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历史关系的诸方面(1 / 1)

至此已展开的讨论仅仅关注费希特与马克思在理论与元理论的层面所拥有的相似性。如果这些相似性并非仅仅出于偶然,那么用以解释这些相似性的原因也不是唯一的。正如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所看到的那样,这些相似性源于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已经注意到尽管费希特与马克思思想的相似性已经被广泛地注意到,但却很少有人立足于德国传统哲学的立场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学者将对相似主题的比较和讨论放入对这一相似性起源的分析当中。但这里有两个例外需要注意: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ms)已经表明马克思与费希特的关系仅仅通过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并不能被阐发清楚。[1]罗杰·加洛蒂走得更远,费希特的《知识学》的影响鲜明地表现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中。[2]遗憾的是,加洛蒂没有将他详尽的分析进行到底,进而满足于粗陋的命题之间的相似性。据我所知,无论是他,还是其他哲学家都没有将费希特—马克思关系的不同侧面放入德国哲学传统的语境当中。

整体来说,对于某种关系的各个历史性侧面的考察应该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尽管在最初,某些东西可以被排除。由此,偶然的相似性不应被关注,这种相似性仅仅是在无法获得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作为某种最后的对策而存在的。费希特的人格对马克思的影响也可以不予考虑,因为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在世的时候彼此相识,由此,只剩下了三个可能性的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首先,众所周知,费希特影响了马克思所隶属的青年黑格尔派,这一历史语境需要考察。其次,马克思的生平及其著作应在费希特影响下加以理解。最后,我们应将马克思的立场放置于德国传统哲学的视域当中,由此我们才可能看到马克思与费希特的立场都围绕着相似的主题。