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至德元年(756)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即自鄜州前去投奔,途中为叛军所虏,带回长安,诗人在长安于757年春逃出后,写下了此诗。全诗描绘了长安在遭叛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题目中一“哀”字总领全诗,为全诗定下了凄婉悲凉的基调,全诗自始至终被一片哀愁之气所笼罩。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诗一开头,诗人于春天在曲江偏僻弯曲之处漫步,以排遣心中的郁闷,禁不住“哀”生心中,无法控制,以致吞声哭泣。一个“吞”字刻画了诗人因哀而哭但又不敢失声的情状。少陵:汉宣帝许后的陵墓,杜甫曾在此居住,故以“少陵野老”自称;曲江:是唐代长安有名的风景名胜,曲江曲,指曲江偏僻弯曲的地方。“潜”字与“吞”字相照应,因潜行而吞声,暗喻了叛军在长安的跋扈嚣张和恐怖气氛。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潜行曲江曲”,见到的是曲江边的宫殿大门紧锁,纤细的柳丝在风巾晃动,水中的蒲苇在抽芽返青。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真是说不尽的伤心,诉不完的凄凉,怎不令人吞声而哭呢?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诗人触景伤情,自然引起了对以往曲江繁华景象的回忆。想当初,皇帝游览南苑,那场面之盛大使苑中万物为之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贵妃娘娘与皇上同车而行,辇前女官骑马带箭在前开道,那些马的嚼口笼头都是用黄金做的。才人们张弓搭箭,转身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只可惜这精湛的技艺,没有用在疆场卜,没有保住天下的太平。昭阳殿里第一人,原指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诗人以汉成帝与赵飞燕影射唐明皇与杨贵妃荒**误国之事。“双飞翼”暗喻唐明皇和杨贵妃,才女“一箭正坠双飞翼”暗示唐明皇与杨贵妃这对同命鸳鸯,必将乐极生悲,自取灭亡。这几句看似在回忆往日曲江的繁华盛况,实则是在追述安史之乱的根源。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感慨。明皇与杨贵妃的荒**误国导致安史之乱,昔日明眸皓齿的杨贵妃成为千夫所指,横尸马嵬,连游魂也“归不得”了。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清渭,指流经马嵬驿的渭水,此指杨贵妃死处。剑阁:由长安入川必经的险要之地,玄宗经此入蜀而去,而杨贵妃埋尸马嵬,死生异路,死者和生者永远隔绝,彼此音信皆无。昔日“侍君侧”,今日两相离。这悲剧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他们二人。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诗人目睹兴衰更替,触景伤情,不禁泪洒胸襟。但又有什么办法呀。江水自流,江花依旧,大自然在遵循自身的规律而运行,不会因人间之沧桑而改变。“泪沾臆”照应“吞声哭”,加剧了悲哀气氛。诗人以“不变”衬“巨变”,情更浓,泪更多,以至于视线模糊,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意为安史叛军在黄昏时分骑马满城飞奔,尘土飞扬,自已往城南走却边走边回头看城北,这就把遭劫后的长安的恐怖高压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城南是诗人家之所在,而城北则代指朝廷,也暗指远在灵武督师讨伐叛军的唐肃宗所在地。一个“望”字把诗人那种一步一回头,希望唐肃宗整军经武,早日平叛的爱国心愿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哀为核心,犹如一曲哀伤的挽歌,诗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是复杂的,故在写法上采取了曲笔。正如《杜诗说》中评论道:“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讯。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诗人哀李唐王朝之不幸,怒唐明皇之不争,但其忠厚朴实的胸襟使他只能借此抒发一下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警示来者而已。全诗层次清晰,结构严整,如常山之蛇首尾照应,艺术构思非常缜密。语言形象精练,笔落之处,处处生花,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