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拥有别人的帮助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今社会最讲究的就是互助与合作,那些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组织各种人际关系、做人比较成功的孩子,一般将来在事业上也会比较成功;而那些无法创造出稳定的人际关系,甚至与人在相处过程中出现障碍的孩子,一般将来在事业上也会比较失败。
有些妈妈认为,孩子不能和其他人愉快相处没什么关系,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人聪明就可以了。可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也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神童。
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那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社会交往规则的孩子不可能在将来有所作为,因为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即使他是个所谓的神童,也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更何况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普通的,谁拥有人脉,谁就能赢得胜利。善用人脉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潜规则”。
众所周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成功竞选正是由于他拥有众多高知名度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在他竞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朋友包括他小时候在热泉市的玩伴,年轻时在乔治城大学与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以及当学者时的旧识等。当演说家罗安数年前应邀在阿肯色州热泉市为旅游业年会作演讲时,他才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人对克林顿的支持,明白了克林顿在总统竞选中的人气。
大人物很多都是依靠他们所拥有的人脉成功的。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曾表示:“与所有的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这种卓越的人脉沟通能力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与人相处的能力,也是考察孩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很多因素,比如和小朋友在一起,他要考虑应该怎样和人家说话,怎么样才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怎么样别人才不会讨厌自己,不但要求有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实力,事实上真正有实力的人,是能够凭借别人的帮助实现梦想的人。
让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圈子,维护自己的圈子,是对他人际交往能力的一大考验,也是为他将来走向社会铺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在训练孩子交往能力之前,先要说明的是,家庭是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成长环境。妈妈与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小圈子,和孩子共同经营好这个圈子,是迈入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的人,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加乐观、开朗,首先就要把家庭这个小圈子营造好,让孩子在健康的圈子中学会基本的与人相处打交道的本领。
帮助孩子打造自己的“交际圈”,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让孩子学会感恩
当孩子向妈妈说谢谢的时候,很多妈妈会说,不用谢,这是妈妈应该为你做的。也许,正是你的这些话让孩子真的以为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用心存感激,也不用报答。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仅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对其他人也不会有谢意。孩子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性格就这样形成了。而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的。所以,妈妈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从家庭中学会感恩。当孩子向你致谢时,坦然接受;当孩子为你做事时,放手让他表现爱。让他在感恩妈妈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别人。
2. 教孩子学会分享
人是群体动物,必然离不开分享。一个不会分享的孩子,必然在社会群体中会遭到排斥。妈妈想让孩子在人群中合群且具有人格魅力,那学会分享是孩子必须学习的课程。每个妈妈都可以把家里的好吃的都让给孩子吃,但是千万不能这么做,而是应当着孩子的面,将东西平均分配,让每个家庭成员都享有。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东西都是需要分享的。
3. 教孩子学会宽容
妈妈如果宽容对待孩子、对待爸爸、对待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孩子自然也会学习宽容对待别人。每个人都会犯错,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这是孩子必须知道的道理。妈妈可以通过宽容对待孩子的错误来让孩子深刻感受到宽容的力量,让他把这份力量传递出去。家庭这个小圈子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最多联系的圈子,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圈子里快乐健康地成长,并积累为人处世之道,以帮助他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大的圈子。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玩
有一个孩子两三岁时,家住在楼上,他经常要求下楼去玩,因为楼下有许多小伙伴。每当妈妈让他下楼玩时,他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高兴极了。有一次下楼之前他从家中选了两件有趣的玩具带下楼去,原来,楼下的孩子们都比他大些,他这个“小不点儿”来到楼下,不会引起玩兴正浓的小朋友们的注意。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他便把玩具放在显眼的地方、尽力吸引那些孩子们的注意。当他发现这样做也未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时,便将玩具掉一下,发出响声来引起别人注意。从这些举动中便可看出幼儿是多么渴望与伙伴交往和玩耍。当他独自一个人游戏的时候也常会假想有伙伴与他同玩,他一面动作,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有问有答,玩得十分投入。
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但有46.7%的孩子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孩子应该在朋友圈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现在,我国城镇的家庭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又多居住在单元房的封闭环境里,往往是在家中一人独玩或看电视等。这种环境使得许多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交往能力低下,这是个应该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孩子主要是在与小伙伴交往中成长,逐步实现社会化的。他们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可以相互交流知识、经验与技能;在与小伙伴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在儿童小社会中体验各种欢乐与苦恼,培养起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为。
总之,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的幸福,并将影响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后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事业的成败。在交往方面大体有这样三类孩子:一类是善于并乐于和小朋友交往,共同游戏,而小朋友们也都愿意和他玩;另一类是喜欢参与伙伴游戏但不受欢迎,因为这类幼儿常出现不友好行为;还有极少数幼儿则表现孤独,他们不会也不愿和小朋友交往与共同游戏,总是一人独处。
第一类孩子大多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善于交往,一般生活得非常愉快,而后两类孩子,特别是第三类孩子,生活就不会很愉快,身心也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应注意培养幼年子女与小伙伴交往的能力。很多妈妈认为培养儿童交往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是学校教育的事,便忽视了家庭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作为。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学龄前期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而这一阶段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学龄前的儿童最初是在与妈妈、家人接触中学习交往的,所以妈妈和家人要经常与孩子交谈、玩耍,在家庭这个群体中培养孩子交往的能力。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交往与和小伙伴的交往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更需要在儿童小社会中培养,而伙伴交往对幼儿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要。
孩子从两三岁起就有了与小伙伴交往的愿望,此后,这种愿望不断增长,成为他们强烈的心理需要。因为幼儿最喜爱游戏,而小伙伴就是他们最理想的游戏伴侣,幼儿与小伙伴在游戏中交往可使他获得许多欢乐与满足。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只能在群体中获得,它能减轻孩子由于孤独而出现的焦虑和恐惧。
二战期间,有六个孩子的妈妈都被纳粹分子杀害了,他们被关在集中营内达三年之久。在这没有成人照顾的日子里,六个孩子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忠诚和依赖。正是这种依恋感情,才促使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最终都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另外,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当孩子知道团体中的其他人赞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孩子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孩子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在孩子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能根据自己与妈妈、老师、伙伴的交往经验确立他们的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导致孩子对将来学校生活的不适应,甚至会对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另外,幼儿在与伙伴交往中往往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孩子与家人交往不能代替与伙伴交往,因为成人与幼儿不是一种对称型关系,如成人绝不会与孩子争抢玩具、食品等,在很多问题上成人与幼儿不可能“一般见识”。而小伙伴在一起有着差不多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会遇到许许多多和成人在一起不可能遇到的矛盾,而处理这些伙伴间的矛盾,学习协调人际关系,正是孩子实现社会化不可少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