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一定的劳动能力(1 / 1)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志。在远古时代,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变当中,劳动就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根本因素。劳动在每个社会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劳动发展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的文明成就。

人类一切的物质都是由劳动而来。只有劳动才能让人们获得一切的物质基础和生存保障。

同样,一个人,必须要劳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也唯有劳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但是,今天科技的发展,让劳动过程变得简单了,让人们的生存变得更加容易了,却相反,人们忽略了劳动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父母,大包大揽了生活当中一切劳动的机会,让孩子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这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考高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自己动手去劳动。

但是岂不知,劳动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一个人连将来的生存和生活自理都很难做到,又怎么能够保证他们将来的美好前途呢?

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仅是一个人动手能力的缺乏,也会让一个人失去一种付出的意识。他们没有经过自己的辛苦付出获得任何东西,就会把一切东西的获得认为是容易的,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孩子不会懂得付出,更不会懂得珍惜,长久以往,会变成一个没有感情,没有付出意识而只会享受和索取的寄生虫。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附在别人的照顾和付出之上,不能独立生活。这样的人,在未来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和作为呢?

所以,那些平日里将家务活大包大揽的父母们,应该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所有事情。

不会干活不是荣耀,更不是一种优越,相反却是低能的表现。过度地逃避劳动会让孩子心态失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教会孩子劳动,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孩子可以体味到劳动的快乐和被人信任的幸福感。爸爸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劳动感兴趣。要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多家媒体报道过东方神童魏永康被勒令退学的新闻。这位神童十三岁时就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四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8月,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其退学。事实上,魏永康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一方面,更不适应的是在生活方面。魏永康从出生到去中科院念书之前,一切与生活自理有关的活全都给母亲包揽了,以至于二十多岁了,吃饭、穿衣、洗澡、洗脸、端碗等仍要靠母亲帮助。

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基本不主张和鼓励孩子去做家务。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1/6。超过7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务。在家里,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幼儿园,老师也很少安排劳动。使得孩子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从家长方面来讲,由于教育价值观和教养态度不正确,把优生优育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智力开发,缺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孩子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了;有些家务太危险,怕孩子出事;孩子做不到位,越帮越忙,自己还得重做等。从孩子方面来讲,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的实践锻炼,使他做不好,不会做,没有劳动兴趣,更愿意依赖父母。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元帅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其实,劳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只要四肢健全,每个孩子经过一定时间的引导和训练,都是有劳动能力的。他们甚至可能比大人做得还要好。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替他们做,而是要引导他们做,教他们做,直到他们能够独立,自己可以独立做为止。

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 尊重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愿望

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教给孩子去做,孩子都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责任感、独立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尽早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爸爸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2. 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从幼儿开始就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自己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孩子是否愿意从事家务劳动以及从事家务劳动时间的长短,将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成年后的生活比不爱劳动的人更充实、更完美,事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劳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非常必要。

一个叫依依的小女孩从四岁开始,就自己洗自己的袜子、短裤等小件衣服。刚开始,她为了洗一双袜子,用了足足小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干净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害得她妈妈还要给她洗外套。但是依依的爸爸、妈妈没有就此阻止她,呵斥她,而是鼓励她。于是,孩子的干劲很大,袜子、短裤换下来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着小盆子坐下来洗啊洗啊。渐渐地,依依洗衣服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候,还会顺手把爸爸、妈妈的袜子一块收了去洗了。

现在,十二岁的依依洗衣、做饭、买菜、擦鞋、打扫卫生样样在行。她不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父母做些事情。她和大人们一起去早市买菜,一起做饭:爸爸炒菜,她淘米、做饭。

3. 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

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他们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劳动和自理可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认识。要知道,小孩子在一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什么都想试试,有时候要做的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可是还是很有兴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就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这一点,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依赖心理了。

所以,首先我们要有让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识,然后去重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这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爸爸,应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也不心软、妥协。爸爸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4. 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

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不被烫着,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笤帚给他准备好。总之,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机会,就无从锻炼和提高。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的,作为父母不能出于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理,包办代替一切;也不能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而不给孩子做的机会;更不能因为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就不耐烦地剥夺孩子做的机会。

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认为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应该让别人伺候你,而不是你去伺候别人。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认为劳动与孩子无关。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孩子回到家里,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干点事儿时,家长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帮倒忙了,一边玩去!在不经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就一好百好。时常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也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里长期雇用保姆,孩子习惯了别人的伺候,认为花钱就可以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花钱请人代写作业,在家里连洗自己小件衣服、洗碗等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掌握不了。

让孩子参加劳动有许多益处,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产生,还可以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被国内外早期教育专家们所广为认可的。早期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特别是在孩子有劳动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地得到培养和加强。

劳动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要给孩子施展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如果您真正爱孩子,那就培养他爱劳动的习惯吧!让孩子每天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