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1 / 1)

肃宗至德二年(756),杜甫任左拾遗,房琯兵败罢相,杜甫上疏为其辩解,触怒肃宗。多亏宰相张镐解救,才得幸免。随后,肃宗诏许杜甫往鄜州探亲。当时安史之乱正盛,社会动**不安,诗人有感于回家时亲人相见的情景,写下了著名的《羌村三首》。《古唐诗合解》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了。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藏的深厚社会现实内容。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前二句写诗人回到家的时间及环境气氛。“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意为峥嵘万状的火烧云,高高地贴在西方的天边,落日的光辉斜射在地面上。“赤云”即火烧云,表明此时已近黄昏。诗人此次触怒肃宗,被放还回家,心里五味俱全,感慨当今赣政多变,这多事之秋,如同这峥嵘赤云一般,自己历经逃难、陷贼、任左拾遗及被贬还等遭遇,想起来真是辛酸啊!

三四句“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写诗人悲凉的心境。千里跋涉已是够劳累的了,一到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这境况好生萧条和凄凉。这就是战乱带来的惨状。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写妻子见到亲人生还时的表情变化。是啊,兵荒马乱,音信全无,为之日夜担忧的亲人此时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做梦,直到确认眼前确实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时,一家人又忍不住号啕大哭,这哭声既是惊喜,又饱含辛酸,让人百感交集,千言万语竞不知从何说起。 “怪”字和“惊”字生动地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在战乱中所特有的恐慌情绪。

“世乱遭飘**,生还偶然遂。”诗人由衷感叹,身逢乱世,生死是瞬间的事,战争中死了那么多人,自己能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偶然遂”和上句的“怪我在”相照应,其中蕴涵了诗人九死一生的坎坷遭遇。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此二句写邻居听到诗人生还的消息都前来看望的场面。左邻右舍站在墙头边,围观亲人团聚,表现了父老乡亲们的淳朴,他们倾听着诗人讲述一路上的遭遇,无不为之感慨叹息。这更流露出老百姓渴望早日结束叛乱的共同心声。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结尾二句进一步烘托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情绪。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若在梦中,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全诗含蓄而不隐晦,虽没有直接写战乱,可字字句句在控诉“安史之乱”的罪恶,深切地表达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情怀。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居家度日、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战乱侥幸生还,亲人团聚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当此国家多难之际,忠不被察,并遭放还,不能为朝廷分忧,替百姓解难,诗人的心中充满了苦恼与无奈。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人到晚年,理应颐养天年,而诗人却感到自己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当然,诗人的郁郁寡欢不是无病呻吟,这一点连他那不懂事的小儿子都觉察到了。感觉到父亲可能又要离开,非常害怕,以至于赖在父亲膝上,寸步不离。诗人通过对亲情的描写来反衬自己希望能早日离家归京,报效朝廷的急切心情。“畏”字把娇儿那种害怕亲人再次离去的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害怕也是战乱带来的创伤。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此二句写诗人闲来无事,绕树漫步,往昔追随肃宗志图匡复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如今,事过境迁,留下的只有遗憾和叹息。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回忆完过去,一阵凉风吹来,更觉风景不殊。主上蒙尘,天下多事,民不聊生,战乱频仍,自己赋闲在家,报国无门,这一切使诗人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最后四句写诗人愁思无限,在不知何去何从,左右为难之际,想到秋收已毕,新酒即将酿出,于是便产生了借酒浇愁的念头。“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是说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然还未出糟,但也快了,诗人仿佛感觉到了那醇香的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此句承前,因愁思不得其解,只好去酒中寻找寄托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呀!而“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看似轻松、自我解嘲,其中又蕴藏了多少辛酸和悲哀!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植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正当诗人想到借酒浇愁时,碰巧还真有客人提酒来访。无休止的战争使得“黍地无人耕”,“儿童尽东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身在羌村中的杜甫曾在朝中为官,父老乡亲们自然想到了向他诉苦,希望朝廷能早日平息战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本诗以“鸡斗”起兴,首两句突出鸡斗正欢,客人到了,接连描写鸡乱叫、鸡斗争、驱鸡上树,不无目的。诗人是以鸡斗喻当时之战乱,以驱鸡上树表达希望早日平息战争的愿望,为后文埋下伏笔,因为客人前来是为了向诗人诉说战乱带来的创伤。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父老四五人轻敲柴门,带着清浊不一的酒进来,口里说是为了慰问远行归来的诗人。父老的举止言谈透露出他们的淳朴、善良,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却在经受着战乱的痛苦。饮酒闲谈间,父老们一个劲儿地说酒味薄,不好喝,这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酒不好喝也是没有办法的呀,你看这大片的肥田沃土没人耕种,兵荒马乱,兵役徭役毫无休止,连未成年的人都上前线打仗去了。确实拿不出上好的粮食酿美酒呀。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诗人听了父老的诉说,不禁感慨万千。是啊!父老们的日子已够艰难的了,但还不忘拿出自己仅有的那点酒来慰问自己,这份深情够难得了。于是诗人赋诗高歌,答谢父老的盛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然而这歌声带给父老们的也不是安慰,而是彼此之间的长吁短叹,不知不觉满座客人连同诗人自己都已泪如泉涌了。

《羌村三首》这一组诗,取材现实,略无夸饰,诗人尽情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熔铸在字里行间,折射出无限深沉的伤时悯乱情结。三首诗的语言皆平易朴实,却又洗练沉郁,表现手法上以白描见长,整体风格沉郁顿挫,给人以无限苍凉、悲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