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常发现,当孩子刚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要比合作更充分,而对竞争的训练在学校生涯中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个灾难。拼命冲在前面试图打败其他人所造成的灾难,不亚于落在后面完全放弃努力。
以上两种情况下,他们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的首要目标将不再是贡献和合作,而是尽力为自己获取利益。正如一个家庭是一个整体,所有成员都应是其中平等的一部分,班级也应如此。如果受到这样的教育,孩子们才会真正相互喜欢,享受合作。
我看到过许多问题儿童,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和合作,他们的整个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我想特别提一个孩子的例子。
他来自一个自己觉得家中每个人都对他有敌意的家庭,到了学校,他认为大家也都会对他有敌意。他在学校的表现很差,父母知道后,在家又惩罚他。
这种情况屡次发生:孩子在学校成绩很差,在学校被教训了一顿,成绩单拿到家后又被惩罚一顿。
被教训一次的经历已经很让人沮丧了,双倍惩罚可谓更残忍。难怪这个小孩成绩极差,又是班上的破坏分子。
最后,他发现有一位老师理解他的处境,还向其他孩子解释他的困窘。
这个孩子原以为大家都是他的敌人,后来他接受了大家的帮助,相信他们都是自己的朋友,而最后,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进步。
有一些人怀疑,能否真的教会小孩这样相互理解和帮助,但我的经验是,孩子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往往比大人要好得多。
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我这里,女儿两岁,儿子3岁。小女孩爬上了桌子,把她母亲吓坏了。她害怕得无法动弹,大叫:“下来!快下来!”小女孩完全不予理会。3岁的男孩说:“在那儿别动!”女孩立刻安全地爬了下来。他比母亲更了解妹妹,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为了加强班级的团结与合作,有人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让孩子进行自治。但对于这类事情,我们必须谨慎行事,要有老师在旁指导,并且要确保孩子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否则,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们对于自治并不十分认真,而是看成一种游戏。结果,他们会比教师更严厉苛刻,会利用开会来获取个人威望,相互责备,或争取优势地位。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观察和提出建议,这一点非常重要。
评价孩子的发展
假如要评定儿童的智力、性格和社交能力,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某种形式的测试。事实上,有些测试有时可以拯救一个小孩。
例如,一个男孩成绩很差,老师希望他留级。对他进行智力测试后,我们却发现,他可以上更高的年级。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料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
智商只能用于了解孩子的困难是什么,以便我们寻找方法解决困难。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智商测试没有提示真正有心理障碍,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总能改变结果。
我发现,如果允许孩子把智商测验当作游戏,熟悉这些测验,了解测验的原理,增加经验,他们所得的智商分数就可以提高。总之,智商不应被看作由命运或遗传决定,成为限制孩子未来成就的一个因素。
孩子本人和父母也不应被告知他的测试分数。孩子并不清楚测试的目的,可能会认为它代表着一个最终判定。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在于孩子们身上的局限,而是在于他们认为什么是自己的局限。
如果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所测智商分数偏低,他可能会失去希望,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成功。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将精力用在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上,以消除他们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解读而为自己设立的局限。
学校成绩报告单也是一样。老师可能会给一些孩子很差的评语,希望以此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然而,如果孩子父母很严厉,他们可能会害怕拿着这样的评语回家。他们可能会不敢回家,或涂改评语。有一些孩子甚至会在这种情况下自杀。
因此,老师应该事先想想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教师不对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及其影响负责,但他们必须考虑到这些事情。
如果家长望子成龙,而孩子带回来一张很糟糕的成绩单,可能会遭受斥责。假如老师比较仁慈宽容,孩子可能会受到鼓励,继续努力以取得成功。如果孩子在学校的评语总是很差,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班上最差的学生,他自己也会相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然而,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取得进步。在最杰出的伟人中,也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即使学校里的差生也可以恢复信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无须成绩单的帮助,孩子们自己普遍能对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他们知道谁最擅长数学、拼写、绘画和玩游戏,也知道每个人在班上的排名顺序。然而,他们最普遍的共同错误认识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做得更好了。
