奴则是牛羊肥硕,兵力最强之时,且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敢于悍然发动劫掠。但是“地利不如人和”,我军将士出于保疆守土的决心,众志成城,奋勇迎击,必然出师告捷。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戈,泛指兵器。句意为:将领们夜里铠甲不离身,半夜里军队行进中戈矛偶尔相撞,那狂风像刀一样刮在脸上,皮肤好像被割裂一般。行军极其艰苦,队伍毅然前进,将帅们与士卒同甘共苦,勤于督率。可见上下一心,必将战无不克。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草檄,起草讨敌文书。句意为:马毛上落着雪花,可是行军急促,马儿仍冒着汗水热气蒸腾,那些宝马们流下的汗水很快凝结成冰,幕府中准备起草讨敌文书时却发现砚台上的墨水已结成了冰块。可见天气十分寒冷,但战士们声讨敌人的士气毫不减弱。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短兵,指刀剑等短兵器,用于近身搏斗;语见《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车师,即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献捷,献上贺捷诗章。句意为:敌人的军队听到我军的声势一定会心惊胆战,料想他们也不敢与我军短兵相交作困兽之斗,我可以站在车师城的西门处,等候您胜利凯旋来,献上贺喜的诗篇。此三句预祝我军战胜。
全诗三句一小节,每节一韵,结构新奇,音律特异,奇瑰壮丽。这首诗抓住我军必经之处——走马川一带的特殊环境,纵笔渲染,笔势汪洋,烘托出一个险象环生、艰苦卓绝的大舞台,然后上演敌人的贪婪、杀悍、色厉内荏;我军将士则万众一心,奋不顾身,两相对比,我胜敌败之势毕现。这种必胜的信心,这种对敌人的蔑视,正是源自诗人对我方为正义而战的自豪,对李唐王朝强盛的自信。也许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使盛唐诗歌自有后人无法企及之处,因而备受后人仰慕,成为中华诗坛上一座至今无法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