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机会去“吃苦”(1 / 1)

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当父母的,都希望能够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都希望能够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顾,过上最舒适的生活,顺顺利利地长大。

不过父母的这一愿望却往往会和现实规律相违背。因为过于舒适、顺利的环境并不适合孩子的成长,也不能让孩子具备将来抗击风雨,自我独立的能力。相反,却只能让孩子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迅速被淘汰。

就像培育花朵。那些放在温室的花朵看起来鲜艳美丽,但是却经不起外界风雨的任何吹打。一旦失去了温室的环境,它就会立刻干涸、死亡。

而那些从小成长在野外的野花,却经历了风吹雨打,任何障碍和风雨都不能阻止他们成长,反而会成长得更加旺盛,开出更多的花朵。

所以,要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仅仅给他们“甜”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适当地吃一点“苦”。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种鹰,他们训练小鹰的方式十分特别。在小鹰羽毛刚刚长出来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用嘴叼起小鹰,带他们到最高的悬崖上,从上面“残忍”地把小鹰扔下去。小鹰通常都会跌落到山谷,甚至会有送命的危险。但是鹰妈妈们仍然会坚持这样做。小鹰会在这个时候本能地张开自己的翅膀。也许起初他们不会飞,跌落在悬崖壁上,但是鹰妈妈们会把他们带到悬崖顶,再次把他们扔出去……就这样,一次,两次,直到小鹰能够自己张开翅膀,学会飞翔为止。

鹰妈妈的做法看似残酷,但是它却加速了小鹰自己学会飞翔的速度,让它们尽快学会了在空中翱翔。其实,这种残酷是一种爱,是让小鹰尽快独立,自己去应对外界的最佳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鹰总是能飞得很高,而且翅膀十分有力。

其实动物界的很多动物都是用这种看似“残酷”的方法在养育自己的后代:狮子会在小狮子刚学会捕猎的时候带他们到森林里,然后抛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美洲豹也会将自己的后代放在最危险的环境当中让他们学习如何奔跑,如何捕猎——这其实是大自然最基本的养育法则。

我们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其实这种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是另外一种更深沉的爱。要想让孩子有本领,有出息,就要从小给他们磨炼,让他们经受风雨,他们才能够具备各种本领和素养。

也许很多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不用吃苦也能很好地成长。但是,他迟早有一天是要走向社会,要自己独立的。不经历困难,不吃苦是不可能的。任何人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如果等到他长大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承受不住,不如让他从小就习惯于接受打击。这样,他将来在各种艰辛和挫折当中才不会被打倒,才能越挫越勇。

而生活的艰难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成长必需的营养。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就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历练他的意志,让孩子独立思考。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像鹰一样,将孩子至于各种艰苦的环境,不断地去磨炼他,训练他的抗打击能力和吃苦能力,让他从小学会和各种环境做抗争,而不是屈服于环境。那么他有一天长大了,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到时候,他会感谢你,会理解你之前对他的严厉。

那么,做爸爸的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训练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抗打击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失败

很多父母会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他们认为自己知道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果做了一定会受到打击。但是,这些父母可曾想过,这也正是训练孩子抗打击能力的好机会。就是要让他尝试什么是失败,他才能够更加珍惜成功。

所以,不妨就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试试。虽然可能结果会让他难过,但是他如果通过自己克服了这次打击,他会获得成倍地成长,会让他一生受益。

有个男孩子,从小很喜欢唱歌。看到市里举办儿童歌曲大赛,他要报名参加。他的爸爸知道孩子并没有唱歌的天赋,而且也知道这种比赛一般获奖者都是从小经过专业培训的孩子。但是他仍然帮孩子报了名。果然,孩子刚进入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十分难过,坐在一旁哭泣。这个时候父亲走过去说,“孩子,虽然你被淘汰了,但是在爸爸看来你有勇气参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但是只要你敢于挑战,敢于参与,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和胜利。爸爸永远支持你。”

这个孩子后来在其他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制作人。

敢于让孩子失败,就是训练他走向成功的开始。父亲只有放手让孩子尝试失败,才能够让他尽快地成熟,成长。

2. 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自立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都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家长应该明白,对孩子要进行吃苦教育,不管他愿不愿意。因为一个不会自立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成才的。

3. 训练孩子的吃苦能力

在20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举办了一场中日友好夏令营活动,让日本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在暑假的时候到中国的山区去徒步行走,野炊,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但是夏令营的结果令人吃惊:中国的孩子叫苦叫累,无法坚持走完行程,大部分在中途就坐上了夏令营准备好的车辆,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但是日本的孩子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们全部自己走完了全程,甚至包括一个正在生病发烧的孩子。而且到了营地后,日本的孩子训练有素地打开自己的包裹,分派任务,自己搭建帐篷。但是中国的孩子却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吃喝休息。等到老师分配任务的时候,他们才不情愿地开始搭帐篷……

这个夏令营显然让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日本孩子的吃苦能力、组织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比中国孩子强——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是教育。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看似严酷的教育,让他们养成了自己动手,吃苦耐劳的习惯和能力。据说日本的孩子从三岁就会接受“寒冷”训练,在室外气温低于零度的时候,穿很少的衣服到室外活动。在他们小学时,也会经常举办各种夏令营,野外生存训练。他们的家长从来不会娇惯他们,而是严格要求。

在这样的训练下,他们有了比中国孩子更强的吃苦能力。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促成什么样的人。爸爸的思想有多大,孩子的思想就有多远,所以应该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成长。为什么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呢?因为富人的日子是这样的:要什么有什么,凡是用钱能买到的东西都能得到。而穷人的日子是要什么就没有什么,如果想得到一样东西,必须努力去赚钱,必须经历辛苦,才能得到。

所以,只经历过顺境而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无法克服困难的。只有在顺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长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变化,并战胜一切。也就是说只有尝过酸甜苦辣的孩子,才会懂得在苦的味道里加点甜的东西,这样味道就好了。

如果你是家境好的家长,请不要忘了让孩子尝尽酸甜苦辣,看看百样人生,给孩子鲜花的同时,记得告诉孩子松树的精神品格。如果你是一般家境的父母,也不要忘了让孩子遍尝苦辣酸甜。在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要记得磨炼孩子的坚强独立的性格。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未来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大家无法预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人生,是健康的,是成功的,是倒霉的,谁也不知道。所以呢,为了孩子在明天活得更好,今天就必须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这样经过多种环境造就的孩子,长大后肯定是出色的,一定会成为社会上出色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