看到别人排在自己前面时,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迎头赶上。假如孩子的这种态度根深蒂固,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即使长大成人后,他们也会计算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认为自己总会落在后面。
大部分孩子在班里的不同学期中,所排列的名次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他们总是靠近前列、处于中等或是垫底。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并非由天生遗传因素所致,其实是他们的思想束缚了自己的能力。
在班上排名靠后的孩子可能会突然改变,开始取得惊人的进步,这并非罕事。孩子应了解自我设限产生的错误,老师和孩子都必须破除这一谬论——遗传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
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在教育的所有错误中,相信遗传决定成长是最严重的。它给了教师和家长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的机会,放松努力,并轻而易举地逃避对孩子的责任。任何逃避责任的行为都应遭到反对。
假如教育工作者真的把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完全归咎于遗传,我看不出他有任何希望能在这一行做出任何成绩来。相反,假如他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努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就无法用遗传的观点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在此,我指的并非生理遗传。生理缺陷的遗传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只有个体心理学理解了此类遗传问题对于心灵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能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这一缺陷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则取决于儿童对这个缺陷的判断。
影响心灵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儿童对缺陷的态度。因此,假如儿童有生理缺陷,有一点尤其重要,那就是要让他了解,这并不会影响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在上一章中,我们也已经看到,同样的生理缺陷既可能成为激励人更加努力的因素,也可以成为阻碍他发展的障碍。
当我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时,许多人指责我的观点不科学,认为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个人观念。然而,我得出的这个结论,正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而且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也在不断增加。
现在,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开始持同一观点,并且摒弃了流传了几千年的遗传学观点。只要人们希望逃避责任,对人类行为持宿命观,遗传决定性格特征的理论便肯定会出现。
最简单说来,这种理论相信小孩一出生就已经决定是善是恶。这种说法当然很容易就可以证明是无稽之谈,只有迫切想要逃避责任的人才会坚持其存在。
与其他性格表现相似,“善”与“恶”只有在社会背景下才有意义。这两种概念是在社会环境下、在人类同胞中成长的结果,隐含了一个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还是“有碍于他人”。
孩子在出生前并没有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环境。出生时,他们有潜力朝任何方向发展。他所选择的道路取决于从周围环境和自己身体所接受到的印象和感觉,以及对这些印象和感觉的解读方式。最重要的是,将由他所接受的教育决定。
智力的遗传也是如此,尽管这方面的证据可能不那么明显。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而我们已经看到,阻碍兴趣发展的不是遗传,而是沮丧和对失败的恐惧。
毫无疑问,大脑的实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所得,但大脑是工具,而非思维产生的源头。脑部的缺陷只要不是严重到目前知识无法克服的地步,便可以通过训练来加以弥补。在非凡的能力背后,我们发现的不是异常优越的遗传因素,而是持续不断的兴趣和训练。
即使我们发现,有的家庭数代以来为社会贡献出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但也不能将其原因归于遗传。相反,我们可以假设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成功成为激励他人的因素,家庭传统和期望使孩子能继承他们的兴趣,通过锻炼和练习训练自己。
因此,例如我们知道伟大的化学家李比希的父亲是一位药店老板,就没有必要去假设他的化学才能是不是来自遗传。进一步调查后,我们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使他能追求自己的兴趣,在其他大部分孩子还对化学一无所知的年纪,他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莫扎特的父母喜欢音乐,但莫扎特的才能并非来自遗传。他父母希望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尽量鼓励他。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周围的整个环境都充满了音乐。
在杰出的人物中,我们经常发现他们有“很早的开始”:有的从4岁起弹钢琴,有的在很小的时候起就写故事给家里人读。他们的兴趣持久,训练自发而广泛。他们从不气馁,从不犹豫,也从不退缩。
假如教师认为孩子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固定不变,那么他绝不可能成功地打破这些限制。假如老师对某学生说“你在数学方面没有天赋”,那么他自己当然会更轻松,但只会使这个学生泄气。我自己也有过这方面的亲身经历。
我曾经几年下来都是班上的数学白痴,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方面的才能。幸运的是,有一天,我出人意料地成功解出了一道将我的老师都难倒了的题目。这次出乎意料的成功,完全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态度。
