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是漆树上分泌的一种**,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这种**,初呈乳灰色,接触空气以后,起氧化作用,表面逐渐变成栗壳色,干固以后,成黑褐色。漆本身具有高度的黏合性和防止水湿的效能。
我国用漆作为涂料,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韩非子·十过》篇。据《周礼》的记载,周代民间产漆,须向国家缴纳四分之一的赋税。《史记》还记载庄子曾做过漆园吏,可见战国时期国家管理漆园的生产,还设有专官。
漆器的出现,与木器的防腐有密切关系。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河南安阳商代贵族墓的时候,常常发现漆器的残痕。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武官村发现了很多雕花木器的朱漆印痕,木器虽已腐朽无存,但印在土上的朱漆花纹,还很鲜艳。新中国成立前,在安阳的西北岗,也发现过同样印在泥土上的残漆痕,从当时出土的情况来看,可能是漆鼓等物。商代还出现了青铜器镶嵌松绿石的技术,松绿石就是用漆液黏附在青铜器上面的。
1958年,湖北蕲春毛家咀出土一件西周早期的漆杯,在黑色和棕色的漆底上,绘有红彩;纹饰可分四组,每组都由云雷纹或回纹构成带状,第二组中还绘有圆涡纹,每组纹饰之间都用红色彩线间隔,制作十分精美。
周代贵族的车马饰物、兵甲弓矢,都用漆涂饰。在河南浚县的周墓中,曾发现过西周时期的这类漆器。《春秋穀梁传》中庄公二十二年有“丹桓公楹(yíng,柱子)”的记载,这是当时贵族们用丹漆(朱漆)漆饰楹柱的例证。
19世纪中叶,河南信阳、湖南长沙等地,都发现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家具、生活用具、乐器、兵器附件等,种类繁多,纹饰工细,充分地说明了那时漆器手工艺的高度成就。这些漆器对战国以后漆器的制作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最早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中,很早就知道利用漆树的汁液;古代的兖州和豫州,都是有名的产漆的地方。从《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一类汉代谚语中,可以知道漆树的经济价值自古就是很大的。现在我国产漆的地区如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年产量都很丰富。
(史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