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本来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小女孩儿,但是上小学以后,她却慢慢地变得内向起来。这是因为妈妈对她管得太严,每天放学都来接她回家,不让她在学校逗留,也不让她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津津对妈妈抱怨过很多次:“妈妈,为什么其他同学可以在学校玩一会儿跳皮筋、踢毽子,我就不能呢?我想和他们玩一会儿,就一小会儿都不行吗?我现在都没有朋友了,大家都知道我不能跟他们一起玩,所以都不和我玩了。”无论津津怎么抱怨,妈妈都雷打不动“放学就是让你回家的时间,在学校有什么玩的?再说了,这多浪费时间啊,而且玩多了就贪玩了,就不喜欢学习了,你愿意做他们那样贪玩的坏孩子吗?”所以,就这样,津津远离了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也疏远了同学,她慢慢地变得内向起来,跟同学老师的沟通也慢慢地困难起来。
世界著名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一个人的幸福快乐80%来自于与他相处的人,20%来自于自己的心灵。”所以,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多一些快乐,最便捷的方式是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无论是参加各种俱乐部,还是各种运动会、各种公益组织,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领袖才能、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进而使孩子的品质趋向完美,还让孩子收获了朋友之爱、团队之情、集体之义,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之感。在团体活动中孩子容易寻找到热情和快乐。
一个正面、积极的团队是孩子热情的源泉,妈妈可以召集孩子一些思想积极的朋友、同学,每个月聚会一次,一起讨论达到目标的方法,彼此激发脑力。团体活动能为孩子提供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许多性格和能力要在集体生活和游戏中才能养成,如团结、大方、礼貌、遵纪、自尊自爱、竞争意识、牺牲精神、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集体观念和服从精神等。这些品质和能力是集体之外的活动所不能够培养的。
为了鼓励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的学校通常都会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即便像表演舞蹈这样要求条件比较高的表演项目,只要本人愿意参加,学校一定欢迎,绝对不挑不拣,以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平时老师除了教文化课之外,还会与同学们一起打球、练操、做游戏;万圣节,老师也会扮鬼脸与学生一起参加晚会;圣诞节,老师与学生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贺卡,写上真挚的祝福;学年末要放假了,大家会在一起共进午餐,每个学生带一份具有本国特色的食品共同品尝,一边用餐一边娱乐,其乐融融,像是一个大家庭。
学生们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没有压力,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又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和快乐。集体是成长的动力,会渐渐培养孩子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并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为人处世技巧,而这些经验是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也许不像好成绩能让人们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在集体中磨炼出来的感情会成为孩子今后人生道路上最有力的保障。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有良好高尚的品质、优秀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情感智商等,妈妈就要积极鼓励孩子融入到集体中,参与到集体的课外活动中。妈妈可以教育孩子从为集体做好事开始。例如,在学校主动打扫卫生、为朋友打开水、帮老师擦黑板等;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应该为集体争光。遵守集体规则,维护集体荣誉。如果轮到自己的孩子做值日生,妈妈不要认为会累到孩子,一定要他们早点到学校去,不要迟到;妈妈也不要阻拦孩子参加班级活动。
集体因为每一个人的存在才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集体活动中缺少了谁,都是不完整的。你的孩子参加一次班级篮球赛,在赛场上会学到团结与合作;参加一次班级春游,会发现因为有了同伴的陪伴而使春天更加灿烂;参加一次班级合唱团,能知道他所在的那个音阶对整首曲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都是孩子一个人玩球、一个人爬山、一个人唱歌时体会不到的,是从集体活动中获得的。看似是简单的参与,实则体现了教育中“培养完整的人”的思想。人,都是离不开群体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让孩子融入他的集体吧!他有权在集体中收获他本该拥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