以前,我对这门功课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现在,我开始喜欢上数学,抓住每一次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果,我成了全校数学最好的人之一。我认为,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特殊天赋或天生才能理论的荒谬之处。
个性发展
对于任何学习过如何了解儿童的人而言,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态度都是一件简单的事。儿童的合作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他的姿势、观看和倾听的方式、与其他儿童的距离、与人交往是否自如、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假如他忘了作业或丢了课本,我们可以推断他对功课不感兴趣。我们必须找出他如此厌学的原因。假如他不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孤独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假如他总是寻求别人的帮助,我们可以看出他缺乏独立性,时时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
有一些儿童只有在受到表扬和赞赏时才会做作业。许多受宠的小孩只要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功课就会做得非常好。假如他失去了受特殊关注的地位,麻烦就开始了。
他们在不受关注之时,会失去所有兴趣和信心。数学经常会给这类孩子带来很大困难。如果只是要他们背几个公式,他们的表现会十分令人赞赏,但只要让他们自己加以运用,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这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不足,但总是寻求他人帮助和支持的孩子,可能会给他人利益带来巨大的危害。如果不改变这一态度的话,他的一生都会一直乞求别人的帮助。他的整个人生都不会为别人的利益做出贡献,而是成为别人永远的包袱。
想要时时引人关注的孩子还有另一类表现——如果情况不如意,他要想重新获得关注,就会搞恶作剧,扰乱班级秩序,使其他孩子分心,让大家都讨厌他。责备和惩罚对他毫无效果,他乐在其中,宁愿受惩罚,也不想被忽视。
在他看来,他的不当行为带来的不快,似乎正是为了获得关注所付出的正当代价。许多孩子把惩罚看作对自己的挑战,看作一场竞赛或游戏,看谁能坚持得最久。他们总是会赢,因为结果掌控在他们手中。因此,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的儿童有时会在受罚时笑脸相对,而不是愁眉苦脸。
除了那些把懒惰当作攻击父母的手段的孩子外,其他懒惰的孩子一般都雄心勃勃,但同时又害怕失败。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有的孩子将任何事都看成失败,这会让人大吃一惊。
有很多人认为,除非把其他人都甩在身后,否则就是失败。即使事情做成功了,只要还有别人做得更好,他们也会认为这是失败。懒惰的孩子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挫败感,因为他从未面对过真正的考验。他逃避问题,拖延做出是否与他人竞争的决定。
大家都认定:只要他不那么懒,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他总是沉浸在快乐的白日梦中:“我要是做的话,什么事都能做成。”一旦失败,他就会将事情轻描淡写,自我安慰:“我只是懒,而不是没有能力。”以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尊。
有时,老师会对那些懒惰的学生说:“如果你用功一点,可能会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学生。”假如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那他为何还要努力学习来冒这个险?也许他一旦不再懒惰,他才华未显的名声就会到头了。到时候,人们会根据他的实际成就来评价他,而不是可能取得的成就。
懒惰的孩子的另一个优势是:如果他做了一点点事,就会得到表扬。每个人都希望他终于开始改过自新了,迫不及待地鼓励他继续进步。如果同一件事情换成勤劳的孩子来做,可能其他人都不会注意到。这样,懒惰的孩子就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他是被宠坏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学会指望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获得一切。
还有一类孩子很容易辨认,就是经常在同龄人中扮演领头人角色的。人类确实需要领袖,但需要的是能为大众谋福利的领袖。遗憾的是,这类领袖较为罕见。
大部分儿童想当领头人只是因为喜欢支配和控制别人,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和同伴玩到一块。因此,这种孩子的未来并不光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两个这样的人如果在婚姻、事业等其他社会关系中相遇,结局往往不是以悲剧告终,就是以闹剧结束。
每个人都想找机会主导他人,建立自己的优越感。有时,家里的长辈看见被宠坏的孩子对自己指手画脚时,会大笑,纵容他。然而,教师很快就看到,这样的性格发展并不利于他们过上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
自然,孩子们各不相同,我们的目标也绝非一刀切,用同一模子塑造他们。然而,我们想做的是,帮助他们改掉那些明显会导致失败和困难的习惯。这些习惯在童年期会相对比较容易更正。
如果任其发展,会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童年时期的错误与长大成人后的失败有直接联系。极端情况下,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未来可能会成为神经官能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是自杀者。
患有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的孩子会害怕黑暗、陌生人或新的环境,而忧郁症患者则是爱哭宝宝。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指望接触到所有家长,帮助他们避免错误,尤其是那些最需要给予忠告的家长往往都是最不容易接受劝告的父母。
然而,我们却可以接触到每一名教师,通过教师去接触到所有儿童,努力纠正他们已经发生的错误,训练他们过上一种独立勇敢和乐于合作的生活。这也是谋求人类幸福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